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榫卯传家,新程再启 (第1/2页)
江城的初冬带着暖意,非遗基地的院子里摆满了新做的木工凳——江城非遗研学班开班了。林墨穿着印着“匠”字的校服,站在台阶上作为小传承人代表发言,手里紧紧攥着那本木纹笔记:“爸爸说,木头会说话,我们要做听懂木头的人。”台下的家长和孩子们掌声雷动,秦峰的直播镜头里,“少年强则非遗强”的弹幕刷成了红色。
发言刚结束,两辆印有“国家文物局”字样的面包车停在基地门口。工作人员抬着三个恒温箱走进来,为首的李科长握住流浪的手:“这是刚从海外追回的三件明代家具,其中这件‘牡丹纹榫卯梳妆台’破损最严重,是‘流失文物回归计划’的首批修复任务,局里点名要你们接手。”
恒温箱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围了上来。梳妆台主体是黄花梨木,柜门上的牡丹纹用透雕工艺刻制,花瓣层叠却已断裂大半,抽屉的“走马销”暗榫完全崩开,最珍贵的镜箱顶盖更是缺失了一块木料。王伯用放大镜仔细查看:“这是‘苏作明式’的巅峰工艺,走马销用的是‘一木连做’,现在断成这样,连痕迹都快找不到了。”
“叮!触发主线任务‘修复明代牡丹纹梳妆台’,任务要求:还原走马销暗榫结构,补配缺失的镜箱木料,保留文物原始风貌。任务奖励:匠心值+1800,解锁‘明式家具修复’专项技艺,获得故宫博物院修复中心合作资格。”系统提示音响起,流浪眼前浮现出梳妆台的原始结构图,走马销的榫头角度和木料纹理走向清晰可辨。
修复工作刚启动,第一个难题就来了——镜箱缺失的木料是海南黄花梨,市面上根本找不到同年代的老料。苏清瑶翻遍了全国的木料市场资料,愁得直叹气:“新料密度不够,补上去会有色差,不符合‘修旧如旧’的要求。”
“我有办法!”林墨抱着一堆古籍跑进来,其中一本《明式木工考》里夹着张泛黄的纸条,“这是爸爸留下的,说当年爷爷修复过类似的梳妆台,用的是‘老料拼补’法——把小块老料按木纹拼接,再用微雕补全花纹。”他指着纸条上的示意图,“你看,这里的木纹走向和咱们的梳妆台一模一样!”
王伯眼睛一亮:“这是‘碎木成金’的老手艺!我年轻时跟着师父做过,就是太费功夫。”他立刻从工作室的藏品里翻出一堆小料,“这些都是多年攒下的黄花梨碎料,纹路能对上。”流浪拿出3D扫描仪,将碎料和镜箱的缺口数据比对,很快确定了拼接方案:“秦峰,你用3D打印做拼接模具;林墨,你帮我标注木纹的衔接点,咱们分两步走。”
与此同时,巴黎的陈坤发来视频,屏幕里是他刚收到的一批海外文物资料:“流浪,我从欧洲非遗商会拿到线索,有件清代的榫卯博古架,和你们刚接手的梳妆台出自同一家作坊,现在在伦敦的私人藏家手里。我已经联系藏家,他愿意无偿捐赠,就是需要咱们去伦敦做真伪鉴定。”
“太好了!”苏清瑶立刻记录下信息,“我联系外交部协调文物入境手续,等梳妆台修复告一段落,咱们就安排人去伦敦。”视频里,陈坤身边的金发助理举着一件榫卯小饰品:“我们的‘中西合璧’系列卖得很好,赚的钱我都存起来了,作为海外文物追回的备用资金,绝不挪作他用。”王伯在一旁听见,笑着点头:“这小子,真把‘守心’记在心里了。”
修复梳妆台的关键节点,卡在了走马销的复原上。这种明代特有的暗榫,榫头呈“T”形,需要精准卡在抽屉的卯眼里,稍有偏差就会卡顿。流浪雕了三次都不满意,林墨蹲在工作台旁,突然指着抽屉内侧的一道浅痕:“流浪老师,这里有个‘试榫印’,是当年匠人试做时留下的,比图纸更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