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江城归魂,匠声鼎沸 (第1/2页)
江城的晨光刚染亮长江江面,天河机场的停机坪已被人群占满。王伯带着老街二十多位匠人站在最前排,每个人手里都举着用紫檀木片做的“匠”字牌;苏清瑶身边围着考古所的同事,展架上摆着刚印制好的巡展海报——百宝嵌屏风的全景图旁,“魂归故里”四个篆字格外醒目;林墨领着故宫少年实验室的小传承人,穿着统一的蓝布工装,胸前别着迷你榫卯徽章。
当载着屏风的恒温运输车载着流浪、陈坤一行人缓缓驶入时,人群突然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王伯快步上前,用粗糙的手掌抚过运输车的车标——那是匠魂集团的“榫卯龙纹”标志,“回来了,总算回来了。”他声音发颤,袖口沾着的木粉落在车身上,像撒下一把传承的种子。
屏风被小心翼翼地抬进非遗传承馆时,整个老街都停了工。木雕匠人马叔放下刻刀,玉雕师李姐关掉打磨机,连开小吃铺的张婶都端着刚蒸好的米糕赶来:“浪娃,陈小子,吃块热糕垫垫,这是咱老街的规矩,迎贵客得用热乎的。”米糕的香气混着紫檀木的温润气息,在传承馆的穹顶下漫开。
“叮!触发主线任务‘巡展首站筹备’,任务要求:完成百宝嵌屏风的最终微调,组织江城首站启幕仪式,吸引万人观展。任务奖励:匠心值+3000,解锁‘非遗街区活态传承’方案,获得国家文旅部专项扶持资金。”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流浪正和王伯检查屏风的衔接处,“长途运输让榫卯有轻微松动,得用‘轻敲归位’法调一下,不能用胶水。”
陈坤握着爷爷的老刻刀,在王伯的指导下处理屏风边缘的浮尘:“爷爷当年在巴黎修复家具时,也是这样用竹刷除尘,说‘文物怕脏,更怕急功近利’。”卢卡斯蹲在一旁认真记录,老范德萨则举着相机,拍下匠人们工作的场景:“我要把这些照片带回荷兰,让更多人知道,中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活着的手艺。”
林墨的“少年非遗工坊”就设在传承馆的侧厅,他带着十几个本地中学生组装榫卯模型:“这是百宝嵌屏风的迷你版,大家看,这三个部分对应的就是主面板、衔接板和镶板,拼起来的时候要听‘咔嗒’声,那是木纹在打招呼。”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举着模型跑过来:“林墨哥哥,我长大了能修复真的屏风吗?”林墨笑着点头:“只要你用心听‘木语’,当然可以。”
巡展启幕仪式当天,江城老街被游客挤得水泄不通。国家文旅部的李司长亲自到场,当他按下启动键时,传承馆的玻璃展柜缓缓亮起,百宝嵌屏风在暖光下愈发温润——龙纹的鳞片用细小的珍珠镶嵌,宝相花的花瓣则用青金石与玛瑙渐变衔接,欧洲卷草纹缠绕着中国云纹,在屏风边缘形成完美的闭环。
“这面屏风,是跨越三百年的‘文化信使’。”流浪站在话筒前,声音透过音响传遍老街,“从乾隆年间的宫廷造办处,到二战时期的欧洲街巷,再到今天的江城,它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更见证了中国匠人的坚守。”他指向台下的匠人团队,“真正的非遗,从来不是某一件文物,而是这些握着刻刀、守着初心的人。”
陈坤接过话筒时,台下突然响起一阵欢呼声——霍氏家族的后人特意从纽约赶来,手里举着陈敬山当年的木工围裙:“陈先生当年说,围裙上的木屑,是最好的勋章。今天,我们把勋章还给匠人的后代。”围裙上的“敬山”二字已被洗得发白,但针脚依然工整,那是陈坤的奶奶当年亲手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