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伦敦鉴宝,故宫新苗 (第1/2页)
江城的晨雾还没散,非遗基地的门口就停着两辆车——一辆载着流浪和陈坤前往机场,另一辆要送林墨去北京参加故宫少年非遗计划。林墨抱着走马销模型,把一本新整理的《木纹比对手册》塞给流浪:“这里面补了欧洲硬木的纹理特点,伦敦的博古架要是胡桃木做的,说不定能用上。”
流浪揉了揉他的头发,将“匠”字镇纸的迷你版递过去:“故宫的专家都很严,但记住,手艺比证书重要。”秦峰举着直播支架追过来:“浪哥,我在国内同步直播你们的鉴宝过程,林墨在故宫的学习也会开专题,粉丝都等着看‘双线传承’呢!”
十二个小时后,伦敦的阴雨里,陈坤带着流浪走进一间私人庄园。藏家怀特先生是位白发老人,书房的壁炉前摆着那件清代榫卯博古架——通体紫檀木,架格用“格肩榫”拼接,侧面雕着缠枝莲纹,与江城修复的梳妆台纹样如出一辙,只是最上层的一个牙子已经脱落,露出断裂的榫头。
“这是我祖父从中国带回的藏品,有人说它是仿品,因为牙子的榫头有修补痕迹。”怀特先生指着脱落的部件,“我不愿相信它是假货,所以才请你们来,用中国的手艺证明它的身份。”
王伯的远程视频立刻接通,他盯着屏幕里的博古架:“看木纹!苏作紫檀的‘牛毛纹’是斜着走的,仿品都是直纹。”流浪立刻拿出放大镜,顺着架柱的纹理查看——细密的牛毛纹呈45度倾斜,与梳妆台的木纹特征完全吻合。“纹理是对的,但得看榫头。”他戴上手套,轻轻托起脱落的牙子。
牙子的榫头果然有修补痕迹,新补的木料颜色略浅。陈坤递来便携式3D扫描仪:“扫描数据和梳妆台的榫卯结构比对一下?”流浪却摇头,拿出林墨的手册:“仿品的修补会破坏‘试榫印’,咱们找这个。”
在放大镜和侧光的配合下,牙子卯眼内侧的一道浅痕终于显现——那是个极小的“回”字形印记,和梳妆台抽屉的试榫印风格一致。“这是清代苏作匠人的‘记榫符’,每个作坊的印记都不一样。”流浪将印记照片发给林墨,“你比对一下梳妆台的资料,确认是不是同一家作坊的。”
此时的故宫文物医院里,林墨正跟着张教授整理明式家具资料。收到照片后,他立刻翻出父亲留下的《苏作匠谱》,指着其中一页对张教授说:“您看,这是‘德顺斋’的记榫符,和博古架的完全一样!我爸爸说,德顺斋的匠人在康熙年间专为宫廷做家具。”
张教授接过谱子,点头认可:“这就没错了。德顺斋的家具都会在隐蔽处刻记榫符,是为了方便日后修复溯源。”林墨立刻将比对结果发给流浪,还附上一段语音:“浪哥,牙子的修补是老手艺,用的是‘打楔补榫’法,说明它在清代就被修过,不是仿品!”
“叮!触发支线任务‘认证博古架真伪’,任务完成!奖励匠心值+1200,解锁‘清代匠作谱系’数据库,获得海外文物回流绿色通道资格。”系统提示音响起时,怀特先生看着比对报告,激动地握住流浪的手:“我就知道它是真的!我现在就签署捐赠文件,让它回到中国。”
鉴定结束后,陈坤带着流浪去了伦敦唐人街的“华匠工坊”。这里是老马联系的华人匠人聚集地,十几个匠人围着他们展示手艺——有做榫卯首饰的年轻人,有修古家具的老师傅,墙上挂着陈爷爷当年的木工工具。“我们都加入了全国非遗文物修复联盟,以后伦敦的流失文物线索,包在我们身上。”工坊主理人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