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卢浮宫前,木语交锋 (第2/2页)
“叮!完成技艺交流任务,奖励匠心值+2000,解锁‘中法榫卯融合’技艺,法国皇家工坊联名权限。”系统提示音刚落,卢卡斯带着一群法国少年跑进来,每人手里都举着林墨设计的榫卯模型:“少年非遗论坛的准备好了!我们要向中国匠人学习‘木语’!”
林墨早已在隔壁展厅布置好体验区,墙上挂着“螺钿错位拼贴法”的步骤图,桌上摆着从江城带来的螺钿片和紫檀木样板。“大家看这张图,”他用激光笔指向百宝嵌屏风的龙纹,“螺钿的反光会跟着光线动,就像龙在游——现在我们一起做迷你龙纹拼贴!”
流浪和让·勒梅尔站在一旁观察,让·勒梅尔突然指着林墨的操作:“这和欧洲的‘光影镶嵌’理念相通,但你们更注重‘顺势而为’。”他拿起一片螺钿,“我们的技法是让材料服从设计,你们是让设计服从材料的天性——这很有意思。”
烛台的深度检测结果出来了,林墨举着CT报告跑过来:“浪哥,有重大发现!烛台的灯柱里藏着‘中空储油槽’,还有‘导光孔’——点燃蜡烛后,灯光会通过导光孔照在屏风上,龙纹的螺钿会反射出金色光斑!”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皮埃尔立刻安排将烛台与屏风临时摆放在一起。当工作人员用模拟蜡烛的灯光照射烛台时,金色光斑果然透过导光孔落在屏风的龙纹上,螺钿拼成的龙身瞬间像镀了层金光,仿佛要从屏风上跃出。“这是‘灯影联动’设计!”张教授的远程视频里传来惊叹,“故宫的档案里都没记载这个细节!”
老范德萨举着当年陈敬山与他祖父的合影,站在屏风与烛台之间:“我祖父说,这组藏品是‘会讲故事的中国珍宝’,今天我终于听懂了它的故事。”他看向流浪,“巴黎的华人社团已经准备好,巡展开幕当天,我们要组织千人合唱《茉莉花》,为非遗回家助兴。”
傍晚的塞纳河畔,流浪、陈坤和让·勒梅尔坐在咖啡馆里,桌上摊着烛台修复方案。“莲花托的金箔镶嵌要薄到0.1毫米,”让·勒梅尔用铅笔勾勒设计图,“这样既能还原原貌,又不会遮挡导光孔。”陈坤补充道:“我们用‘德顺斋’的老漆打底,让金箔和紫檀木更好地贴合——这是中西技法的融合。”
秦峰带来了巡展的最新数据:“全球已有五十家媒体报名报道,法国总统夫人特意发来贺信,说要出席启幕仪式。”他举起手机,“国内的‘匠魂APP’上线了‘巴黎巡展云直播’预约,半小时就有一千万人预约。”
陈坤独自走到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下,拿出“敬山”木牌,对着手机里的家族合影轻声说:“爷爷,您当年在巴黎守护的珍宝,明天就要在全世界面前绽放光芒了。”晚风拂过,木牌上的“敬山”二字与远处的埃菲尔铁塔交相辉映,像跨越时空的匠人对话。
回到修复室时,林墨和卢卡斯正用3D打印技术制作烛台莲花托的模型,让·勒梅尔在一旁指导金箔切割。流浪拿起一块修复好的烛台碎片,放在灯光下——老漆的温润、紫檀木的纹理与金箔的光泽完美融合,这是跨越三百年、连接中西方的匠心结晶。
“明天启幕,我们一定能成功。”流浪看着众人,目光坚定。窗外的卢浮宫灯火通明,屏风与烛台的暖光透过窗户洒出,在塞纳河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那是中国非遗在巴黎绽放的第一缕光芒,也是匠魂无界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