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 (第1/2页)
我们前面讲到庄严想,就是约着依报的国土。这以下讲功德想,让我们去忆念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
丙二、功德想(分六:丁一、身心安乐。丁二、衣食自然。丁三、闻法欢喜。丁四、具足五通。丁五、寿命久远。丁六、普贤之德。)
极乐世界的正报功德,简单把它归纳成三类:安乐的功德、解脱的功德、菩提的功德,从三种方向来忆念。首先看丁一,身心安乐,看安乐的功德,来自于乐如漏尽愿。我们看经文,请合掌。
丁一、身心安乐(乐如漏尽愿39)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我想对凡夫来说,到一个国土去,我们很在乎快不快乐?你如果是初地菩萨,心是无所住,快不快乐是无所谓。对带业往生的凡夫来说,离苦得乐是关键。《阿弥陀经》在解释极乐世界前半段,“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佛陀解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佛陀没有谈到解脱道、菩提道,完全从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论述。到了经文的中段,才讲出“众生生者,皆是阿裨跋致”,乃至于供养十方诸佛,讲到菩提道。
为什么?因为他是对凡夫讲,而凡夫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快乐的问题。我们在念想极乐世界,能够动我们心、最迫切的就是快乐,成佛之道对我们是蛮遥远的。所以,我们对极乐世界的快乐应该怎么理解呢?你看这段经文就知道大纲。“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天或者人,标准带业往生的凡夫。他身心世界会释放一种殊胜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怎么回事呢?会超越阿罗汉灭尽定的快乐。
这段经文是很特别,佛陀在讲快乐,多分都是用诸天来比况,说快乐超过三禅,三禅是有为快乐最殊胜的。但是阿弥陀佛用漏尽比丘灭尽定的快乐,一种无漏的快乐。所以,从这段经文我们可以得到消息,极乐世界的身心会释放没有过失的快乐。
我们凡夫造了布施、持戒的善业,有两种选择:你把布施持戒的善业回向到娑婆世界,会得到快乐,这是应得的。但是快乐有过失,你享受的时候会产生烦恼、烦恼会造罪、造罪要受老病死的折磨。娑婆世界的快乐,“以有烦恼故,有诸罪业故,有老病死故,非实安乐住。”你把今生所修的善业,投到娑婆世界要付出代价。我们把今生的善业,“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快乐是没有过失,不会带动烦恼跟业力。从这段愿文看得出来,极乐世界是寂静安稳、没有过失的快乐,如漏尽比丘。
好,我们看第二个,衣食自然。看经文。
丁二、衣食自然(衣服随念愿38)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应法妙服,自然在身。若有裁缝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觉。
前面讲到身心世界本身所释放的快乐,这以下说明它的受用。凡夫肯定要有受用。极乐世界受用是什么情况呢?“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会有快乐衣食受用的肯定是凡夫,或天、或人。他心中想要得到一件衣服来穿戴,什么情况呢?“随念即至”。他心中想的是什么样的衣服?这个时候马上现前,而且是随顺诸佛所赞叹的如法清净的服饰,“自然在身”。如果需要裁缝决定布料的大小、染制决定布料的颜色或者需要洗涤,有这种情况“不取正觉”,没有复杂的过程。
前面我们了解极乐世界是怎样受用快乐的,娑婆世界的快乐问题很多,总之,你吃刀上的蜂蜜,后面就付出代价。极乐世界快乐的结果没有过失,更重要是它的过程。诸位,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怎么获得的?“随念即至,自然在身”。“自然”我们解释一下。
你想追求娑婆世界的快乐,要有两个条件:你要有福报,没有福报不可能有快乐,怎么努力也没用,这是基础。第二个,你要追求。很少人快乐自然现前,一般人是做不到;因为这个机会只有一个,达到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就各凭本事还要各自最求。追求产生什么问题呢?就有得失的对立。智者大师写出一个偈颂来形容,说娑婆世界快乐是怎么享受?过程是怎么样:
“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
你要追求,别人也要追求,机会只有一个,有福报的有四五个,那各凭本事吧,大家压力都很大。在追求的过程当中,有些人得到,有些人失掉,就永远活在怖畏跟忧恼。你得到的时候,也没有办法高枕无忧。因为变成众人的目标,你的心是怖愄的;失去以后你是忧恼。娑婆世界的快乐,要么怖畏、要么忧恼,就活在得失的概念。
举一个例子,印祖很喜欢举文昌帝君,来说明娑婆世界快乐产生的过失。文昌帝君不是一般人,十七世做士大夫,“久学圣贤之道,苦读圣贤之书”。以十七世的福报,本来是要生天的。当时处于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面对世界的受苦众生,他动了悲悯之心,仁者心动,天上就去不成了,他就投生在汉高祖爱妃叫戚夫人,出生就是赵王如意,有帝王之相。
看历史上汉高祖很喜欢赵王如意,他曾经动念要把吕后所生的太子废了,认为汉惠帝个性太柔弱,子不类父,儿子不像我。要废除太子,大臣就不满意,樊哙、张良、萧何全部反对,“大王,废长立幼会祸起萧墙”,汉高祖只好打消了念头。这件事情触恼了吕后,说“肯定是戚夫人在拨弄是非”。汉高祖往生以后,吕后报仇,把戚夫人抓过来,眼睛、鼻子挖掉,耳朵、双手、双脚砍掉,丢到粪坑去,把她淹死了。
汉高祖很聪明,知道吕后要报仇,赶快叫赵王如意到封地赵国去。但吕后的势力太大,用计谋把赵王如意骗回来,把他给杀了。赵王如意死之前就问吕后,“我们母子跟你无冤无仇,干嘛要杀我呢?你这样做我会报复的”。他就起了邪愿要复仇,过程就很复杂,他变成一只毒龙。他本身没有罪业,只是起了邪愿,就变成毒龙,起嗔心,在天上可以飞来飞去。他为了报仇,结果两个生生世世结恶缘,误杀了三千多个老百姓,造了罪业,就从空中掉下来,鳞片长虫等等,过程我们就不说了。
我们知道一件事情就好,“诸法因缘生”。赵王如意本来是个谦谦君子,他怎么就变成毒龙?请你告诉我,他做错了什么?他不就是修一点福报、动了慈悯心,生长在汉高祖面前。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能投生在帝王家;帝王家的争执是你死我活,不能留下任何后患。我们看文昌帝君,有时候你想啊!
这个娑婆世界真的很难做人。
娑婆世界没有福报,佛陀说没有福报不行,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没有福报,谁都看不起你,你说话没人听。自己也很多埋怨,结果埋怨多了,把菩提心给埋怨没了;所以娑婆世界不能没有福报,没有福报自己很痛苦,你也很难去关怀众生,太过痛苦不行。好,那我修福报;福报修的很大,结果赵王如意福报大,他没有争王位之心,争王位本来是他母亲,还是落入夺嫡之争。
如果不往生,你对福报要控制得非常好;太差当然不行,太大也不行。你要继续流转下去,把福报要调得刚刚好,这很难。你没有福报,对手也没有福报,两个打打闹闹就算了;福报大的人,彼此的争执越厉害。你福报大,对手也福报大,那不是开玩笑,要灭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