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 来自西太平洋的刘飓风 (第2/2页)
跟严寄州聊了一个小时,刘一民想走,刘佩然又拉住了他,要刘一民陪着去总政部审剧本。
“这剧本总政部肯定要看的,催了好几次,一民同志你跟我们一起吧!”
“好。”
刘一民和严寄州坐上刘佩然的吉普车来到了总政,路上刘佩然询问了一下《忠犬八公》的拍摄进展。
“马上九月了,我估计要要拍完了。”刘一民说道。
刘佩然琢磨了一下,觉得根据剧情长短来讲,这时候肯定已经接近完工状态。
“一民,不会出什么事儿吧?”
刘一民安慰道:“不会,我跟汪厂去塞罕坝看了,拍摄很顺利,演员你也见了,是个特别好的演员。”
“焦晃同志我见了,是个好演员。这个演员适合演帝王,气场很强。以后要是有什么帝王戏,肯定找他。”刘佩然说道。
下了车,刘佩然深呼吸了几口气,调整好情绪才快步走进总政部大楼。
“刘厂,你至于吗?”
“一民,你不懂,凡是片子涉及到总政部审查,我们都要慎之又慎,一不小心就是要出问题的。当然你剧本写的没问题,要不然张同志也不会指名道姓的用你写的,但谨慎点总没错。”刘佩然拉住刘一民的胳膊。
旁边的严寄州也深有同感,甚至他比刘佩然更紧张。
到了总政部会议室,过了一会儿呼呼啦啦地来了五六个人,都是戴着大檐帽,身穿85式常服。
“一民同志,欢迎欢迎,总政给你颁发了几次奖,但来总政部还是第一次。”说话的是总政文化部的首长徐怀忠。
刘一民笑道:“首长好,咱们总政的气质跟地方文化部门就是不一样。”
“哈哈哈,我们是军人里的文人,血性里带着几滴墨水。”徐怀忠说道。
刘佩然敬礼道:“首长,这是一民同志写的《邓稼先》电影剧本,今天请各位领导审查一下。”
徐怀忠让大家坐下后,先拿起刘佩然递过来的剧本看了起来。
这么多人看完要很长一段时间,中午直接在会议室把午饭解决了。
在其他人看剧本的时候,徐怀忠跟刘一民低声聊天,徐怀忠让刘一民多多为军队写文章,没文章写歌也行。
“一民同志,我们需要激烈昂扬的歌曲,如果你有想法的话,一定要写出来。军人在军营,唱军歌既是做思想工作,也是休息和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一首好的军歌,顶得上一个师级政委。”徐怀忠笑着说道。
“有想法,我一定写出来。”
“我就当你答应了,一民同志,你几年没到前线,但你在前线的影响力大的很呐!”徐怀忠说到这里,暗自琢磨下次前线文艺慰问演出,是不是可以邀请刘一民去。
两人聊的热络,等到下午三点,一群人才把剧本看了一遍。
徐怀忠清了清嗓子:“怎么样同志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大家有建议的话,一定要提出来,我好去修改。”刘一民说道。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半晌之后才有人说道:“我们觉得很不错。”
“有些内容需不需要更激励人心一些?”有人小心翼翼地问道。
徐怀忠笑着说道:“哪里?”
这人立即指了出来,是邓老妻子徐鹿西教授的内容片段。
“我觉得不需要改,徐鹿西教授更多的是在背后默默支持邓老,这种沉默、这种无声的信任不需要激烈的词句。”
刘一民看向徐怀忠,刘佩然和严寄州立即绷直了身体。
“一民同志说的没错,这里没问题。”
“那这里的,讲研究所在十年中所遭受的冲击?”
“实事求是嘛,我看也不需要改。”刘一民再次说道。
徐怀忠敲了敲桌子:“同志们,上级讲了,要实事求是,你们还有没有什么有用的意见?”
其余人见状也不敢再说什么,徐怀忠说道:“这样吧,我拿去给张同志看看。”
走出总政部大楼,刘佩然笑着说道:“一民,你可真硬呐,都给挡了回去。”
“我也是实事求是,实话说,我觉得这个本子没有要改的地方。”刘一民说道。
“听上级领导说吧!我也觉得已经很完美,更重要是符合实际情况。不过一民,你也要理解总政部的同志,思想工作是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刘一民点了点头:“这我知道,我也负责思想工作嘛!”
回到八一厂,严寄州又跟刘一民聊了一会儿才放他回家。
临走之时,刘佩然送给了刘一民一个烟袋锅:“听说你父亲来了,喜欢抽旱烟,这是我无意中收藏的,我抽不惯这玩意儿,你拿着吧!”
“刘厂,你确定是无意收藏的?”
“就算是我特意买的,你今天也得拿走。”刘佩然嘿嘿一笑。
“我替我父亲谢谢你。”刘一民将烟袋锅收了起来。
第二天中午,刘一民就接到了剧本顺利通过的消息。
“一民,我们就张罗着开拍了,有时间请你过来指教指教。”刘佩然高兴地说道。
时间逐渐进入八月下旬,《一个人的朝圣》在国外各主要书籍销售市场上架,各大出版社拿到稿子之时,就看到了《一个人的朝圣》身上蕴含的“畅销”元素。
在还没有翻译完成的时候,就大肆宣传了起来——诸如“东方作家刘一民最新巨作”、“跨越一千六百多公里的友谊”、“我们都能在《一个人的朝圣》里看到自己,并救赎自己”.
报纸和书店的宣传一体进行,售卖当天书店的门口立着刘一民的人形立牌。
《一个人的朝圣》在国外最先出版的国家是东南亚等国,华人群体庞大,新加坡出版社根本不用翻译。
《一个人的朝圣》一周之内在东南亚创下了销量二十万册的记录,《联合早报》等媒体疯狂报道。
美国和欧洲等国因为需要翻译,八月中旬才陆续上市。这还是因为《一个人的朝圣》里面并不涉及太过复杂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写作手法,翻译更为好翻的缘故。
美国中国书刊社负责刘一民书籍出版的尼琪诺伊斯在上市当天,花费巨资买下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等报纸的第一版版面。
告诉所有的美国读者——刘,又来了!
《奴隶的救赎》导演弗兰克为了进一步扩大刘一民新书的销量,以“加强双方关系,为后续合作铺平道路”的理由说服了投资人,在华尔街及一些重要影院扯上了和《一个人的朝圣》联名的横幅,为销售助力。
发售第一天,尼琪紧张地徘徊在旧金山的各个书店,看到书店大家都在购买《一个人的朝圣》及刘一民其它书籍后才放下了心。
晚上,中国书刊社的编辑部灯火通明,大家紧张的计算着销售数据。
“出来了,出来了,第一天销量总共是十七万册!”
“GOD,十七万册,十七万册,天呐,原来美国的图书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合适的书。”尼琪听到这个数字,激动地跳了起来。
书刊社所有的员工起身鼓掌并相互拥抱,十七万册的销量,可以让中国书刊社吹很久了。
“今天所有人五倍工资!”尼琪大声地宣布。
“Yay!”
第二天,《纽约时报》再次发文——《‘一个人的朝圣’——来自西太平洋的文学飓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