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魏风华 > 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平

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平

第六百一十四章 终平 (第1/2页)

在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功成的战报以人命为代价送回大魏后,整个北伐的局势,一下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
  
  这既是因为这一仗打得太狠太快,导致魏国和辽国都没有反应过来,同时也是因为魏国眼下实际并不具备三线开战的兵力与后勤,北线李易挺进燕山的大战虽然很顺利,但如果要抽调步卒入西京道作战,那么毫无疑问需要的是整个大魏从幽燕到西蜀都运转起来,才能压榨出更多的战争潜力,供应兵员、粮草,以在这个冬天收复整个西京道。
  
  毫无疑问这是极冒险的举措,要知道魏国能同时屯兵三线,很大原因是因为上京道主动收缩兵力,在榆关与辽阳这两个地方分别与陈平部以及金国对峙,三方都不敢贸然轻动,这也就导致辽国没办法出兵救援上京道、西京道,而魏国也只能在北线西线填充大量骑兵以及地方戍卫军队。
  
  这大概是双方的一种默契,真正的决战只在上京道,但中京道与西京道爆发的战事只能依靠双方的残余兵力进行厮杀,胜负其实在短时间内都无法上京道注定的决战,对于辽国来说,西京道早已是孤岛,中京道他们也丢得起,只要将魏国的主力大军在正面挫败,那么以辽国的爆兵能力短时间内甚至可以借势南下,到时候魏国吃下去多少都得全部吐出来;而魏国则是打定主意要在决战之前将中京西京剪除,为此不惜让陈平部按兵不动,以此来达成战略对峙。
  
  当然,能达成这样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因为陈平善守,虽然陈平和李易都是顾怀带出来的大将,但三人的作战方式完全不同,顾怀喜欢以大势压人逼敌出错,在混乱中寻找一丝一锤定音的胜机,而李易则是着眼全局,喜欢稳扎稳打以竟全功,而陈平则是极擅长死守,这从当初辽国南侵时陈平在雄县顶住辽国右路军猛攻数日,把萧弘都给打急眼了就能看出来,他对于战争的天分基本都点在了这上面。
  
  所以让他在榆关坐镇,让李易统帅北线大军跨过燕山攻中京道,是再正确不过的选择。
  
  然而当西京道的战报传回来,魏国当初所设想的在保持东线战略对峙的同时缓步蚕食西京道中京道的谋算无疑就显得有些过时,尤其是那三万西凉铁骑奔袭大同成功,即将面临整个西京道辽军兵力的围攻,不可能放着他们不管,所以身在北线的顾怀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刻离开燕山返回了幽燕,将北线战事全部托付给了李易--因为西、北两线同时开战的情况下,是必须要他坐镇中心的。
  
  一道道军令从顾怀的仪仗发向四方,原本因为进入冬季而渐渐沉寂下来的幽燕立刻进入了战时的紧急状态,兵员被抽调,粮草被转运,几乎在北线李易开始挺进作战的同一刻,四万幽燕地方戍卫步卒悍然兵出居庸关,左路军沿太行山北麓修建烽燧链,采用“龟甲阵”缓进吸引辽军兵力,每日仅行三十里,沿途修复秦汉古长城缺口;中路沿妫水(今永定河)北进,清扫蔚州外围辽军;而右路军则是沿苍头河谷地(今山西右玉至内蒙古和林格尔)隐蔽行军,直插辽西京道核心区域,意图替那些下马守城的西凉铁骑解围。
  
  很明显步卒的推进要比当初赵裕杨盛脑子一热就带骑兵奔袭的速度慢了太多,时间到了十一月十五的深冬时节,魏国步卒也没能摸到大同的城门,反倒是右路军在遭遇重重阻击之后不得已改变路线,反而抢占了浑河上游黑水镇(今呼和浩特南),分兵焚毁白道岭(大青山隘口)辽军粮仓,截断丰州(呼和浩特)、云内州(托克托)辽军联系。
  
  此时被困在大同的西凉铁骑也终于收到了魏国兵出居庸关、收复西京道的消息,城外辽军兵力不断被抽调去防御魏军步卒挺进路线也让城内压力骤降,终于从昏迷中醒来的杨盛接过了守城的指挥大旗,而终于得以放宽心的赵裕也有能力带着骑兵出城作战,彻底发挥骑兵的战场优势,让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一下子扭转过来。
  
