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奇缘漫记 >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四回

第五十四回 (第1/2页)

(五十四)岳麓山上若无雨,灵峰顶头正有云
  
  吴教授按照同学戴先强指定的宾馆早早来到,在宽阔的大堂静候她读大学期间的知己见面。她发了几张在宾馆金碧辉煌大堂的图片取名为“等待”的信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刷存在感。
  
  戴先强与她曾经在邻省的大学毕业前一年谈了几个月的恋爱。因为家庭地位悬殊、不是同一个省份的人等原因,大学毕业后各自选择一方。戴先强留在省城,她却遵照父母的嘱咐回到了原籍。
  
  戴先强是农民的儿子,而吴教授是书香门第,父母均是大学教师,仅一个宝贝女儿,舍不得她嫁给一个不同省份的穷学生。
  
  吴教授的丈夫曾是省里某单位一名副厅级领导干部,早几年因为贪腐被判刑7年关在监狱。这位副厅级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好色之徒,在私底下被下属戏称为天蓬元帅。此人经常在酒后失德,言行粗野调戏下属,炫耀自身拥有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威猛持久,女下属心里十分厌恶其言行侮辱,遂联名状告他贪腐线索使其锒铛入狱。如今他俩唯一的儿子在英国读博后留在英国了,与一名英国女孩结婚生子定居在异国他乡了。
  
  吴教授这些年孤独度过,现在初恋同学来长沙相聚,她旧情复燃,决定主动向戴先强示爱,说不论他目前如何狂热追求严敏都不影响她对于戴先强的真爱,愿意一辈子做他的地下情人。这令戴先强十分感动和纠结。考虑再三,遂撇开在长沙培训的严敏与她在此先见见面、叙叙旧。
  
  他在吴教授发的朋友圈信息里留言道:年轻过、强壮过、爱过、幸福过、辉煌过,如今落寞孤独一人过,但我对生活与女人始终怀有一往情深的期待!
  
  吴教授阅后,心里咯噔一下,讪讪一乐,私信里调侃他,“不害臊,你也是只馋猫!?”丰腴的身材里埋藏炽热的向往被瞬间点燃。他回复,你有气质、气韵,沉淀修炼半生,岁月从不败美人,散发着知识分子女性内涵丰盈独有的迷人魅力。她被赞誉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快感与愉悦,慢慢地回复道:人的嘴巴有两大功能吃喝、讲话,你戴某的嘴还多了一个,有灌迷魂汤的功能。他及时回道,你稍等,我马上打车过来灌迷魂汤。
  
  吴教授回忆起许多年前与他聊起《聊斋志异》的有趣片段:她说他象《崂山道士》里的那个不愿吃苦而学了点穿墙之术的人,回到家乡丢尽了脸。要他洁身自爱。而他说自己是《罗刹海市》里的马骥,吉人天相,自有福气。还说自己是书里的《席方平》,好人自有好报的。又接着吹嘘自己会象《瑞云》里的贺生一般钟爱一人,无论她是妓女。她笑道,你就是《秦桧》,死后变猪也没有人吃你的肉,甚至连狗都不吃恶臭的肉。他苦笑道,你这**象蒲松龄先生书里的《犬奸》的荡妇一样么?小心我把你和那条公狗一同凌迟处死。她接话,来呀,相公动手吧!他紧紧搂抱她,亲吻道:你是我的神女、狐女、聂小倩呀。
  
  而严敏对此却蒙在鼓里,在她到长沙后第一个电话就是打给戴先强的。在他支支吾吾的推辞中,她发现他心不在焉,怀疑他瞒有隐情,她知道他处事一贯是留有余地与后手的,尤其是情感方面,丰富得很,据他自己向她坦白交代,自从离异后,至少有不少10位女性朋友青睐他并示爱于他,甚至还包括他年轻的女博士学生,但承认与之发生过关系的屈指可数。
  
  郁闷的严敏洗漱完毕后,给姜德仁发微信作方才他俩岳麓夜行的感怀,并要求他唱和:身轻如燕香满袖,乘风与君逍遥游。曾经千年书院静,除却岳麓人挽留。
  
  严敏与姜德仁是不久前被派往长沙进行任职前的一个培训相遇在长沙税务培训基地的。
  
  很久才收到他的和诗,一首打油却亦浪漫:岳麓书院漫步走,铭记过往税月稠。书声朗朗今不见,梦想学院做教授。
  
  她发去一个微信里“请喝茶”的表情。
  
  他回复:最爱晚亭窃窃语,谷雨时分品香茗。并微信里发送一束鲜花。
  
  她回应:过尽千帆皆无定,湘江北去水悠悠。
  
  二人意犹未尽,一直对诗到深夜。最后还是她发来“晚安”。他却说今夜无眠,并在微信里发给她一个咂嘴亲吻的表情。
  
  以上是几个小时之前,他俩从岳麓山游览后一次深切的身心交流。
  
  在长沙税务培训基地,严敏与姜德仁不期而遇。他们到此是分别参加提升领导干部能力培训班,也是作为税务系统后备干部的一次培训。他将要提拔为副厅级领导,她将由副处转为正处领导干部。
  
