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一个人的朝圣》 (第1/2页)
晨曦中,无数读者手持《人民报》久久驻足在街头,凝视着报纸上的三字人名。惊愕的读者向亲朋指着报道示意,激动地喊着“邓稼先,是他,是他造出来了原子弹!”
报纸简要地报道了邓老的事迹,上面只是提到了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和他的奋斗事迹,并没有提到他目前的身体状况。
当读者看到《人民文艺》的增刊文章后,才知道邓老的身体已经如风中摇曳的烛火。
读者通过看《人民文艺》详细地了解了邓老波澜壮阔,为国铸剑的一生。当大家得知邓老遭受核辐射的折磨时,雪花般的关怀信飞往了国防科工委,信封和信纸上面能看到泪水风干的痕迹。
六月,中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邓稼先。
邓老的工作除了他的妻子之外,亲友都不知道。从消息解密开始,妻子徐鹿西就不断地接到亲朋打来的电话,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询问邓老是否还活着。
《人民文艺》增刊销量如瀑布一般,但整个编辑部的编辑脸上并没有见到喜色。
王濛和崔道逸是最先知道内容的人,上级领导亲自派人将装在档案袋里的手稿送到《人民文艺》编辑部,要求他们立即付印,并规定好了上市时间。
王濛好奇地打开档案袋,读完手稿的内容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声音——天啊!
《人民文艺》增刊首印三百万册,这是《人民文艺》首印最多的一次。
挂断发行所的电话,王濛对着崔道逸说道:“我宁愿永远不发表这篇文章,英雄悲歌,英雄悲歌啊!”
“是啊,没有大爱国和大无畏、大毅力怎么会冒着生命危险去研发原子弹,怎么会明知有辐射,还坚持亲临现场检查!”崔道逸说完,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人民报》和《人民文艺》增刊除了在国内引起震动外,这报纸和杂志也被各国当作重要的情报送回了各自的国家。
美国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内,身穿制服的五角大楼军官和中情局的特工共同汇报关于邓老的情况。
“事实证明,我们在十几年前的猜测是对的。中国的原子弹制造者是邓,他毕业于普度大学,和振宁.杨是好朋友。振宁.杨在访问中国时,他们见过面。当时中国方面告诉他,制造原子弹的团队全部都是中国科学家。”
“各位,我想要知道的是,中国的原子弹没有了邓之后,发展速度会不会降下来?目前中国的核武器进展到了哪种程度?”里根认真地看着手中的文件。
“从0到1很难,但从1到2很简单,他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五角大楼的将军合上了手中的文件。
里根对这样的解释很不满,转动了一下手中的钢笔,沉思了一会儿说道:“对我们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助于遏制苏联的影响。我们的目光还是要专注于第三世界,跟苏联争夺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
里根从今年三月份开始提出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的计划,认为苏联经济实力不足以使他们保持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或者是军力,应该通过小成本经济或者军事援助来消耗苏联国力。
里根是从演员上位的总统,但跟泽圣比起来,政治手腕要强太多了。
在纽约州立大学实验室工作的杨振宁得知消息,收拾行李匆匆回国。
四合院里聚集着许多人,都是来询问关于邓老身体状况的朋友。
如今关于邓老的身体状况已经不是秘密,刘一民将自己所知道的内容都告诉了他们。
“身体就一点.”张广年问道。
刘一民摇了摇头:“上级已经向许鹿西教授下达病危通知书了,核辐射这玩意儿,对人的摧残实在是太大了。”
“唉!”
张广年难过地说道:“24年生人,比我还年轻十几岁,天妒英才,不应该啊,不应该啊。”
院子里尽是悲叹的声音,陆陆续续有人站起来离去,等到所有人都走了,喜梅才凑过来问了刘一民几个问题。
下午,谢忠侯再次登门拜访,手里面提着从大栅栏买的烤鸭和灌肠。
“老谢,我以为你都走了?”刘一民惊奇地说道。
算算时间,谢忠侯在燕京待的时间可是超过十天了。
谢忠侯笑着将东西递给了喜梅:“回去也是写,在这儿也是写,我多逗留了几天。我来就是给你告别的,明天我就离开了。”
“怎么样?看了半个月,有什么感触?”刘一民问道。
谢忠侯说道:“大陆好吃的真多,我都快胖三斤了,我什么都想尝一尝,饭菜里都是家乡的味道。离去几十年,这胃还是大陆胃。”
“哈哈哈,你想吃什么,我让喜梅给你做。不会做的,我去大街上给你买。”刘一民拉着他坐在了房檐下的阴凉处。
“不用不用,烤鸭在家里做一做就行。除了吃的,我还真有其他感触,我仔细跟你讲一讲。”
谢忠侯不仅详细了解了大陆目前的政策,还深入到胡同里和工厂进行交流,对整个社会的风貌有了一个较大的了解。
“大陆在转型,这个转型过程中是很痛苦的。尤其是要平衡各方的利益,这特别难办。我在香江时间比较久,对鹏城的情况也很了解。
国家在改革,个人的思想也在变化,对外国了解的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大陆跟岛上一样,都有很多人想要去美西方工作、生活。一民,我这样说,不冒犯你吧?”
“不冒犯,你说的是实话。这是很难避免的问题,美西方经济发展的好,他们从全世界吸劳动力和人才。”刘一民说道。
谢忠侯见刘一民对这个问题不介意,又讲了不少,他对于这种状况非常担心,觉得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发动机,没了发动机,发展的就慢。
“在历史的大势或者是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前,个人并不起主要作用。人才有走的,肯定也有回来的。就像两岸,没有我刘一民写的文章,对话的窗口也会慢慢出现。
我们没办法留下所有人,能尽量让留下的人或回来的人做好事情,就已经足够了。”
谢忠侯皱眉沉思了一会儿:“说的也对,就算是美国他也留不住自己的所有人才。我看到了邓稼先的报道和你写的那篇,真是一位伟大的人。大陆的国防装备飞速发展,岛上有那么多的钱,当初带走了那么多人,也没搞出什么名堂。”
谢忠侯对于大陆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或者说对大陆人之前常讲的奉献、责任、集体的力量知之甚少。
他是中国人,但已经是偏西式思维的中国人。
“集体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咱们中国的文化一直都是集体主义文化。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北伐,到了后来新中国,集体主义都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其实岛上整体也是集体主义,只是你们并没有用好集体主义。”
刘一民没跟谢忠侯探讨那么深入,两人就着烤鸭和灌肠聊到下午四点,谢忠侯起身准备离开。
“我回到香江,就把你的信件送给古剑和出版社,对于你,出版社肯定是一切从速,相信用不了半个月,你的就会放在岛上的书店里。”
“辛苦,明天我去送你。”
“不用,不用,新华社直接送我离开。”谢忠侯赶紧说道。
“行。”刘一民挥手告别。
回到四合院,刘一民回到书房,看着自己刚写完的一篇稿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