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第1/2页)
(五十三)谷雨时节品茗茶,生日言语暖芳馨
戴先强趁着假期回了清溪老家一趟。返回时随便到灵山去看严敏。严敏破例答应招待他。
戴先强给严敏捎带了几筒母亲亲手做的黄元米果。他知道她喜爱它,因为以前他给严敏送过几次家里做的黄元米果。这个米果是以清溪本地产的糯性较强的“大禾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大米便发胀成金黄色了,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摊开晾干后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内,用硬杂木棍捣烂成团,起碓后,用手揉搓均匀,切块做成各种形状的米果。具有柔软细嫩、熏香味鲜、爽口久藏的特点。据考证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皇家贡品。
黄元米果和北方的年糕有点类似,但外观色泽上看,前者如其名色泽金黄,后者白色;在味道上,前者味道浓郁,后者清淡;在制作工艺上,黄元米果相比年糕要复杂的多。比如要准备不少花香袭人的黄荆枝叶晾干,再火烧取其灰,水滤便为灰水即碱水。要用专用的山茶木棍围着石臼不断捣腾,经过不停捣的米饭会变得极富韧性,称之为“糍“,这也是黄元米果极富韧性口感的原因。将“糍”置于案板之上,用手揉搓均匀揉成圆柱体,不用刀,而是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再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果就制成了。
严敏十分喜爱吃黄元米果,有时会到超市去购买一些。但她总是觉得没有戴先强母亲做的米果好吃。个中原因,她弄不明白。或许是手工与机制的原因,机制的米果添加了防腐剂,或许还有其它的缘故。
身着奇装异服赶新潮的戴先强使得严敏对其刮目相看。席间,二人相对而坐。戴先强见面就不停的夸赞严敏是美女才女,腹有诗书气自华,有领导魅力、人格风范。
严敏打断他,略带丧气语气告诉先强,多年以前曾经一个人独自在某个除夕,吃了自己作的粉蒸肉。那个年夜饭的苦涩永远萦绕在心里。她愤懑中抽噎道,那个郑某某薄情,团圆饭丢下她一个人,确实是个无耻之徒!
先强宽慰她,我小时候吃妈妈做的粉蒸肉,感觉是世间第一美味。这肉肥而不腻,软软糯糯,让人回味无穷。嘿,如果你高兴,我去购买一点肉,垫底的配料以你的喜好来选择,比如土豆、红薯、南瓜、芋头等,你来当厨师,让我也来品尝你一流的厨艺。
她用纸巾抹了抹眼眶,鼻子哼了一句,想得美!想吃自己做去。稍许,严敏低声告诉他,她喜爱被人赞美,尤其是到了这个年龄。她轻叹一声,岁月荏苒,美人亦迟暮啊。又告诉他自己的腰椎颈椎经常疼痛,可能是久坐办公室、伏案写作形成的毛病。
他建议严敏每日坚持捶胸25次,踮起脚尖、脚跟顿足15次,顺时针、逆时针揉腹部各5分钟,还有,抬头向左向右“犀牛望月”5次,半蹲起立连做5次,练出好气色,永葆青春靓丽的好身材。说着还双手叉腰、双脚站立与双肩平行做着“米”字操。吩咐严敏跟他学用头写“米”,说如果每日坚持几次作20个“米”字操,可以收到缓解酸痛的效果。她模仿他的动作不停地用头写着“米”字。脸颊逐渐红润了起来,身心开始变得通畅舒展。
戴先强赞叹,桃树有华,灿烂其霞。面容娇美,绝世佳人啊!
