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伦敦藏珍,榫卯破疑 (第2/2页)
陈坤突然想起什么,从行李箱里拿出一块紫檀木:“这是爷爷当年从国内带来的,我一直带在身边。”他用砂纸打磨出一小块木样,与镶板的木纹比对——细密的牛毛纹倾斜角度完全相同,正是“德顺斋”常用的紫檀料。
“叮!触发关键道具‘陈记紫檀木’,修复难度降低50%,解锁‘古法补榫’特殊技能。”系统提示音刚落,流浪就用老刻刀将紫檀木削成榫头形状,再用“听声辨榫”法轻轻敲击——“咔”的一声脆响,补榫完美嵌入槽中,镶板的平整度瞬间恢复。
镶嵌玛瑙的环节,林墨的AI技术再次派上用场。他通过3D扫描还原了缺失玛瑙的形状,联系国内玉雕工坊加急雕刻,并用直播镜头实时指导流浪镶嵌:“浪哥,玛瑙的凹槽要比实际尺寸小0.1毫米,这样嵌进去才会牢固。”
当最后一颗玛瑙稳稳嵌入镶板时,劳伦斯激动地鼓掌:“我终于明白陈老先生当年说的‘中国手艺’是什么意思了。”他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份文件,“这是镶板的转让协议,我不要钱,只希望你们能让整面屏风重见天日,到时候一定要邀请我去中国看展。”
“叮!完成支线任务‘寻回百宝嵌屏风镶板’,奖励匠心值+1500,解锁‘百宝嵌修复’技艺,获得欧洲古董商协会会员资格。”系统提示音响起时,周叔带来了更惊喜的消息:“通过欧洲古董商协会的线索,屏风的最后一部分——中间的主面板,可能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拍卖会上出现过。”
国内传来捷报,苏清瑶发来视频:“‘海外文物回归展厅’已经完工,故宫的张教授带着专家团队在做布展规划,林氏集团投资的巡展专车也准备好了,等你们带着屏风回来,就启动‘非遗回家’全球巡展第一站——江城站。”
当晚,华匠工坊里挤满了当地的华人匠人。陈坤将爷爷的木工日志复印件分发给大家:“这上面的技艺,是咱们华人匠人的根。”流浪则现场演示了百宝嵌的基础技法,手把手教年轻匠人如何识别木纹:“只要手艺在,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能为非遗做点事。”
离开伦敦前,劳伦斯特意送来一件礼物——一本1935年的巴黎艺术杂志,封面是陈敬山修复家具的照片。照片里,年轻的陈敬山握着刻刀,神情专注,与此刻的陈坤几乎一模一样。“这是我父亲留下的,”劳伦斯说,“现在,该物归原主了。”
飞机上,陈坤摩挲着杂志封面,突然对流浪说:“我想在巴黎建一个‘陈敬山非遗纪念馆’,把爷爷的日志、工具都放进去,让更多海外华人知道,咱们的手艺从来没断过。”流浪笑着点头:“我让苏清瑶帮你对接国内的文物局,咱们一起办。”
林墨的视频弹了进来,屏幕里他举着一张阿姆斯特丹拍卖会的老照片:“浪哥,我查到主面板的下落了!它现在被一个荷兰藏家收藏,我已经通过‘全球少年非遗联盟’联系上了他的孙子,对方愿意和我们谈谈!”
流浪看向窗外,伦敦的夜景渐渐远去。他手里握着修复好的镶板碎片,指尖能感受到紫檀木的温润与玛瑙的光泽。从江城老街到伦敦庄园,从爷爷辈的孤独坚守到三代人的并肩同行,这面百宝嵌屏风的回家之路,正是中国非遗传承的缩影。
“下一站,阿姆斯特丹。”流浪对着镜头里的林墨说。屏幕里,林墨举着“匠”字徽章用力点头,背景里,故宫少年实验室的灯光亮得耀眼——那是非遗的未来,也是跨越重洋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