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南侨赤子》泪洒全场 (第2/2页)
“大师兄,以后请教问题,还请多多帮助。”刘萍说道。
“好说,有问题你找我。我不会,咱们文研所不是还有这么多受训老师,另外上课的老教授,也一抓一把。”闫真坐在了自己位置上。
刘一民将桌子上的文件处理完,又看了看文研所的收支情况。广播创造的利润越来越多,编写的教材也开始盈利,只可惜远远没平掉投入。
五点半下班,刘一民走出办公室,递给了闫真一沓故宫的门票:“明天就国庆了,这是故宫门票,很多同志刚来燕京,记得出去走走转转。”
“谢谢刘老师。”办公室里掌声一片。
“不客气,玩的时候好好玩,上班的时候好好上班。”
在欢呼声中,刘一民走出了文研所。外面淅淅沥沥的下着雨,刘一民赶紧穿上雨衣。
秋雨逐渐开始连绵模式,气温也是一降再降。
回到四合院,朱母正在院子里吵刘雨和刘林,下着雨两人一个劲儿地跑到房檐下玩水,将衣服都给弄湿了。
“妈,两个小家伙又不听话了?”刘一民问道。
朱母气得又照着两人的屁股拍了几下:“你瞧,刚换的衣服,又湿了。下着雨,衣服本来就不容易干,怎么说都不听。”
两人非但不哭,反而咯咯直笑,气得朱母没办法,只能去带着他们换衣服去了。
要放假了,朱母跟同事调班,她休30号、1号和2号三天,今天一天都在院子里照顾两个小家伙。
随着两人年龄一天天增加,越来越调皮捣蛋了。
晚上朱霖回来,朱母冲她告状,朱霖对此也无可奈何。
10月1号,上午刘一民在家里写《开国大典》的剧本。十点的时候,他接到了一个电话,是军内的一名编剧,在电话里再次建议刘一民不要写,写的话不要写那么多的生活内容。
“一民同志,你这样会犯错误的?你这是给FD派正面化!”
刘一民刚开始语气很平缓,认为对方虽然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但也是为自己好。
但听到后面,刘一民忍不住了:“同志,等剧本出来的时候,咱们再讨论。一个历史人物,本身就是多方面的。另外仅仅是描写了家庭,哪里有正面化呢?相反千篇一律的模板,会使观众审美疲劳。
《血战台儿庄》里的光头是偏正面的,上级和观众都没说什么嘛。”
“台儿庄是台儿庄,局部毕竟没办法代替整体,但你写的这是整体。不少同志听了你的思路,都表示反对,认为你这种倾向危害极大。”
“扣帽子我不行!写作,你们不行!你们不让写,我偏写,我还要写长。”刘一民愤怒地挂断了电话。
朱母听到书房的声音,赶紧推开门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朱父也凑了过来。
“妈,没事儿,就是有点写作上的争执。”刘一民轻松地说道。
“行,你注意点。”朱母脸上露出担忧的神色。
中午,朱霖回来了一趟,吃完饭没有休息就急匆匆地回到人艺排戏去了。
下午过了三点,刘一民去人艺参加《南侨赤子》的首演。人艺的演员在进行着最后的准备,每个人都是神情庄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欧阳山尊没有再去排《邓稼先》,也来到这儿进行最后的准备。
看大家准备的差不多了,欧阳山尊坐在刘一民旁边问道:“一民,我想等《邓稼先》首演的时候,请来一些稼先同志生前的同事,还有他妻子儿子,你觉得怎么样?”
“同事可以,但家人,得慎重考虑,许教授还没从悲伤中走出来,我怕到时候刺激到她。”刘一民沉吟道。
欧阳山尊感慨刘一民想的周到:“那到时候我们再定!”
傍晚,人艺外面排起了长队,众人看着门口挂着的“南洋华侨为祖国捐款和奔赴大陆抗战”的海报议论纷纷。
今天来看话剧的有很多是在国居住的华侨,白发苍苍的老华侨和家人一起过来观看。
有商人,也有华侨老教授。
叶圣陶拿着票出现在剧场门口,曹禹在旁边陪同。他们两个很早就相识,在文学界的地位又差不多。
曹禹在文学界的朋友不少,但最要好的还是巴金,茅盾、夏言、老舍等都要低一个档次。
“老万,你有个咱们文学界人人羡慕的好徒弟啊!”看到刘一民,叶圣陶不由自主地拍了拍曹禹的胳膊。
曹禹没有谦虚,而是笑着说道:“这话啊,咱们文艺界都在讲。”
三人进去后坐在前排,等到演出正式开始,才结束了聊天。
跟上次定版排练相比,这次的演出又有所进步。周围观众众多,更增添了许多韵味。
演员“救亡图存”的声音在舞台上响起,叶圣陶看的非常专注。
看到陈嘉庚出来,叶圣陶用手巾擦了擦眼眶:“当年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创办多所学校,这些学校共同尊称陈嘉庚先生一声‘校主’,这么多办学者,无出陈嘉庚先生之右者。”
“老叶,你这眼窝又浅了,看到最后,你这手帕估计都要湿完了。”曹禹低声说道。
演员们在舞台上奋力演出,等有下台的机会,立即抿一口葡萄糖水或者是其它补充能量的食物。
葡萄糖利尿,他们不敢多喝。
等到表演完毕,现场观众齐齐站立鼓掌,不少老华侨泪湿衣襟,颤颤巍巍地走到舞台前面,激动地跟演员握手。
在观众散场的时段,后台的播音人员在大喇叭里念着《征募汽车修机人员回国服务》通告的全部内容,念完之后则是播放《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团歌》。
【我们是保乡的战士,
我们是卫国的先锋!
琼崖已到危险关头,
快起来为家乡奋斗!
我们要回乡服务,
唤醒同胞】
在返乡华侨的队伍里,琼省华侨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叶圣陶握住欧阳山尊和夏淳的手说道:“太感人了,实在是太感人了,你们排的很好,很好。这首歌也很好,也很好!”
许多老华侨流着眼泪,听完歌曲才不舍得离开了人艺。
送走叶圣陶,曹禹看向刘一民和旁边的欧阳山尊、夏淳说道:“今天的演出很成功,你们辛苦了。”
欧阳山尊和夏淳说道:“都是一民本子写得好,我们的作用真不大。”
曹禹笑着将刘一民带进他的办公室,询问了一下《开国大典》剧本的事情。
“老师,您也知道啦?”刘一民诧异地问道。
曹禹瞥嘴道:“文艺界有多少事儿能瞒过你老师我的?好几个人给我讲这个事情了。刚开始我还不觉得有什么,后来讲得多了,我心里也嘀咕,得找你问问清楚。”
“没什么,就是剧本偏私人生活化。”刘一民说道。
曹禹见刘一民不以为意,敲了敲桌子说道:“你别不在意,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你老师我是深知人言可畏。”
“那等我写好,您先帮我把把关。”刘一民说道。
曹禹说道:“行,不过我说话,你小子听吗?”
“当然听,不过您也允许我有自己的坚持。”刘一民笑道。
“哈哈哈,行,年轻人要自由创作的空间,给你自由创作的空间。总政和电影局联席会议一结束,争论就到了文化部,甚至一些中顾委的委员听说后,对此都表示了关切。
不过文化部老沈顶住了压力,也有不少首长支持你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