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定诸虑提兵攻盂 (第1/2页)
长孙无忌、窦轨等听得李世民的决定。
窦轨说道:“‘必以偏师之捷,先破一隅之局,进而寻求转圜之机’,殿下此言固是。然若欲先歼王须达,敢问殿下,具体用兵是何打算?”
李世民指着沙盘上的交城、汾阳、盂三县,说道:“王须达现虽遣偏师至汾阳城外,然汾阳位处交城、盂两县之间,彼若攻之,不仅我太原可北上往援,我交城、盂两县也可往援,是其将陷三面我援的困境。故我断料,王须达若攻此三县,首先要攻的肯定不是汾阳!
“他真正欲先取者,必盂县是也。盂县地处三县最东,其东又为井陉在河东的出口所邻。此县若下,不仅可动摇我三县之防线,并且汉军在河北恒山等郡的所部、并及粮秣辎重等物,亦可由井陉进入河东。又若此县既下,并可由此向南,胁我太原郡东部之寿阳、石艾诸县,从而进迫太原城左翼,是一举三得之用也。因王须达定然是会先攻此县。现其已进至汾阳之部,不外乎一为迷惑盂县之我守军,二为待其攻盂县时,阻汾阳、交城之我援耳。”
——“从而进迫太原城左翼”云云,如从后世地图来看,东部是在右边,然当下地图,如前所述,处於皇帝坐北朝南之故,为便於皇帝观览,乃南在上、西在左,因是李世民有此一语。
一番分析,鞭辟入里,长孙无忌、窦轨、房玄龄、杜如晦等皆以为然。
长孙无忌就说道:“则如此,殿下打算如何用兵?”
“王须达部主力现驻秀容。我意,便等他大举兵出之后,我军即趁机攻袭秀容。秀容本刘武周地,汉军新得,人心未附。我军骤至,稍使举措,必就可使其内外动摇,且又其主力尽出,防守空虚,我军攻之,必能一鼓而下。秀容既拔,我军即可凭借此城,扼守要害,北阻崞县之宋金刚、五台山之魏刀儿、萧裕等汉军部,而后以精骑追摄,掩王须达后,歼如反掌之易!”
——闻尉迟敬德、高满政部覆灭之后,仍如前所述,李世民、李善道都紧急下令,调派各自的部队,争夺楼烦郡的诸县。静乐县,因为李世民着手得早,被段志玄提前得之了;而秀容县,亦仍如前所述,距雁门较近,因此之故,被汉军先得之了,但得之至今,也只才十来天。
诸人围观沙盘,俱是心中斟酌。
帐中安静了多时,诸人都思虑已定。
房玄龄说道:“殿下此策高明。然仆犹有一虑,若王须达不急於进攻盂县,却等待崞县的宋金刚部、五台的魏刀儿、萧裕部南下,与他在秀容合兵之后,再往攻盂县的话,如何是好?宋、魏、萧三部,据报步骑兵力合计两万上下;王须达部兵亦数千。他们数部合兵后,总兵力即达两万余。则便是再往攻盂县,留在秀容驻守的兵马亦必不在少数。如此,我军攻秀容未必能克,岂不反有顿兵坚城之危?一旦王须达诸部获悉还攻,恐怕我军只能无功而还矣。”
这的确是个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
李世民对此已有考虑,当即说道:“这就是我所虑的第二个用兵方略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王须达部,我军是不好歼灭之了,然却可趁此东北而上,佯赴崞县、雁门县。料宋金刚等闻之,一定就会折援崞县。只要将他们的兵马调动、分散,我军自就亦仍可择其一部而歼之!”
简言之,用后世的话说,李世民的这个备用用兵方略,便是“运动中歼敌”。
诸人便再又思考他的这第二个方略。
不得不说,他的这第二个方略,虽不如第一个方略简单明确,易於实现,但也是一个具备相当操作性的方略。——要想在运动中歼敌,需得先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存在调动敌人的可能性,一个是己方需具备快速反应的机动优势。前者来说,崞县位处秀容、雁门两县之间,不唯是秀容的后方,兼以此县若失,雁门县也会面临危险,则若佯攻崞县,如李世民所言,宋金刚等就一定不会坐视不顾,肯定是会回援的,这就有了调动敌人的可能性。后者来说,通过歼灭薛仁杲一战,唐军得了数千精骑,李世民带来河东的军中骑兵不缺,正合此需。
杜如晦遂率先赞成,说道:“殿下此之两策,无不上选之良谋!王须达如一军往攻盂县,我军掩杀其后,诚如殿下所言,歼之不难。而若王须达与宋、魏、萧诸部合兵共进,秀容固不便再取,却崞县势必空虚,我军以佯攻之策,调其回援,继以骑兵之利,出其不意,动若风发,必能制其援於仓促之间,择其一部以歼,亦非难事。此诚以巧破力、以变应常之上策也。”
“公等复有何虑?”李世民转顾诸臣、诸将,问道。
长孙无忌、窦轨等彼此相顾,皆不再有虑,俱说道:“殿下此两略深合机宜。敌合则避其锋,敌动则击其弱,以我之整待敌之乱,以我之静制敌之劳,实为上兵伐谋之范。仆等皆无异议。”
便此定下,以第一略为主,以第二略为辅。
若能歼王须达部,就歼之;若不能,就转兵北上,虚击崞县,再寻战机。李世民当即令遣斥候分往秀容、崞县、五台等地探查汉军王须达诸部动向;又下令诸军整备,随时准备出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