她嗔怪道,岁月如一指流沙,繁华落尽,始见真淳。我都有白发了,你看累累的皱纹记录这颓败的面容了。你这溜须拍马的水平也太差了,睁着眼睛尽说瞎话呢。
桃花依旧笑春风,岁月从不败美人。他点头哈腰继而凝视她的眼睛不像说谎地言道,在我眼里你永远象花儿一样依然是含苞欲放、娇艳欲滴,还是读高中时那位青春年少的窈窕淑女。
她忍俊不禁呵呵嘲讽,你说谎话如高中时从不需要打腹稿的,言不由衷、假话连篇吧你。
他却信誓旦旦的语调,你的气质里,有一股沉香的力量。内心充盈才学修持的美,庄严自己外表焕发出永恒的美丽。
她迟疑地嚅嗫回应,人生的境遇,得之坦然、失之释然,这缘分啊,水到渠成、道法自然吧。
还是先解决肚子问题吧,她低下头拨通姜德仁手机催他快来共进晚餐。与严敏打羽毛球经常爽约的姜德仁,这次十几分钟就赶了过来。
小餐馆一盆水仙花在餐桌上花香四溢、透出一股绿意与花香。严敏说喜爱这盆水仙,赞美它不惧淤泥侵皓素,全凭风露发幽妍的品质。
戴先强想起前天从一个同学口里得知谢厚淇向严敏求婚消息后,脸色铁青并恶声恶气地评论:谢厚淇现在就是一个十足的眼大望天,胸襟狭窄、目空一切的人,在地方上是所谓的成功人士,实是一个刁钻古怪、唯利是图的商人,我们同学的眼睛是雪亮的嘛,列举着谢厚淇的种种不是之处,譬如花心而薄情、大方却吝啬。还说他办公室那套金丝楠木家具是珍稀材料制造成的,拿五百年方可成才的材料做家具过于奢华,违反了国家有关保护稀有林木的法律规定应该受到惩罚等等。
严敏知道知识分子大多嫉恶如仇,对此不置可否,心想你对他心存芥蒂,也犯不着你操这份闲心,便做了个鬼脸,夹了一口菜往自己嘴里塞。
戴先强激灵地换了一个话题说,我记得小的时候,很少听人说谁得了癌症的。可到今天,我们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好几起周边人得这病的人。据医学统计,现在我国每天都有1万多人被确诊为癌症。
严敏忧心忡忡地接话,这都是环境被严重污染,吃的东西又不安全,工作压力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造成的恶果。
你说的对。但主要原因是因为基因突变,即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这个占到66%的因素。而你所说的那些因素加在一起也只占34%。先强解释道,这个是医学前沿实验论证的结果,却被我们难以接受。据研究,比方说骨癌,甲状腺癌、脑部肿瘤、前列腺癌,这些病的发病原因是,随机错误比例占到了高达95%甚至是98%,跟遗传和环境基本就没多大的关系。
随机错误,这是什么意思?严敏问道。
人体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要复制染色体,而人体染色体竟有30多亿个碱基对,复制量这么大难免就会出现随机错误。一次又一次的分裂,一次又一次的随机错误累积,就可能在关键位点上突变成癌基因。人在40岁之后患癌的概率就大幅增长,癌症是人成长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年纪越大,犯此病的几率也就越高。85岁累积患癌风险高达36%。先强像背教科书一般向她阐明自己掌握的有关医学知识。
那我们只好听天由命了?严敏悲观地叹着气,人必活着,爱才有所依附。命都没啦,就没有了依靠,任何东西都随之失去了。
人体存在抑癌基因。我们要阻挡癌细胞在各组织之间灵活移动,反制它的转移和侵袭。他说,现代医学的发展,为我们延长寿命提供了可能。即便是癌症患者也是能治疗好的。尽管癌症的主要原因是随机错误,因为人们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所以,保护好免疫系统,是预防疾病的首要环节。当然,戒烟限酒,多运动、注意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等都是保护自身免疫系统最切实可行的方法。
先强继续说,在当今医学发展的情形下,目前癌症正在被转化为一种慢性病,得了癌症也并不等于没救了,人们应该与之长期共存,继续享受生活给予的快乐。你知道吗,人在高兴时,心脏会分泌一种叫缩氨酸的荷尔蒙,能杀死95%以上的癌细胞呢。所以,快乐的心情是一味最好的良药。
你真是博学,都成国医大医啦。严敏微笑道,人的自我修复能力真是神奇,我记得年轻的时候得个病都没吃过药,过几天自然就好了。我想随着医学的进步,我们一定会活得更久。而要让生命精彩的度过,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去把握,该笑时就大声地笑出来。
笑一笑,十年少嘛。他注视着严敏低声说,那我们俩的事还等啥?
她瞅他一眼,露齿一笑,反问,我们俩有啥事?你不要想多了!别拿几个医学常识来诓人,以赢得别人的好感哈。
严敏避开话题,问道有关各地饮食习惯问题。
被严敏叫来一道作陪的姜德仁本想回答,怎料戴先强抢先回答:中国的饮食文化有50多万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食品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
严敏接话,我知道我国的四大菜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淮扬菜、黄河流域的鲁菜、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川菜、还有珠江流域的粤菜。
落伍了吧,现在是八大菜系,加上北京菜、上海菜,有十大菜系呢。戴先强打断她的话,晃着脑袋补充,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总体上采用炒、爆、炖、焖、汆、蒸、涮、馏等工艺,比西方国家的炸烤单一的烹饪工艺要丰富得多。
她说,西方国家食材单一,偏于肉类,而中国五谷、素菜与肉类并重。据说,南北朝的一个宫廷厨师,能将一个瓜果变成十几种菜样,做成几十种味道。高超的技艺,真令人惊叹祖国的饮食文化多姿多彩啊!
