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276章 大耳朵羊吃不胖,波斯传统身体棒

276章 大耳朵羊吃不胖,波斯传统身体棒

276章 大耳朵羊吃不胖,波斯传统身体棒 (第1/2页)

因为太长时间没有大规模海战和登陆战,导致孟加拉人吃了大亏。不仅之前的经验没用上,他们防御入侵的思路,反而成了他们的累赘。
  
  元军这次发动的登陆,专门选择了雨季将要到来的时间。按照孟加拉人的经验,这并不是适合军事行动的季节。因为雨季到来之后,这一带地区根本没法行动。别说大军开拔、作战了,连个人、小队的行动,都会十分艰难。
  
  当年,佛教就有雨季安居的说法。僧人可以守夏三个月,期间不出门。因为在当地的雨季,到各地进行传教非常困难,连苦行僧们都难以坚持。因此,佛祖特许大家,在这段时间,可以定居在固定场所里。这雨季气候的恶劣,可见一斑。
  
  除了雨季期间,这个雨季快来临的时刻,也同样是孟加拉的军队最为松懈的时候——因为这会儿发起战争,已经没有意义了。时间是肯定不够用的,而只要不能一举消灭当地力量,这之前的行军和作战,就算白打了。所以,但凡有一点地理和军事常识的人,都不可能在这会儿开战的。
  
  结果,元军居然专门捡着这个时候动手,让当地守军猝不及防。
  
  经过长期打探,再加上南洋地区的各种战争,元军其实非常了解当地的这些情况。所以,他们就故意等这个时机——因为雨季来临之后,不仅元军无法行军,哪怕理论上更熟悉地形的当地人,也一样难以集结军队出门。
  
  孟加拉人的统治模式和城市分布,都和南洋那边差不多,统治者通过控制关键港口和商业枢纽,来维持自己的“朝贡圈”,进而稳固统治。但相应地,要攻打这些政权,也不需要和汉地或者欧洲那样,消灭对方的野战力量,攻克对方的要塞与关口。只要和朱罗舰队当年对付三佛齐那样,把这些关键节点打掉,这个所谓“国家”,也就直接完蛋了。
  
  而孟加拉苏丹国的统治,可能还不如三佛齐稳固。他自己就是个外来征服者政权,而且非常依靠地方领主的支持。因此,面对元军的“斩首行动”,毫无抵抗能力。
  
  这个毛病,属于德里苏丹国还没有分裂的时候,就留下来的、娘胎里的问题。孟加拉苏丹不可能意识不到,但就算知道,也没有什么办法……
  
  德里苏丹国,本来就是古尔王朝的圣战军脱离本国,建立的国家。一开始的几十年,被称为“奴隶王朝”,因为统治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家族关系,甚至都不一定是同种族的关系。王朝的真正掌权者,是被称为“齐哈尔加尼”的军人集团——意译一下就是“四十人帮”的意思。苏丹也是这些突厥军头推举产生的,一般就是其中权力最大的一个将军,可以说是字面意义上的“兵强马壮为苏丹”了。
  
  后来,一个叫贾拉勒-乌德-丁·卡尔吉的突厥化阿富汗人,推翻了之前的将军,建立了“家天下”统治。自此,德里苏丹国进入了“卡尔吉王朝”,因为总算有个固定家族了。在他儿子阿拉乌丁·卡尔吉统治时期,国家达到了极盛。
  
  虽然叫“突厥化阿富汗人”,但卡尔吉家族在文化上,是属于波斯那边的。在治国时,也把波斯人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引入了进来,其中就包括农业和商业上的管理方式,以及更重要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政府,还有随之而来的更加严密的税收体系。
  
  平心而论,突厥征服者虽然总是一幅没文化的暴力狂形象,对当地人也非常排挤、歧视,但他们对印度的管理,反而是很成功的。
  
  这一时期,苏丹逐渐压制了之前权势滔天的教士组织“乌里玛”,同时控制了军权和教权,乃至任命自己担任最高教长,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中央政府模仿波斯,设有36个部。大维齐尔名义上掌管各部,实际上只管理财政——这一点似乎直到欧洲都差不多。此外,还建立了行省制的地方统治体系,由分封到地方的突厥军事贵族掌权,至少在纸面上,搭起来了一套管理的架子。
  
  印度人和波斯人,理论上其实是一家。不过在这之前,哪怕是在以往的阿拉伯征服中被天方教势力控制的地区,这些波斯文化和技术,也没有那么深入基层。大量的技术革新,反而是在以文化水平低、管理方式粗暴的突厥军头治理下,才得以在印度铺开的。
  
  这一时期,苏丹政府兴建许多水利工程,普遍推广使用革新的波斯式水车,以及其他多种灌溉工具。虽然在郭康他们看来,波斯人那个水利工程水平,跟小孩过家家似的,但对于印度来说,已经是了不得的跨越式发展了。因为之前印度人纯属靠天吃饭,连这点水利都没有的……
  
  在巨大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北印度的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以至于许多原来的不毛之地,迅速成为鱼米之乡。随着农业的进步和产量的提升,产出的口粮足以供苏丹养活自己的官僚和军队。而农业生产本身,也随之出现了专业性的分化,开始出现一些专门种植商品粮和棉花、甘蔗、香料、果蔬等经济作物的专业性产区。
  
  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形成了一批工商业和外贸中心。除了德里、拉合尔这些地方,像古吉拉特,包括孟加拉,都产生了巨大的工商业中心城市。这些城市之间,也逐渐产生了经常性的贸易联系。
  
  另外,苏丹政府要求臣民提供现金赋税,因此,农民只能进城出售农产品,换取货币。这种举措,促进了货币和商业的发展,配合着苏丹政府对银币的掌控,使整个次大陆卷入了银币交换关系之中。在印度次大陆,第一次形成了较为有序的国内市场。此外,德里苏丹国还靠着不断经营,发展出了发达的棉纺织业,对外输出棉花、棉布,以及香料、蔗糖、皮革、染料等物资。
  
  为了获取更高收入,苏丹自己也经营手工业工场。在充足原材料的支撑下,德里工场规模颇大,甚至可以产出丝绸,拿去哄西方乡巴佬赚钱。另外,苏丹还把波斯和天方教世界常用的“专卖权”管理方式,和印度本地习惯结合。一批吠舍商人因此得到重用,地位迅速提高。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垄断性的“皇商”,形成了“班尼亚”种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