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暖心的编辑 (第1/2页)
刘家驹带着周旭继续往一楼的最里面走去。
毕竟和周旭关系搞得不错,加上喜欢这孩子,所以专门给他挑了一间最好的屋子。
打开门,走进去。
周旭环视一圈。
靠墙有一张单人硬板床,配有白床单和被褥,还有一张两屉木桌、一把木椅子。
一个盆架用于放置瓷脸盆,另外可能有一个竹壳暖壶,墙有几个挂钩用于挂物品。
条件很清贫,但是作为单人间的屋子,已经很不错了,周旭十分的欣喜,毕竟他可是和一群大汉睡在一起一个多月了。
刘家驹笑着说道:“这里呢就是你的宿舍,你改稿子都住在这里!编辑部没有食堂,所以吃饭得你自己负责,但是编辑部平时有一天两块钱的补助,没钱了就找我领补助,不要不好意思。”
“好嘞老师,一般都是几天改完稿子?”
刘家驹说道:“一般呢!长的半年,短的十多天,上次有个作家在这里待了七八天,然后听说自己的媳妇要生了,然后一晚上改完了就跑了……
不过,你的小说毕竟是中长篇,时间铁定也抓紧,我不限制你,但是得在一个月内改完吧?毕竟要定稿下个月呢!”
周旭立马说道;“我知道了,我一定抓紧时间改稿子,尽量在时间内完成任务。”
“嗯,你知道就好……”
刘家驹似乎忘记了什么事情……阿秋一声,他自己才想起来:“妈的,这屋子真冷呀,虽然你是小伙子,我也怕给你冻了,过来给我去我屋子一趟!”
首都现在的暖气供给率不算高,77年,首都第一热电厂全部建成,供热能力大幅提升,同时70年代末又建成左家庄供热厂,这一时期集中供热得到了较大发展,可视为第一次暖气大普及。
第二次暖气大普及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90年代,BJ等城市开始发展城市热网,利用发电厂的余热通过热网供暖,即“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的普及率不断提高。为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供热需要,BJ新建1座热电厂,改建6座热源厂,替代奥运场馆周边的锅炉房。
但是第一次普没有普到这里,普到了也就是只有家属院有,他们这个书楼是没有的……可怜的作家。
刘家驹说一不二的性格,带着周旭往自己的家里面走。
他自然也住在家属院。
拿着一把大钥匙打开自己的屋子,喊了一声自己的媳妇。
刘夫人走了出来,很简单的一个妇女,起头短发有种延安时期的健康美感:“咋的了?”
“家里的那个小火炉呢?现在不用了吧?我这来了个作家需要我照顾呢!别给他这细胳膊细腿的冻坏了!你看看书楼多冷呀!”刘家驹说道。
刘夫人看向周旭,心里吐槽:这孩子细胳膊细腿?
不过她懂事的进屋,从屋子里面开始找炉子。
这年代的编辑和作家的关系就是这么亲密,安排住宿、吃饭都是编辑的事情,所以很多编辑和作家关系很不错……
而且现在不管哪个文学编辑部都是上年纪的老编辑。这种编辑特别关心年轻人,就是有一种老人家的关怀感……
加上,这群老人家还是走过艰苦年代和延安时期的,所以你总能听到老作家说老编辑多暖心的。
后世的编辑部就没这种人情味,纯商业稿子的交流了。
“哎!就是这个了!”刘夫人提着炉子出来。
周旭立马双手接过炉子:“谢谢阿姨!”
“哎!你这孩子多大呀?就写小说了?”
周旭比划道:“今年十八了!”
“哟!那还很年轻呀!有前途!先别走,来家里暖和暖和……正好我马上要做晚饭,吃了再走吧!”刘夫人拉着周旭往家里面走。
刘家驹说道:“别见外,进屋吧!”
周旭是基层战士,特招这些老战士的喜欢。
他跟着进屋子。
阿姨端上来茶。
他喝了一口暖暖身子……哇!这边生活还是不错的,由奢入俭难呀!不知道自己回去了基层还能适应千里赛跑吗?
不过现在他这个成绩,如果上了前线,也是后面的记者,不会真的让他去扛枪上战场。
周旭当然怕死,人之常情呀!
晚饭很快就好了。
因为刘家驹是重庆人,吃的都是重口的辣味,周旭是湖北利川的,就和重庆靠在一起……所以也喜欢吃辣。
一个辣椒炒肉、一个土豆白菜、一个炒土豆丝……现在家里的菜都是比较辣的。
外面有人敲敲门。
“爸!我回来了!”
周旭端着一碗饭,看着门口。
走进来一个穿着军装,头戴帽子的年轻女孩……应该二十五岁左右比较成熟。
刘家驹介绍了一句:“我女儿,总政话剧团的,刘佳……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解放军文艺》新来的作家,周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