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邓稼先同志永垂不朽 (第1/2页)
噩耗传来,刘一民内心极度悲伤,匆匆赶往301医院。医院的楼道里围着许多人,也有人擦着眼泪从里面走出来。
走进邓老的病房,窗户全部打开,白色的窗帘在风中飘荡,消毒水的味道依然浓烈。病床上已经空空荡荡,床单被拉得平平整整,被子四四方方地放在床尾。
一些私人物品还没来得及收走,邓老接受全国劳模的照片正挂在病床对面的墙壁上。当天为了能够站起来接受奖章,邓老吃了加倍的止痛药。
在场的人无不惋惜,同时也在私底下打探追悼会什么时候召开,到时候一定要去送邓老最后一程。
刘一民将一束花摆在了邓老的病床上,王淦昌王老出现在刘一民身后,轻轻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一民同志,有心了!”
“王老,您什么时候来了?”
“刚到,走吧,我心里难受,我准备去学森那里一趟,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王老悲痛地说道。
王老和邓老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两人并肩作战,感情深厚。王老不仅自己为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国家培养出来了一大批科学家。
且不说身在国外的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于敏、程开甲等科学家都曾接受过他的指导。
“好。”
走出301医院,他们来到了钱老的家中。看到两人到来,钱老知道他们的来意:“坐下吧,喝杯茶。”
钱老将自己所知道的消息告诉他们,上面正准备给邓老举办追悼会,但具体的日期目前还没有确定。
接着钱老又给他们看了几份外国的报纸,邓老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
【中国科学巨星陨落,年仅62岁】
【中国原子弹之父早逝,饱受核辐射折磨】
王老再次忍不住说道:“家先才62岁啊,正是能干事的年纪,天妒英才,天妒英才啊!”
“王老,节哀,斯人已逝,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老邓安心。”钱老拍了拍王老的肩膀。
钱老住的这个地方本身就科学家众多,接下来时不时的有人过来。钱老的警卫秘书也不得不想办法限制一下客人前来的数量,刘一民主动起身告别。
王老也说道:“同志们,咱们回去等消息吧,不要都围在学森同志这里。”
如此,一群人才缓缓离开了钱老的家中。
刘一民回到四合院,崔道逸等一群打探消息的人坐在院子的树下。
“师兄,李书、老黄、振云,我也没什么最新的消息。”刘一民说道。
“唉,真可惜,才62岁啊。”崔道逸说道。
李书叹息道:“谁说不是呢。一民,我们社长准备在出版《邓稼先》这本书的时候,邀请一些邓老生前的同事写一段与邓老相处的故事。”
“很好啊,通过同事的评价,更能让读者知晓邓老的整体形象。先别急着出版,我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增加点内容。”刘一民说道。
“好,是该将后面的内容加上。”
刘一民看向刘振云,询问他关于老兵探亲的报道写的怎么样了。
“还没写好,写了两千多字,我正准备做采访,听到邓老去世的消息,我跑过来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消息,我到的时候,恰好碰到了师兄和李书同志。”刘振云缓缓地说道。
“相信接下来《人民报》会报道相关安排,咱们看报纸就行。”
刘一民拉着他们在四合院吃了一顿饭,朱霖上班回来,手里面也是拿着大版《人民报》。
下午,老首长给刘一民打来了电话,让他去吉安所一趟。
见面后,不仅老首长在,国防首长张同志也在,他手里面拿着一份文件,神情也不太好。
“一民,家先同志的追悼会时间定下来了,在8月3号举行,老张到时候念悼词。”老首长说道。
张同志握了握刘一民的手:“一民同志,家先同志去世了,我们都很难过。我跟老首长一样,长期负责国防科技领域的工作,家先同志是我们亲密的战友,他去世了,我们都很伤心。
我们准备让八一厂拍摄一部纪录片和一部电影,电影就以你写的《邓稼先》这本纪实性文学作品为蓝本改编。”
“首长,我一定全力以赴,我能不能参加邓老的追悼会?”刘一民请求道。
张同志听到刘一民的请求,沉默了片刻:“这个嘛,我答应你。”
“谢谢!谢谢!”
“一民,不用那么客气,你应该去一趟。”老首长说道。
张同志要操办追悼会事宜,在吉安所没待多久就走了。老首长和刘一民坐在屋子里聊了一会,因为邓老的去世,老首长情绪不高。
“徐鹿西同志记录下了老邓生前留下的话,他嘱咐我们,‘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我们的工作要奔着世界先进水平’。家先同志这个人,为人忠厚、平实,在一众科学家队伍里,从不夸夸其谈。如果说别人都是知识分子科学家,他就是农民科学家。”
老首长缓慢地回忆着往昔点点滴滴,这些都被刘一民记录了下来。
“老首长,您也别太难过,邓老敬重您,也希望您保重身体。”刘一民说道。
老首长继续缓慢地说道:“当年老人家交给了我这个任务,我当时是既兴奋又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收拾着为数不多的家当支起台子。
刚开始觉得有苏联老大哥帮我们,一定会很快。后来苏联人走了,我们自己干。难啊,哪有一开始就会成功的试验,尤其核弹和火箭这个东西,都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但这些失败的后果,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每一步都慎之又慎,偏偏国家家底又薄,每失败一次,我们都觉得对不起国家。
家先同志的去世是我心中的痛,但在国防事业里,家先同志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办公室里的电话声,打断了老首长的回忆。趁着老首长接电话的瞬间,李秘书低声告诉他:“一民同志,不能让老首长再想以前的事情了,老首长最近身体不好。”
“我明白了。”
等老首长挂断电话,刘一民又给他谈了一会儿高兴的事儿,比如岛上终于同意老兵回乡探亲。
看时间差不多,刘一民起身告辞。
老首长让李秘书将刘一民送到门外,李秘书跟刘一民讲了一下老首长的身体状况,常年的征战和劳累,身体出现了许多问题,除了心脏病之外,还有前列腺炎等难缠的疾病。
“李秘书,再见。”刘一民说道。
李秘书点头道:“一民同志,路上慢点。”
八一厂的刘佩然接到邓老的纪录片和电影的拍摄任务后,立即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正在进行《邓稼先》的后续补充修订工作,刘佩然询问道:“一民,你这大概什么时候能修订完?”
“两天左右,主要是补充邓老生病后到去世这一段的情节。”刘一民说道。
刘佩然又问剧本大概什么时候能改编好:“今天张同志亲自给我打电话了,让我们务必拍好纪录片和电影,这是死命令。”
“剧本的话,最快要到八月中旬。”刘一民沉吟片刻,给刘佩然一个相对准确的日期。
“中旬,好,尽量吧。我回到厂里,马上去寻找导演和演员。纪录片的拍摄,也要参考你的这篇纪实性文稿,不过主要还是根据邓老的真实事迹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