  那天晚饭后,他俩与几个本省的学员散步到学院门口。姜德仁提议大家去岳麓山看看夜景,游览岳麓书院。大家都说去过了,说那里又太远了,而且晚上也没有白天看得清晰,没有人表示愿意同他去,看着几个学员朝学院门外的街道走去的背影,他拉住严敏,轻声问她愿不愿意一起前往。严敏犹豫着点点头勉强同意。
  
  姜德仁说,白天课程紧凑,都要上课,中午时间太短,只好利用晚上时间去。说着用手机滴滴打了车。
  
  一会儿,一辆车子开了过来。姜德仁拍了拍严敏的肩膀说,“走吧,做个伴嘛,我一个人去多无趣、多孤单呀。”严敏迟疑片刻也上了车,话里有话嘟囔了一句,“我们不是都习惯了孤单吗?”
  
  10多公里的路程转眼就到了。车子在湖南大学门口停下,姜德仁抬头凝视“湖南大学”四个大字感慨地说,他早十多年还是从湖南大学函授毕业才拿到一张大专文凭的,今天还是第一次来母校呢。
  
  如今的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大学里面,古木参天、庭院深深,可以自由参观的。波涛滚滚的湘江西岸,岳麓山下的清风峡口,一座幽静、古朴、典雅的院落在夜色里显得格外神秘。这里,既有山水相融的灵秀、泉洁林茂的恬静,又有白墙青瓦的素雅、回廊相连的清趣。
  
  严敏跟在他后面,听着他停停顿顿如导游一般谈笑风生诗意的讲解,“岳麓书院发端于朱熹、张栻两位巨儒。950年前的一个秋天,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来到湖南长沙,在岳麓书院讲堂与其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会讲,讨论《中庸》之义,三日三夜不睡觉。朱、张二人声名远播,听其讲学者极多,据史载岳麓书院门前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可见当时之盛况。当时的读书人,能有幸亲聆朱、张会讲是多么炫耀的一件事呢。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我老姜来了!”
  
  严敏笑道,“你想作一回朱熹?那我就是那个什么张栻了。”“言重了。那是两个圣人。我们二人,一对凡夫俗子咯。”姜德仁兴致勃勃地感奋,宋代的岳麓山,曾流传着“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民谣,可见时人有着怎样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理想追求。因受书院名额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求学者以“终生不得卒业岳麓为恨”。
  
  “为什么叫做岳麓?”严敏发问,“你刚才说950年前朱熹来后,岳麓书院才闻名四海,那它以前呢?是锁在春闺无人识啰?”
  
  姜德仁挠挠头,“我可是做足了功课来这里的。这几天在学院网上读了所有关于岳麓山的文章。”他手指向山下说,“岳麓,岳麓,是南岳衡山之麓。麓,山脚也。西晋以前,这里是一个宗教中心。唐代以后,才逐渐成为读书人安顿精神、交流学术的阵地,演变为湖湘文化的滥觞之地。唐末五代,有两位僧人在岳麓山下购书建屋、初建学校。公元976年,谭州太守朱洞应读书人之请,开疆避土,将其建成一所正式的学府--岳麓书院。”
  
  凝聚一代代读书人穷经皓首之梦想的岳麓书院,在历经一千多年历史风雨的剥蚀后,仍然顽强地焕发着温暖的光辉。在这个凝聚着梦想的古朴书院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志向高远、才华卓著的求学者。南宋时期被称为“东南三贤”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倾其心血将岳麓书院打造成闻名全国的理学重镇、湖湘学派的学术基地。南宋的湖湘学派,是那个时代建功立业的骄子。明末王夫之,立志于“六经责我开生面”,后来终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清中期以后,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之苦,岳麓书院学生更是人才鼎盛,从岳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唐才常、杨昌济等,或开风气之先,或创不世之功,均名震天下。
  
  一代代皇朝建立而又瓦解,一个个豪族兴起而又衰落,但是,这个典雅的庭院却保留下来,古老而又常新。到底是什么让岳麓书院竟有如此穿透时空的恒常生命力?
  
