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朱霖红遍东南亚 (第2/2页)
“朱导,我吃过了,你们人艺最近忙吗?”李俊客气地问道。
“还行,我们也准备排《南侨机工》。一民的《天下第一楼》和其余的几部戏是我们人艺的压轴戏,即使没什么新戏,我们人艺也有戏可演。”朱霖让喜梅端来了一些水果放在了李俊面前。
李俊趁机和刘一民还有朱霖交谈了一些剧本上的想法,李俊熟练的点出了几个滇缅公路上的地名,这阵子他没少研究。
刘一民建议他离京去闽省之前,去拜访一下黄维等几个参加过远征军的将领,通过他们的讲述更能认识到滇缅公路的重要性。
“好,我听你的,不过”
“我帮你引见。”刘一民说道。
李俊这才放心,这样他就不用一个人贸然上门了。
送走李俊,刘一民在书房里写了一会剧本,就迫不及待地回到房间沉浸在温柔乡里了。
央视录播室内,刘一民和吴组缃相对而坐,两人共同录一期刘一民的新加坡之行,采取吴组缃提问,刘一民回答的形式。
录播室外面,摄制组的人严阵以待。
刘一民笑着说道:“吴教授,咱们开始吧?”
“反正主讲人是你,只要你准备好了,我没问题。”吴组缃乐呵呵地说道。
刘一民点了点头,开口道:“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五月八日,我是刘一民,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新加坡之行。”
“大家好,我是吴组缃。”吴组缃声音自动调整了一下,音色十分清楚。
“刘教授,您先讲一下在新加坡见到了哪些人吧。”
刘一民将与会的嘉宾统统讲了一遍,并重点分析了一下岛上代表团成员。
“据我所知,您刚开始跟岛上代表团李敖发生了争执,您能讲一下吗?”
通过吴组缃的提问,刘一民顺势引出了和****观点的争锋:“通过争论李敖先生认同了我的观点,我们认为****并不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西方不会帮助也不会允许世界上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国。
西方是扩张型文明,是建立在掠夺基础之上,他们需要的是全世界的供养。如果有一天掠夺不存在了,那他们这个文明也就不稳固了。如果都发展起来了,他们掠夺谁呢?”
刘一民陆续将完整的争论和最后观点一致,到大家同意签署联合署名文章的这段经历全部讲了出来。
“两岸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刘教授,你对东南亚华人群体怎么看?”
“他们是最爱国的一个华人群体之一,全世界华人对大陆都有一种期待,那就是让中华文明重新闪耀世界。他们是游子,渴望有一个强大的母国。我们大陆同志也应该以同胞之愿望为念,齐心协力,建设咱们的国家。”
吴组缃和刘一民配合愈发密切,吴组缃讲了自己对华人世界的了解,结合刘一民的经历,不断地深入挖掘里面有意思的内容。
刘一民尽量不让自己讲的太枯燥,不让听众觉得太空。提及东南亚侨商踊跃捐款的时候,外面摄制组的工作人员都听兴奋了。
等刘一民和吴组缃走出来,制片冲两人说道:“下一期节目一定会引起听众的热议,我们听到最后,都觉得自己身为大陆人有一种为全世界华人而奋斗的使命感。”
吴组缃润了润嗓子,再次进去讲了一期《红楼梦》。杨伟光将刘一民请进了自己的办公室,主要聊的是节目分成。
“每个月约四期节目,广告收益和内容收益合起来约八千块钱,按照咱们五五分成,文研所分得四千块钱。”
内容收益主要是各地电台转播《青年夜话》节目的收益,津城、鄂省、粤省、豫省总共有四个电台转播他们的节目。
文研所方面主要的支出是节目嘉宾的支出,一期节目两百块钱,要是嘉宾离得远,还涉及到住宿费等问题。
“刘教授,咱们以后有机会要探索更多的节目制作方式。”杨伟光笑眯眯地握住刘一民的手。
“好,杨台长,咱们的节目不错,主要是受限于整体广播用户的数量。”
“就这已经不错了,广播用户比电视用户多太多了。”
等吴组缃录完节目,杨伟光送刘一民走出办公室。刘一民忽然问道:“杨台,《西游记》接下来的剧集什么时候播?”
“那还没定,整片还得拍摄一阵子才能拍完。”杨伟光说道。
刘一民没再说什么,载着吴组缃离开了央视,把他送到家后,刘一民将一个信封递给了吴组缃。
“这是什么?”吴组缃打开看了一眼:“这么多?你用到文研所建设上就好,我吃学校的住学校的,花不了多少钱!”
“吴教授,这是您应该拿的,这是规定。以后也不只是咱们文研所的老师去讲,还得邀请外人,这上节目的上台费成制度执行才行。”
吴组缃乐呵呵地将钱放进口袋:“听说你给你们老家捐了个小学,我也想存点钱,给我们茂林捐点钱,我是多希望在学生里看到老乡。”
刘一民离开吴组缃的家,去文研所看了看。戴建业几人正在拿着一份论文争吵,刘一民凑过去看了一眼:“你们吵的点在哪儿呢?”
几人吓了一哆嗦,赶紧站直身体,戴建业先反应过来,嘿嘿一笑:“他们几个就是不服输,非得跟我抬杠呢!”
戴建业将他的论文递给了刘一民,旁边的易众天说道:“老戴的研究肯定是有不科学的地方。”
梁永安说道:“老易,我觉得你有点历史虚无主义,老戴的内容有现实证据,你的就没有嘛。”
刘一民没让他们争吵下去,而是认真地看了一下他们的研究内容,告诉他们培训剩下时日无多,大家要静下心来。
看到海子的情绪不错,刘一民冲他微笑点了点头。
“闫真,你研究生复试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闫真笑着说道:“我复试过了,研究生分配导师的计划在6月底进行,不知道刘教授愿不愿意带我?”
刘一民笑骂道:“将我军呢。”
闫真笑着坐了下去,李良荣向他汇报关于新华社项目的研究进展。
刘一民给他们每个人分配了一下研究方向,刘一民翻开看了看说道:“我经过这几次的出国,跟新华社人交流,新华社包括《人民报》驻外记者,都存在能力短板,人才和内容是研究的重点。”
李良荣说道:“我们查了一些美西方著名记者的特点,又看了一下国内记者的特点,我觉得国情也有不同。”
“也不能总把原因归结到国情和体制上,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气短,不敢争的问题。西方记者就敢不顾事实的胡说八道,我们的记者就不敢。”
李良荣犹豫地问道:“刘老师,这不顾事实的发言,他不太对吧?”
“我也没说他是对的,但在对付无赖方面,他就是对的。坏人还看恶人磨,舆论战场就是这样,谁声势大,从者就多。你应该去读一读勒庞的《乌合之众》,舆论裹挟的力量十分强大。
就比如这次我在香江,看到一些媒体胡说八道,咱们的媒体就没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李良荣若有所思,他的观念一直就是用事实说话。对此刘一民只能说,他还太年轻,不懂国际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