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大赛风云,匠印为证 (第2/2页)
“非遗普及不代表粗制滥造。”张馆长突然站起来,手里拿着一份订单,“流浪的作品刚接到一万件的公益订单,是为乡村学校定制的,我们博物馆会补贴成本,让每个孩子都能接触到真正的非遗。”周教授也补充道:“手工技艺的价值,在于它承载的文化温度,这是流水线产品永远无法替代的。”
这时,秦峰举着手机跑进来,直播屏幕上正播放着陈坤买通评委的录音——是之前被陈坤威胁的老蜡厂老板提供的,里面清晰地记录着陈坤给刘世昌转账的对话。“这段录音已经同步发给大赛组委会和文旅局了!”
现场一片哗然,刘世昌脸色惨白,起身想走却被工作人员拦住。陈坤彻底慌了,想毁掉自己的作品却被众人拉住。大赛组委会立刻宣布:“取消鼎盛文创参赛资格,刘世昌被列入非遗评委黑名单,终身不得参与相关评审工作。”
终评结果公布时,流浪的“青铜榫卯云纹灯”以满分获得金奖。颁奖嘉宾是国家非遗保护中心的主任,他握着流浪的手:“你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技艺,更传递了传承的力量。我们决定,将匠魂工作室列为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给予五十万扶持资金。”
“叮!完成主线任务‘非遗大赛夺魁’,奖励匠心值+2000,解锁‘非遗基地建设’权限,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预备称号。”系统提示音刚落,流浪的手机就收到了基地建设的批复文件,还有全国各地非遗匠人发来的合作申请。
庆功宴上,王伯举着酒杯,眼眶泛红:“我师父要是能看到这一天,肯定会很欣慰。我们老匠人的手艺,终于能传下去了。”苏清瑶笑着说:“省文旅局刚才联系我们,想和我们合作开发‘非遗研学’项目,让更多孩子走进老街,学习传统技艺。”
秦峰抱着平板电脑挤过来,屏幕上是非遗基地的设计图:“浪哥,我们可以建一个集制作、展示、教学于一体的基地,一楼做工坊,二楼做展厅,三楼是研学教室!”
流浪看着眼前的伙伴,看着窗外老街的灯火,突然想起重生那天的清晨。那时他孤身一人,只有重拾非遗的决心;而现在,他身边有了师父、伙伴,还有无数支持匠心的人。他举起酒杯:“这只是开始,我们要让更多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而在拘留所里,陈坤看着窗外的天空,悔不当初。他终于明白,非遗不是敛财的工具,那些被他轻视的“匠心”,才是最不可战胜的力量。赵天宇也因参与陷害,被学校记过处分,彻底失去了竞争的资本。
三个月后,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在老街正式揭牌。那天,阳光正好,王伯带着一群孩子在做榫卯小凳子,流浪和苏清瑶在展厅里为游客讲解青铜尊的修复故事,秦峰则在直播镜头前,展示着最新的非遗文创产品。
青铜尊被摆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灯光下,那枚“匠”字印记与流浪作品上的印记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三千年的传承故事。流浪知道,他的非遗之路还很长,但只要守住匠心,薪火就会永远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