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撤离百姓的办法 (第1/2页)
由于时间紧张,林晏生产了5队德军工兵,和兵营里的那群系统工兵在常州城墙和外围阵线建造防御工事。
常州外围,江阴与无锡方向各部署5个团,沿交通要道分层设防。
各团以连为单位分散进驻沿线村落,担负阻击鬼子追击,掩护友军后撤的任务。
一旦鬼子主力压境,这些部队将全力迟滞敌军推进,为退入常州城内的溃散部队争取重整时间。
返回38师指挥部后,林晏着手进行部队扩编。
之前积攒了大量的资源,此时正好用来扩充队伍。
他一口气生产了108个国防军掷弹步兵班,48个MG42班组,30门75毫米步兵炮,30辆251D半履带装甲车,24个81毫米迫击炮小队,1500把G43半自动步枪。
这些新编单位整合为721掷弹兵团,与名义上隶属18军的716掷弹兵团共同组成74掷弹步兵旅。
之后又按照相同的配置,再次生产了一个掷弹兵团,番号为722,同样并入74掷弹兵旅。
又生产了45门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将38师的40毫米高射炮凑齐了100门,生产了50个征召兵班用来打杂。
至此,38师下辖步兵团增至12个,总作战兵力超过2.8万人,规模已与鬼子一个常设师团相当,而火力配置则远胜于鬼子。
剩下的资源点数,林晏准备等撤到金陵城内后再根据情况使用,到时候再让鬼子见识下苏德的火箭弹和重炮。
太湖北岸的鬼子就有十万,南岸的鬼子也有十万,加起来二十万的兵力,常州是无论如何都守不住的。
而且万一鬼子切断常州和金陵的路线,他就成孤军了。
不过,只要能够尽力的拖住鬼子,让金陵的市民能够多一些时间撤离就行。
第二天,湖州沦陷,驻守湖州的17师官兵从湖州撤往广德。
鬼子拿下湖州后,几乎没做停留,立刻朝常州南侧进军,正好撞上正赶往湖州增援的夏国部队。
双方在公路上激战数小时。
夏国援军本就疲于奔命,从锡澄线一路赶来已是人困马乏,加上野外作战本就不如鬼子,几轮交锋后伤亡惨重。
一部溃退湖州方向,另一部向皖省转移。
消息传至金陵,高层震动。
光头急电各部死守阵地,严禁擅自后撤。
林晏接到战报,立刻赶到军部。他和彭善对着地图和电报,都觉得一阵头疼。
“这下麻烦了,”林晏指着常州南侧,“鬼子要是不分兵,咱们南边得面对将近十万的鬼子主力。”
彭善强压焦虑,手指点向广德:“林兄先别急,南边的鬼子不可能全力扑向我们。他们得先拿下广德,稳住侧翼,还可能分兵牵制宣城,这样算下来……”
“所以33师和39师只需应对五万左右的敌人就行。”林晏接话。
彭善脸色也有些难看。
33师、39师合计不足两万人,要挡五万鬼子。
林晏的38师仅一万余人,却要扛住东线五万敌军,真把85军当一个集团军用了?
“林兄,你先回师部安排布防,我即刻去找罗司令商议对策。”彭善拍了拍林晏肩膀,匆匆离去。
今天白天的时候,太湖北岸的鬼子猛攻锡澄线。
然而江阴要塞配备数门火炮,其中还有德制88毫米炮及各种永备工事,加之驻防的18军第11师、中央军87师与其他地方军协同抵抗,鬼子进展艰难。
罗英分析,只要太湖南岸鬼子不迂回包抄,锡澄线至少可坚守两周。
但是他也没想到鬼子的进军速度竟如此迅猛,夏国守军溃败的速度更是远超预期。
此时陈司令已提前移驻江城,正指挥各部在皖省至湖北一线布防。
罗英致电请求增援,却被陈司令当场回绝。
“现在不管派哪支部队去支援,都来不及了,只会让他们白白送死。”陈司令语气沉重,略作停顿后指示道:
“锡澄线尽量坚守,能守多久是多久。一旦常州接敌,锡澄线守军可视情况撤往常州,由85军在常州收拢溃兵,就地固守。”
“若实在守不住,留一部断后,主力向金陵转移。”
陈司令也并无良策。
鬼子进军太快,即便此刻从皖省调兵,等部队赶到金陵,再驰援常州,早已人困马乏,难以形成有效战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