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章 棉花熟了几百次,包税人起义第一次 (第1/2页)
除了面对贵族时应对不力,各个苏丹国,也很难说得到了多少民心。
当年,凭借各种新政策,德里苏丹国一度得到了大批印度人的认可,因此很快站稳脚跟。但后来,随着国家愈发混乱,苏丹们开始盲目索取财富,导致突厥军人和印度本地头人的互信,开始出现严重裂痕。
在这些突厥系国家里,基层控制基本靠包税,印度的各个苏丹国也是如此。而且,因为突厥军人不太“接地气”,大批包税人岗位,都还是被征服的印度人在担当。
比如在孟加拉,就存在一个叫做“柴明达尔”的群体。这个词的意思是“土地拥有者”,在13世纪,孟加拉刚刚被征服的时候,指的是那些偏远地区,尚未被苏丹直接控制的地方,所残存的印度本地王公。他们名义上服从苏丹,称臣纳贡。而苏丹在面对这些地区的时候,也并没有他们吹嘘的那么宗教狂热,反而十分实用主义,乐于许诺保证他们的半独立地位,换取臣服。这个群体,就因此保全了下来。
等到苏丹国开始越发正规化,需要更多人执行行政命令,尤其是税收的安排。因此,更多印度人逐渐被吸纳进苏丹的统治体系,成为基层的领主,负责给苏丹和其他大贵族们提供税收。这些人同样被称为“柴明达尔”。
这个进程,在各地进度不一。孟加拉地区,因为突厥军人数量更少而且身居高位,因此是这种制度最为普遍的地方。然而,随着战争的愈发频繁,以及苏丹和高等级贾吉尔达尔越来越大的财政需求,下层领主的负担,也开始沉重了起来。
与德里苏丹国的瓦解几乎同时,在孟加拉和比哈尔地区,甚至发生了农民起义。不过这些农民的骨干,不是中原意义上的那种自耕农,而是管理村庄的柴明达尔们。
上层领主对于税收的要求,已经高到了超乎实际的地步。包税人别说赚钱了,连交够额度、维持管理,都十分困难。而且,波斯化的高效管理下,下层领主很难像以往那样,把一些负担糊弄过去。在负担比较重的地方,包税人难以适应急剧增加的要求,甚至开始大批破产。发现这种情况之后,苏丹和大军头们,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趁机煽风点火,试图借助这种方式,把那些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小领主搞破产,好直接控制这些村落。
到最后,不堪压迫的包税人,开始聚众造反。柴明达尔领导的起义此起彼伏,遍布整个印度东北部。而且,这种抗争方式,甚至形成了习惯。一直到莫卧儿乃至英国人统治时期,当地柴明达尔都以桀骜不驯著称。
就这种能把包税人都逼反的地方,统治之抽象,可见一斑。如果说,在卡尔吉统治早期,一些印度本地势力还乐意为苏丹服务的话,那么现在,当地人别管出于好心还是私利,不盼着他们完蛋就不错了。
与之相比,大元虽然在老家名声也不咋用,但比这些印度人还是好多了。起码,不至于混到包税人都烦的地步。所以,和这些先来的征服者相比,元朝反而属于比较“仁德”的一方。懂行的包税人,只要去大元治下看一看,就立马知道该支持谁了。
这些前期准备,爪哇元方面都做得非常充分,因此登陆之后,就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甚至不断有当地地头蛇给他们带路,提供补给和支援。轻易击溃了孟加拉苏丹那支聊胜于无的水师之后,他们就像武装游行一般,直扑王城。
元军的数量并不多。为了加强军队机动性,减轻指挥和补给的压力,当然还有更重要的、达成战略突然性的目的,他们这次没有带上众多附庸土人军队。否则,就算不管他们的吃喝拉撒,这些人也肯定得自行准备大量船只和物资,然后闹得全世界都知道。
一番斟酌之后,元军这次,只出动了四千人,就远渡西洋,开始了征伐。
最开始,他们计划出动的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因为虽然人不多,但这次动用的,都是爪哇元手里的精华。
所有参战士兵,都来自“八卫”,从中挑选出来。这支部队的番号,就是模仿当年元朝中央的侍卫亲军而设立的。
蒙哥汗九年,也就是天兄纪元1259年七月,蒙哥汗在合川钓鱼城下突然身亡。这场原本似乎不会闹太大的、围攻一座小城的战争,影响了整个已知世界,包括大元。甚至可以说,这才是“元宇宙”的起点。
第二年,也就是1260年,忽必烈抢先宣布登基。5月5日,忽必烈在燕京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改变之前的各种习俗,自称为“朕”,尊兄长蒙哥为“先皇”,上庙号“宪宗”。6月29日,忽必烈又发布《中统建元诏》,正式建年号“中统”,这也是蒙古系诸国第一个年号。自此,王朝基本的架构,开始搭建了起来。
然而,相当多的蒙古贵族对此不满,并在哈拉和林拥立阿里不哥为汗,厉兵秣马,准备南下。而且,原本的大汗亲军怯薛军,选择了北上和林,支持阿里不哥。为了应对这种不利局面,忽必烈依托河北汉人世侯扩军。第一批亲军有三万多人,号称“武卫军”,由忽必烈亲自率领,是他们一方的核心战斗力。
武卫军在忽必烈的指挥下,参与昔木土脑儿决战,击溃了阿里不哥主力。之后,忽必烈又组织远征军,北上攻克和林,其中的骨干就是一万武卫军。1264年,内战获胜的忽必烈发布《至元改元诏》,正式定“大元”为国号,改年号为“至元”。武卫军也随之正规化,确立了左、中、右三卫的编制。
至元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继续扩编三卫汉军,增加前后两卫,每卫规模都超过万人,设立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职务,进行管理。
早期,五卫汉军主要承担扈从皇帝行幸、宫禁宿卫等职责。元朝和蒙古人的战争逐渐消停之后,其职能逐步扩展。除了守卫大都、保护帝国核心的本职工作,还开始执行屯田、工役造作等任务。他们在京畿地区拥有专属屯田区,还参与大都城墙修筑、河道疏浚等工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