他接话,饮食文化涵盖食材、技艺、养生,还有不少文化典故、民风民俗,甚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呢。你比如说,什么长寿面、发糕,还有龙凤汤、四喜丸子等,无不寄托人们求福避祸,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
严敏讲道,充满哲学意味的名字。体现了国人注重“天人合一”的饮食理念,与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的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
戴先强表明观点,你这话很对。我带的一个博士生在前些年撰写过一篇论文,我给你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些论据吧。
他侃侃而谈:相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口味虽然千篇一律,但津津有味。举个例子,我有一年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远远不如国人对美味的推崇与追求。但遗憾的是,当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我们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依我这位学生的观点看,不太注重营养问题,可能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最大短板。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比如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出6倍。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他又探究中西方饮食方式差异对民族性格的的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的模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严敏接过话茬,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2010年全国的住宿餐饮收入平稳增长,比上年增加了18%多,营业税的收入也得到大幅增加,“嘴巴里的经济”解决了不少问题,比如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增加了税收,当然,也满足了大众在吃方面的需求。这四五年过去了,餐饮收入及其税收也是有所增加的,虽然现在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方式。
戴先强得意地叙谈,我记得我的那个学生论文里说2003年全国餐饮营业额达到了近6千亿元,可以预计现在肯定突破了万亿元大关了吧。这“嘴巴里的经济”也好,“舌头上的经济”也好,都可以可以拉动消费,确实对于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活力四射,前景不可估量呀。
姜德仁心里觉得可笑,延伸地思考:近几年的饮食收入难道还没有统计出来吗?过去的数字要与现在作比较,才能理清未来的趋势嘛。
严敏接着说,民以食为天,我看国人都是食以味为先。就是这种对美味的追求,倒使我们忽略了吃饭的真正意义。中国人对饮食追求的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即使用人们通常所说的“色、香、味、形、器”来把这种“境界”具体化,恐怕仍然是很难涵盖得了的。我倒是认为,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戴先强点头同意她的观点,抛出另外一个观点,中国人的以植物为主菜,与佛教徒的鼓吹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他们视动物为“生灵”,而植物则“无灵”,所以,主张素食主义。
戴先强强调,《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里边规划:居民人均每年食物摄入量蔬菜160千克、水果52千克,食用植物油10千克,水产品22千克,奶类32千克,还有口粮135千克等。
严敏咯咯笑道,如此看来,我们早就超过这个水平进入小康了。嘿,只顾说什么吃了,谈点喝的吧,无酒不成席嘛。她瞅了瞅旁边的姜德仁说。
戴先强神情显得异常兴奋,不等姜德仁开口又赶紧接话:这酒文化博大精深啊。民间传说杜康作秫酒,即高粱酒。这个杜康也叫少康,他是夏朝第六世的国君呢。祭祀大典上,中国人都会用一杯一杯的美酒祭告天地,酒成了中国人对信仰的一种礼赞。如果说西方的酒文化是以果酒轻盈的香气、饱满的热情祭拜天神,那么中国的粮食酒就是以这样一种深沉、透彻的魂魄去回馈大地。中国白酒为什么能够千年飘香?我想是因为白酒饱含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
他扳起手指数着论证道,你看啊,春节到来的时候要喝屠苏酒,清明踏青要喝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喝桂花酒,到了秋天重阳节登高时也要“把酒临风”,中国人一年到头真是与酒相伴,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啊。嗯,这个酒啊,是点燃诗情友情志向的引子。从三国时代曹孟德的“横槊赋诗”“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那杯酒就置**古的梦想和诗情里。陶渊明去喝他田园里淡薄的酒,“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这是一种回归了恬淡的酒。李白在他的《将进酒》豪迈地抒发了放达的人生态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仙自诩自己是“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他话锋忽转,感叹,可是这酒喝到今天这样一个物欲繁华的物质时代里,除了编织关系网、逢迎领导、巴结权贵、拉拢同僚、笼络收买人心,达到某种目的之外,哪里还有一丝浪漫诗意的存在呢?