  严敏思虑,这也许是一代代求学者执著理想和追求所铸就的。是他们以深沉的忧患意识、凌厉的批判精神、温暖的人文情怀、高贵的理想良知、敢于担当的道义、强烈的使命责任,在长夜青灯的寂寞,楚人怀玉的孤独里,孜孜以求浩繁典籍里寻找人生的意义,镕铸自己的灵魂,担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之责。
  
  姜德仁发出慨言,求学者从遥远的地方汇聚到这清幽的庭院,不只是因为这里的书楼收藏着中华文化的浩繁典籍,讲堂有启人心智的开讲与辩难,祠庙供奉着历代景仰的前贤,更重要的是于此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人啊!后人到此重温墨香,向历代先贤、鸿儒巨学致敬,增添“又踏层峰望眼开”的豪情。
  
  严敏感知:朱熹,是一位继孔子之后的文化巨人,两度讲学岳麓书院。在湖南任职期间,他经常是白天理政,晚上过江讲学至深夜,竭力将岳麓书院建设成“道南正脉”的文化驿站。元朝刘必大、刘安仁、吴澄,明代王守仁、邹元标、吴道行。清代车万育、李文炤、王文清等大儒先后在此主持讲席。正是他们一代代的经营,才使这所千古常新的书院,焕发出强烈的文化吸引力、教育融铸力和思想创造力。也许求学者寻找自己精神家园只是个人的梦想,但是无数的梦想累积起来,就可以创造文化的奇迹、历史的丰功。
  
  姜德仁被眼前的景色感染,对她叙述:在历史渐进中,岳麓书院逐步演变成为湖湘文化的源泉,成为湖南人的精神圣殿。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又居有重要地位的地域文化,在两宋时期,中华文化重心南移与儒佛道文化综合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中,湖湘文化开始成型并崛起。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岳麓书院一直是新兴学术思潮的重镇,是民族文化更新发展的主力军。南宋时期,理学大盛,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席,形成了当时学界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朱熹两次在岳麓书院讲学传道,更是奠定了学术鼎盛、文化繁荣的历史局面。如今的岳麓书院,东望湘水,西屏青山。是湖南大学的传统国学教学、研究基地,千年学府还在延续其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的功能,岳麓书院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奇迹。
  
  严敏如学生一般聆听他的真知灼见,轻声询问:追寻长沙悠久的历史,必定要从岳麓山开始?
  
  是的。他手指着远处道,麓,山足也。岳,指南岳衡山。岳麓山,南岳72峰之末峰。
  
  二人继续朝上迈步。在一个亭子的附近,有一座舍利塔。
  
  他告诉她,舍利,梵语sarira,意为不化的灵骨。塔是供奉有佛骨、舍利子。
  
  一会儿,他俩进入白鹤泉景区,泉上有亭,刻有“鹤去泉仍冽,山深亭自幽。”旁边是整修后蔡公松坡(蔡锷)的墓庐,刻有“再创共和摧帝制,长留浩气壮名山。”
  
  再往上,便是黄兴墓。有联:“血染黄花,魂归岳麓;名垂青史,首建中华。”讴歌了这位与孙中山齐名的伟大革命先驱者。这里树木古朴,弯曲的石径,穿行于丛林溪涧,象是一缕袅袅的香烟飘向天空,又连接凡间。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啊,姜德仁有感而发。
  
  他俩信步走到岳麓书院大门口,驻足仰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副睥睨时空的对联。
  
  他向严敏讲解:这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始创于唐末,大兴于清代,当时成为全国教育中心。人才辈出,群星闪烁,所谓“中兴将相,十九湖湘。”王夫之、严复、魏源、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谭嗣同等叱咤风云,彪炳史册。青年伟人东曾3次寓居书院的半月斋,问学杨昌济,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曾在一个雨骤风急雷鸣的深夜,独自从岳麓山顶下来,投宿蔡和森家。蔡母问他为何这样?他说是为了体会《尚书》中所说的:“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流露出一种王者的胆魄与气质。你看,大门两侧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对书院极高的赞誉。中国古文化儒、佛、道三教在此共存,交流融汇,特色独绝。“三教”在最高的人格理想、修养方法上均有相通之处,尤其是三教关于“顿悟”、“渐修”的问题的讨论,成为岳麓山文化史上一段佳话。
  
  严敏阅读过一些宗教书籍,便试作评论:道教最高神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宝天尊),是模仿佛教中的三身佛(法身、应身、报身)而塑造的。依我看来,儒家的三种最高精神境界(道、德、仁)又与其有融汇贯通之处。
  
  他右手竖起拇指,左手揉着自己的腹部,夸赞她经纶满腹,自愧弗如。
  
  旗鼓相当。她得意的神情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吧。
  
  珠联璧合,他纠正道,一物降一物吧。
  
  他俩走到爱晚亭,在亭外一条石凳子上坐了下来小憩。
  
  爱晚亭,中国古代亭台中的经典建筑,它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浙江杭州湖心亭、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诗句,改名爱晚亭。东西两面亭棂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是由当时的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他东所书手迹而制。
  
  观赏着这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似凌空欲飞状的爱晚亭。姜德仁问坐在一旁的严敏,“小敏,你知道这爱晚亭名字的由来么?”
  
  “嗯,我猜一定是是来源于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中的那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吧?”严敏以肯定的语气作答,并诵读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