  而进入西京道的步卒大军虽然因为是地方戍卫兵力而难免不如主力部队精锐,却也屡屡建功,在西京道大同被破、地方戍卫辽军人心惶惶的情况下,魏军左路沿洋河攻占宣德州(宣化),建立起了初步的烽燧预警体系,连通了靖王设于独石口(赤城北)的行在,构建起了居庸关-独石口-松亭关的“三烽一驿”传讯网,白昼举烟、黑夜鸣炮,每三十里设双马信使,确保个六时辰内军令传达两线,由西京道到中京道的传令路线终于彻底稳固。
  
  中路大军则是沿桑干河急行军抢占弘州(阳原),后经蔚州(蔚县)佯攻武州(左云),待辽军兵力被吸引,则突然转向西北,三昼夜强行军近百里,与出城作战的西凉铁骑会师天成。
  
  在辽军清楚意识到无法继续围困大同,只能选择正面一战后,魏军三万步卒、一万西凉铁骑于十一月十三,在天成与辽军四万残军展开决战,战场焦灼,经历半日厮杀后,突然杀出的魏国右路军彻底奠定了战场的胜负,四万辽军残余兵力被杀散,至此,依托采凉山、雷公山,魏军的“品”字防御体系构筑完成,大同转危为安。
  
  此时顾怀的又一道军令也到了,骑兵主力驻守镇川堡(大同北)监视草原,步军大营设于长青堡(阳高)控制白登道,烽燧线沿南洋河延伸至阳门镇(天镇东),此时大同-天成军-阳门镇形成三角铁壁,辽西京道南境全失。
  
  他没有到战场,只是在自己大帐推演,传下军令,整个西京道南端的战事便已经尘埃落定,如果说当初在两浙时顾怀还对大军团作战的指挥感到生疏,那么看了他今日的表现,简直可以说在当初与耶律弘、萧山一战后,他便已经脱胎换骨。
  
  只是短短半月,甚至都还没有跨过新年,四万地方戍卫步卒入西京道,三路并进转战数百里,步骑混合切割战场,控制关隘,整个西京道原本还扑朔迷离的局势顿时一清,简直像是一门艺术,战争的艺术。
  
  与此同时西夏的国书也到了,果然如同顾怀当初猜想的那样,他们交还了河套平原,甚至还客气地表示,他们会派兵力继续驻守,到配合魏国扫清西京道,接管河套为止--这种作态实在是让北平的朝廷、幕府官吏们大吃一惊,任谁也没想到,西夏居然真的老实成这样,吃下去的都能吐出来?
  
  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如果西夏不吐,那么更有可能的是顾怀会帮他们一把,再顺手把西夏最后的国祚烧成灰一把扬了。
  
  整个西京道的战事在收复雁门关的那一刻宣告尘埃落定,将辽国残余兵力从这里赶回草原,将大魏军旗亲手插到雁门关上的赵裕单膝跪倒在地,抓起一抔黄土,感受着它在手中的触感,看着这一片被辽人占据了许多年的土地,几乎热泪盈眶。
  
  这一场战事看起来轻松,然而却实实在在是搏命搏回来的,三万西凉铁骑几乎是不要命地冲进了西京道,用人命堆出来六百里的奔袭路线,若不是桑干河结冰,他们是不是就要全陷在西京道里?而且之后进入西京道扫尾的步卒,也是抽调了幽燕地区大部分戍卫兵力,冒着风险才凑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顾怀有这样的魄力,西京道的战事根本不可能这么简单就结束。
  
  但无论如何,当雁门关插上大魏的旗帜,当河套平原被西夏移交给魏国,当西京道的辽军被仓皇地赶出关隘,逃回草原,这片久经战乱的土地,终于是再次回到了汉人的怀抱。
  
  而在战场的另一端,李易率七万大军同样分兵出燕山,东翼两万轻兵沿云水突袭北安州(隆化),控制七老图山隘口,西翼八千精锐攀越雾灵山,奇袭辽泽州(丰宁)烧毁草料场,李易则是坐镇中军,一万重甲步卒强攻松亭关(喜峰口北),夺取了宽城的辽军仓储,在燕山一败后的辽国中京道人心惶惶,集结中京、草原的精锐大军都一败涂地,如今只剩下些地方戍卫军队的后方城池如何能守得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