严敏瞥了他一眼辩解,难道我们今天这餐酒还缺乏诗意么?嘿,酒桌上的段子倒是有好多。我都知道什么“能喝一两喝二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和五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党放心。”当然,这比古人的行酒令差了些韵味与文雅。古人敬酒都有文敬、武敬、罚敬,气氛想必是充满文雅、温馨的。
“酒是色媒人,风流茶说合”嘛。戴先强接着举例子说明,我所在的大学某学院院长,经常陪他喝酒的几个女干部都被提拔为院里的中层领导了,不少人冷言冷语、背后讥讽他酒后乱性、乘机乱搞歪风邪气、酒色权交易呢。
你这老学究就喜欢八卦这些无聊的东西。严敏嘴角上扬接着叹慕,“这茶,还风流?真是奇谈怪论。请尊敬的戴同学再叙叨一番茶的文化吧。”同时指着水杯里的铁观音询问,这是属于青茶吧?
他慢条斯理而谈锋甚健: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有5千年的渊源。开始称作为荼、茗等10多个名称,唐代以后才出现“茶”字,这是因为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茶经》,作者是陆羽,这人不简单啊,原本是个弃婴。被寺庙里的禅师收养,长大后习诵佛经,煮茶伺汤。大书法家、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曾经劝他入仕为官,但陆羽婉拒,痴心于茶事,成为唐代一位著名隐士。他把自己种茶、饮茶的实践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3卷10节7千余字。使得茶叶这个物质存在上升为文化的精神范畴与艺术享受呢。被誉为“茶神”或“茶圣”,从一个弃婴的悲惨命运转化为开挂的人生经历,嘿,还真是一个英雄不问出处的成功典范。《茶经》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
茶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与黑茶几种。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也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中国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茶道的发展过程有: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点茶、斗茶:较之于唐代煎茶,宋人更喜爱典雅精致的点茶艺术。风行评比调茶技术和茶质优劣的斗茶,亦称茗战。泡茶:元代人已开始普遍使用茶叶或茶末煎煮饮茶,不加或少加调料。这种简便、纯粹的清饮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加上后来的沸水冲泡法。到了明代,就形成了泡茶一直沿用至今这种饮茶方式。在汉朝,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如湖南茶陵县,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而日本茶道,源于日本本土但有受中国的影响。日本茶道具有浓郁的日本民族风情,并形成独特的茶道体系、流派和礼仪。韩国人认为茶文化是韩国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为全国茶日。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有专家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的第5个重大贡献呢。戴先强总结性地加重语调讲完了他一大通对于茶文化的了解。
一旁的姜德仁瞧他正在喝茶,开口像是画龙点睛般进行补充:湖北天门是茶圣故里,至今还有不少与陆羽有关的遗迹。相传,陆羽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被一群大雁所庇护,后来被一位名叫智积的和尚收养。智积喜欢喝茶,陆羽经常为他煮茶。经过长期的煮茶、品茶实践,陆羽终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陆羽所煮茶智积不喝。现天门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桥,传说是当年大雁庇护陆羽的地方。镇北门有一座三眼井,曾是陆羽煮茶取水处。井台旁边有一块后人立的石碑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碑上刻着陆羽坐着品茶的情景,颇有古风韵味。
宋徽宗认为茶具有清、和、澹、静的美德。并以此引申为社会伦理美学。有专业人士把中国茶德概括为廉、美、和、敬四个字,即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姜德仁接着又喝了一口安溪铁观音,说着声名鹊起在振兴安溪经济、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跃而成为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百强县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还说茶最早的功用就是药用。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发酵程度大于80%的全发酵茶。中国红茶品种主要有祁红,产于安徽祁门。
严敏开口道,我常喝红茶,知晓世界的四大高香红茶是祁门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锡兰高地红茶。遗憾地说自己仅仅喝过中国的几种红茶。
戴先强立刻讨好的口吻说,我下次给你带红茶来,保证你喝到正宗的外国红茶。
而姜德仁说起云南普洱茶醇厚悠长,建议她品茶还是普洱茶为佳,据说有的地方,品尝一杯普洱茶要花费成千上万。
严敏哆嗦一句,象你我公务员这点工资可消受不起。
那就喝点擂茶呗。这客家人的擂茶确实有劲道呢。姜德仁吟道,走东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来来往往结亲家。这流传千百年的客家民谣道出了客家人热情好客、客来敬茶的礼俗。一碗擂茶香,几许客家愁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