第六百二十七章 家的温暖 (第1/2页)
周益民的摩托车刚停在院墙外,就看见家里的窗子黑沉沉的——爷爷奶奶许是等不及,已经睡下了。
他熄了火,踮着脚推开虚掩的院门,木门轴“吱呀”一声轻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谁?”屋里突然传来老爷子的声音,带着刚睡醒的沙哑。
紧接着是窸窸窣窣的穿衣声,然后“咔嗒”一声,煤油灯被点亮,窗纸上映出个拄着拐杖的佝偻身影。
周益民刚要应声,就见屋门“哗啦”被拉开,老爷子裹着件打补丁的棉袄站在门口,手里还攥着根顶门用的木棍,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警惕地扫视着院子。
“是我,爷爷。”周益民赶紧摘下头盔,军大衣的领子蹭得下巴有点痒。
老爷子眯着眼瞅了半天,才把木棍往门后一靠,松了口气:“你这小子,回来咋不吭声?我还以为进了贼。”
他往周益民身上打量,见孙子帽檐上还挂着霜,忍不住嗔怪,“这么晚才到?路上冻坏了吧?”
“刚到村口就被晒谷场的灰给绊住了,耽搁了些时辰。”周益民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往屋里走。
“城里的事忙完,想着快过年了,就回来搭把手。”
“晒谷场开啥会?”老爷子跟在后面追问,突然一拍大腿,“莫不是分收成?我傍晚听隔壁老王家说,今年能多分点?”
周益民刚要答话,里屋传来奶奶的声音,门帘被掀开,奶奶穿着件蓝布夹袄,头发用布带松松挽着:“益民回来啦?”
她的目光在周益民脸上转了一圈,没问路上累不累,先拉住他的手往厨房走,“晚饭吃过没?灶上还给你留着红薯粥呢。”
“还没呢,本来想回来再吃,没想到赶上村里开会。”周益民跟着往厨房走,灶膛里的余火还没灭,映得铁锅泛着微光。
“爷爷猜得没错,今儿分收成,每家能得一百三十块。”
“多少?”老爷子猛地停下脚步,拐杖“咚”地戳在地上,在青砖上磕出个浅坑。
他耳朵背,刚才没听清,往前凑了两步,棉袄的前襟扫过灶台边的柴火堆,“你再说一遍?”
“一百三十块。”周益民提高了音量,看着爷爷的眼睛慢慢瞪大,浑浊的眼珠里像是落进了火星,“比去年多了一倍还多。”
老爷子张着嘴,半天没合上,手里的烟袋锅子“吧嗒”掉在地上,烟丝撒了一地也没察觉。
他虽然知道,今年大家肯定能分到不少钱,但是没有想到能分到这么多。
要知道换做是前两年的话,每家每户忙活一整年,可能就分到二三十块钱,而且还算是比较多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想进厂,只要能成为光荣的工人,一个月最少也有十几块,就更别说以后还能涨工资了。
就在周益民和老爷子在闲聊的时候,周益民奶奶已经端着一碗红薯粥和白面馒头出来。
“快吃,粥还热乎着呢?”
周益民接过碗,红薯的甜香混着面馒头的麦香钻进鼻子,心里暖融融的。他知道爷爷奶奶的心思——他们总觉得自己在外不易,哪怕日子宽裕了,也想着把最好的留给他。
“爷爷奶奶,快过年,你们有什么东西想要的?”
老爷子摆了摆手:“益民,你的钱留着就行,我跟你奶奶在村里,吃喝穿好的。”
周益民也知道,老爷子说得是实话,毕竟自己一有空就会往家里,拿大量的粮食和肉。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纠正”,老爷子和奶奶终于不像一开始那样,就算拿好东西回来,都是不舍得吃,要留着等自己回来,再弄给自己吃。
周益民坐在灶台边的小板凳上,刚喝了一口热粥,就听见奶奶在旁边小声问:“在城里没受委屈吧?看你这脸,好像瘦了点。”
“没委屈,吃得好睡得好。”周益民往嘴里塞了口馒头,含糊不清地说。
灶膛里的火“噼啪”响着,把三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
周益民奶奶坐在旁边纳鞋底,针脚里都透着笑意,时不时往孙子碗里添块红薯。
窗外的风还在呼呼地刮,但这小小的厨房里,却因为一碗热粥、几句家常,还有那份心照不宣的疼惜,变得格外温暖。
粥碗见了底,白面馒头也吃得只剩个渣,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下去,只留一堆暗红的炭火。
老爷子打了个哈欠,用袖口擦了擦嘴角:“时候不早了,都歇着吧。”
他拄着拐杖往自己的小偏房挪,棉鞋踩在地上发出“沙沙”的轻响,走到门口又回头叮嘱,“益民那屋的炕我早就烧好了,暖和着呢。”
奶奶收拾着碗筷,碗沿碰撞的脆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快去吧,明儿还得早起。”她往周益民手里塞了个暖水袋,布套上绣着的牡丹花已经褪了色,“被窝里捂上这个,睡得舒坦。”
周益民应着声,拎着暖水袋往东厢房走。
推开房门,一股淡淡的煤烟味混着阳光晒过的气息扑面而来,炕上铺着新换的粗布褥子,摸上去热乎乎的。
他脱了军大衣往椅背上一搭,刚躺进被窝,就听见隔壁房传来爷爷的呼噜声,像老风箱似的,均匀而踏实。
窗外的风不知何时停了,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地上,映出个方方正正的亮斑。
周益民往暖水袋上靠了靠,鼻尖萦绕着家里特有的味道,连日来的奔波疲惫涌上来,眼皮越来越沉,没多久就沉沉睡去。
天刚蒙蒙亮,鸡刚叫头遍,老爷子和奶奶就起了床。灶房的门“吱呀”一声被推开,奶奶往灶膛里添了几块劈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她鬓角的白发亮晶晶的。
今天是年二十九,按老规矩要去祭祖,昨天扫房擦窗忙了一整天,今天得把供品备齐整。
“面发好了没?”老爷子蹲在门槛上,用磨刀石磨着那把老旧的菜刀,刀刃在晨光里闪着寒光。
“我这就蒸,你把祭祖用的香烛再数数。”奶奶掀开缸盖,里面的面团发得胖乎乎的,用手指一按一个坑,还带着淡淡的酸香味。
她往面里撒了把碱面,使劲揉着,面团在案板上“咚咚”作响,渐渐变得光滑筋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