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纽约合璧,匠魂共鸣 (第2/2页)
衔接板的修复工作在博物馆的修复中心展开,流浪负责处理边缘的细微裂痕,陈坤用爷爷的工具补全缺失的螺钿,卢卡斯则在林墨的远程指导下,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临时固定支架。“你看这卷云纹的弧度,”陈坤手把手教卢卡斯雕刻,“每一笔都要跟着木纹走,就像水流自然弯曲。”卢卡斯学得认真,指尖沾了生漆也不在意:“林墨说,这就是‘木语’,要用心才能听懂。”
三天后,屏风拼接的时刻终于到来。在大都会博物馆的直播大厅里,主面板、衔接板、镶板被缓缓推到一起。当流浪将衔接板的榫头对准主面板的榫眼时,全场都安静下来,只有相机的快门声。“咔嗒”一声轻响,三部分完美衔接,整面“万国来朝百宝嵌屏风”终于重见天日——龙纹昂首,宝相花开,螺钿与翡翠在灯光下流光溢彩,仿佛跨越三百年时光,依然诉说着当年的盛景。
“叮!完成主线任务‘百宝嵌屏风合璧’,任务总奖励:匠心值+5000,解锁‘宫廷百宝嵌’巅峰技艺,获得全球非遗传承大师称号。”系统提示音响起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安娜主任走上台:“这面屏风的回家之路,是全球非遗合作的典范。我们决定,将‘非遗回家’全球巡展的启动仪式,放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由这面屏风作为开场展品。”
国内传来沸腾的消息,苏清瑶发来视频:“江城的巡展展厅已经布置好了,老街的街坊们都在等着屏风回家,林氏集团捐建的‘非遗传承馆’也正式封顶,以后这里就是屏风的永久家园。”视频里,王伯正带着老街匠人打磨展柜,柜门上刻着大大的“匠魂”二字。
当晚,霍氏家族的后人宴请众人,席间拿出一件珍贵的藏品——1940年陈敬山写给霍先生的感谢信。“当年祖父把信传给父亲时说,中国匠人的心,比任何珍宝都珍贵。”后人举杯致敬,“现在,我们把屏风交还给你们,也把这份传承交下去。”
陈坤将爷爷的日志、范德萨家族的放大镜、霍氏家族的感谢信,还有卢卡斯做的“传承榫”模型,一起放进了特制的木盒里。“这些东西,以后要传给我的孩子,”他看着流浪,“让他们知道,文物回家的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离开纽约前,大都会博物馆为屏风举办了小型告别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观赏,当听到这面屏风的传奇经历时,纷纷竖起大拇指。一位华人游客抱着孩子说:“等巡展到江城,我一定要带孩子去看,让他知道咱们中国的手艺有多牛。”
飞机上,流浪看着窗外的纽约夜景,林墨的视频弹了进来,屏幕里他和故宫少年实验室的小传承人们举着“欢迎屏风回家”的横幅:“浪哥,我们已经做好了巡展的讲解准备,我还要在启动仪式上,向全世界介绍这面屏风的故事!”
陈坤靠在椅背上,翻到爷爷日志的最后一页,那里没有文字,只有一个大大的“家”字。他抬头看向流浪,两人同时笑了——从江城老街的小作坊,到纽约大都会的展厅,这面屏风的回家之路,也是中国非遗的觉醒之路。而他们的下一站,是江城,是巡展的启动,更是传承的新起点。
“回家。”流浪对着镜头里的林墨说。背景里,月光洒在合璧的屏风上,紫檀木的纹理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像一条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血脉——这血脉,是手艺,是传承,是跨越山海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