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邓稼先》发表 (第1/2页)
刘一民很了解他的这个心理,对比中影赚的钱,他的两百万美元显得微不足道。
“中影就是个吸血的蛀虫!”
“汪厂,也不能这样说。中影的问题是历史问题嘛,慢慢来改革,现在这已经不错了,要是搁以前,你更拿不到多少。”刘一民赶紧安慰道,自己放的火还得自己灭。
汪阳表情缓和了不少,忍不住抽了一根烟:“一民,你说的对,两百万美元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有了这笔钱,北影就好过多了。到时候其它的版权再卖出去,北影还能再挣不少钱。”
汪阳准备把这则喜讯登上报纸,振奋一下国人的信心顺便在其它电影厂面前炫耀一下。
“你这一炫耀,刘佩然刘厂该急了。”
“他急?他有什么可急的。一民,我觉得你偏心,你给了他一部《绣春刀》不算,还把《南侨赤子》的联合拍摄权给了他。我看老刘,梦里都能笑醒!”
刘一民抿了口茶,看着吃醋的汪阳忍不住笑道::“汪厂,毕竟八一厂擅长战争片嘛。”
“唉,让这老小子捡了便宜,战争片谁不会拍?”汪阳放下手中的茶杯。
汪阳毕竟是来报喜的,接下来并没有再提这件事情,而是打探起来了《忠犬八公》的拍摄。
“八一厂的电影导演都说你想拍点不一样的,许多人不看好。”汪阳问道。
刘一民给汪阳解释了一番,汪阳心里觉得不靠谱,但又想到刘一民的实力,觉得没准真能成。
“这要是能成,我们北影厂以后也拍。”汪阳看向刘一民。
“没问题。”刘一民答应了汪阳的请求:“我这周末准备去塞罕坝一趟,指导下拍摄,汪厂有没有兴趣跟我一起去?”
“好啊,我回去就安排下手头的事情。”汪阳毫不犹豫地说道。
两个人喝了不少茶,汪阳硬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刘一民忍不住问道:“汪厂,您还有什么事情没讲?”
汪阳捏了捏自己嗓子,颇有如鲠在喉的意思:“一民,我当初给你讲过。《霍元甲》的剧本不按照我国现有规定付酬,按照电影成绩付酬。这部电影让我们北影厂赚了不少钱,给的少我心里过意不去。
但给的太多,违反上级政策。所以厂里商量了一下,按照五千元人民币的基础稿酬,加上一万美元的分润稿酬计酬,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万美元,汪阳付给刘一民还不能按照稿酬走,得通过其它口子给刘一民。这事儿又跟厂里开过会,集中表决通过,以后出问题大家都能作证。
“这事儿啊!”刘一民拍了拍汪阳的肩膀笑道:“一万美元已经超过我预料了。”
“相比你的贡献,还是有点少,这笔钱我可以给你全部变成外汇券。”汪阳说道。
“行。”
外汇券除了出国兑换外,对刘一民已经没什么大用。家里什么东西都有,也不必惦记友谊商店的东西。
出国前可以拿外汇券去兑换成美元,或者直接兑换成美元存着,等汇率改变,一转手能多赚点。
听到刘一民同意,汪阳露出如释重负的一笑,觉得这样算是弥补了刘一民不少损失。
汪阳又讲了一下自己从中影听到的消息,《奴隶的救赎》在全球上映,票房猛增,在欧美多个国家评价很高。
“一民,像你这样的剧本,搁美国能挣多少钱?”汪阳好奇地询问道。
汪阳并不是想打听刘一民的收入,而是想对西方电影界增进一个了解。
“估计跟你们电影厂这次挣的差不多。”刘一民说道。
“啥?”汪阳差点从沙发上跳起来,一个编剧的收入顶他们电影厂的收入?要是从别人嘴里听到,他肯定以为是天方夜谭。
刘一民挥了挥手:“平常心,平常心。”
“我我们真是对不起你啊!”汪阳耷拉着脑袋说道。
“别这样说,东西方购买力是不一样的嘛!”
汪阳急躁地挠了挠脑袋:“不行,下次见到沈老,我得讲这个事情,剧本稿酬,尤其是能在国外挣钱的剧本,要提现出优稿优酬。最起码给一万多美元得合规才行,像这样偷偷摸摸的给,太小家子气了。”
汪阳高高兴兴地来,一脸心事地离开。
刘一民走到大办公室,易众天一脸心事地看着他,时不时地伸下脑袋,立马又缩下去。
“易众天,你想说什么就说?”刘一民大声地说道。
易众天还没站起来,戴建业快速地说道:“刘老师,老易又写了一篇论文,怕你骂他,所以不敢让您看。”
易众天嘿嘿一笑:“刘老师,主要是您嘴太厉害了。”
“拿来我看看。”刘一民笑着勾了勾手:“这你们都受不了?你们以后带学生,骂的不比我好听。”
梁永安说道:“我们顺便学习一下刘老师这幽默的教学嘴法,以后好回去开枝散叶。”
“哈哈哈。”
刘一民没搭理他们,接过易众天的论文就看了起来,这次的标题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与道教的关系剖析》。
文章里面认为黄巾起义是道教在儒家学派占据主导思想之后,对儒家文化发起的一次反击,是道教想要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的尝试。
“这写的就不错,有见地。”刘一民赞同地说道,并让易众天好好写,多补充一些论据。
易众天听到赞扬高兴地说道:“我准备写三万字左右,仔细地分析一下。刘老师,您这样说,我就有信心了。”
戴建业忽然发问:“刘老师,您说如果黄巾起义胜利了,汉朝会变成什么样子?”
戴建业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是啊,会变成什么样子?
“可能依然遵循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梁永安说道。
刘一民道:“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关键还在于会不会放弃权利,是变成宗教国家,还是依然是世俗政权。”
“要是宗教国,说不定得人人炼仙丹,喝符水。”海子忽然说道。
刘一民跟他们侃了一会儿大山,就去上课去了。戴建业几人却来了劲,一个劲儿地在假设黄巾起义胜利后东汉社会的变化。
《霍元甲》在海外爆火的消息被报道之后,看报纸的读者喜不自胜,原来西方人也喜欢中国的东西。
“这群没见识的洋鼻子,这点功夫才哪儿到哪儿呢?”燕京大爷对于老外没见识的样子嗤之以鼻。
各行各业通过《霍元甲》的全球票房看到了电影界挣外汇的潜力不比其他行业差,甚至说一时间有点不可置信。
士别三日,这还是那个只会进口外国电影的中影公司吗?
中海通过文化部专门向电影局、北影厂、文研所下发了一封表扬信,信里面鼓励他们继续为国家电影出口做贡献。
正在拍摄《绣春刀》的剧组看到报纸,情不自禁地加快了拍摄进度,内心升起一股想要比试的心思。
国家各地方电影厂则是眼红,非常地眼红。沪影厂厂长徐桑楚给刘一民发来电报,强烈要求加入文研所文化产业研究小组。
徐桑楚明白,没有好剧本,根本卖不了这么多钱。抓问题,要抓核心,刘一民就是那个核心。
沪影厂是最早跟刘一民合作的电影厂,可惜因为距离原因,抢剧本总是抢不过八一和北影厂。
徐桑楚觉得加入文研所,定能拉近自己跟刘一民的关系,拿到一部优秀的剧本不在话下。
对于徐桑楚的加入,刘一民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这样的话,文研所除美影厂之外,就有三大电影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