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南侨赤子》感动整个东南亚 (第2/2页)
“《南侨赤子》?”
“你看看!”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手稿阅读了起来,看完第一页说道:“你把南洋华人支援国内抗日的历史写出来了啊!”
“对,当时出获奖通知的时候我就想了。东南亚华人为了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既然来了,应该向他们致敬。”刘一民说道。
《南侨赤子》写的是三千马来西亚华侨机工的历史,在陈嘉庚的号召下,三千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到祖国大陆,他们帮忙打通滇缅公路,又开着汽车在滇缅公路上冒着轰炸运送物资的故事。
一千多名机工牺牲,滇缅公路平均一公里就有一名机工牺牲。在昆明有一座专门为他们竖起的纪念碑,碑座下面写着“赤子功勋”。
读完之后,蒋子龙感动地说道:“这些人真是赤子之心,身在异乡,不忘祖国。”
“是啊,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在东南亚也受到各国警惕。”刘一民说道。
蒋子龙拿着文稿给代表团所有人看了一遍,秦牧表现得最为激动,他在新加坡待过十年,之后又在广州办报宣传抗日,他跟华侨接触的非常多。
“他们大多数人是身无片缕,孤舟出海,奔赴茫茫南洋,有人身亡大洋,活着的人艰难生存,当劳工、挖矿.终于在东南亚为华人打拼出来了一片天地。国家有难,他们义无反顾的转身而归。”
姚雪垠安慰着秦牧,刘一民拿着稿子找到《联合早报》的林仁君,林仁君看完当即决定发表。
“我现在就回报社,必须尽早发表,我相信,无数的华人会为此感动流泪,中国没有忘记他们的贡献。”林仁君激动地离开了酒店。
不少作家代表听到声音就露头询问,林仁君说道:“明天诸位就能够看得到了。”
李敖走到刘一民旁边问,刘一民没仔细解释,而是说道:“有一篇文章明天发表。”
4月24日早上,每个代表都拿着一份《联合早报》,在阿波罗酒店工作的华人纷纷找到刘一民,向他表达自己的谢意。
参加文艺训练营的华人作家感情各不相同,三毛不断地擦拭着眼泪,张乐平不断地安慰着她。
三毛忽然搂着张乐平说道:“爸爸啊,我真的想回大陆一次啊,我的家啊,我出生的地方!”
李敖难得没有出言讽刺,而是走到前面对着大家说道:“兄弟姐妹们,看完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刘一民教授所讲的中华民族是政治和文化概念的结合体。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南侨华人还会奔赴国难吗?
如果没有共同的文化维系,哪有全世界华人的互帮互助。我李敖以前的目光是太短浅了,我最近研究发现,我们中华文化有许多优秀的地方是西方所不能比的。在岛上,我们这些从大陆走到岛上的人也宣扬西化,那么
刘一民教授,你的文章写得也太厉害了,今天整个东南亚的用纸量都得增加!”
事实确实如李敖所说,马来等地的华人学校,老师们拿着报纸向学生读着这篇文章,向他们讲述那段不算太遥远的历史。
讲述他们父辈归国抗日,喋血疆场,汽车被炸毁、汽车翻下悬崖的惨状,讲述那颗报国之心。
“孩子们,我就是南侨机工的后代,我的父亲穿着西装回到我们祖国参加抗战,他的耳朵被炸聋了,但是他说他不后悔。”老师们饱含热泪地说道。
当天《南侨赤子》这篇文章就被一些晚报所转载,刘一民通过《联合日报》向众报刊宣布,转载不需要征询同意,不需要付转载费。
24号一整天,文艺训练营里大家都在讨论《南侨赤子》这篇文章,感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力量之巨大。
下午走出会议室,有几人穿着西装站在门外等着,其中一人刘一民认识,是中侨的人。
“刘一民先生,福清会馆有请!”
旁边一个人走出来说道:“刘一民先生,我是中侨总经理林方华,我的父亲邀请您见一面,还有大陆代表团的朋友们。”
刘一民上前一步说道:“好,咱们出发吧。”
林方华笑着握住刘一民的手说道:“您的发言和写的文章都非常好,父亲看了忍不住落泪,他迫切地想和您见一面。姚雪垠先生,我父亲也喜欢您的《李自成》。”
“中侨集团为大陆外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感谢中侨。感谢林日顺先生的家国情怀。”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笑道:“应该去见一见。”
众人走出阿波罗酒店,登上车来到了奎因街,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福清人。林方华特意带他们参观了还未建成的福清会馆,这是林日顺一力促成的。
“还有两年左右就会完工。”林方华笑着说道:“华人在海外不容易,得抱团才行。”
刘一民说道:“闽省人在海外最团结,在欧洲、美国都是如此。”
“这我倒是相信。”林方华说道:“当年父亲力量很弱,帮不上太大的忙,一直是他的遗憾。父亲极力促进东南亚和大陆的文化交流,80年跟林绍良等人在闽省建立了一家糖厂。
我们今年还准备成立一个融侨基金会,专门投资国内。”
林绍良在印尼有一个商业帝国,拥有一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曾是华人首富、印尼首富。他为福清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清缺水,他为调水工程捐了两千多万美元。
“非常感谢,相信有华侨的帮助,国家一定能够迅速强大起来。”刘一民说道。
奎因街上到处都是福清话,刘一民很难听懂。等到了林日顺的别墅,躺在摇椅上的林日顺被人扶起来冲他们打招呼。
林日华说道:“父亲身体不太好。”
林日顺身穿丝绸制成的唐装,身形消瘦,嘴唇苍白,一看就是饱受疾病折磨。
坐在沙发上,林日顺打量了几眼刘一民:“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大陆人才辈出,何愁不兴。”
“林老先生,您客气了,您也是华人在外打拼的翘楚。”
“哈哈哈,咱们华人能吃别人吃不了的苦,能从苦水里抓到机会。我当年是个矿工,能吃苦,肯干又抓住了机会。我的机会是祖国给我的,没有祖国的商品,就没有中侨百货,也没有中侨电影。”
林日顺又谈到许多人得知他要跟刘一民见面,都打电话来向他表示问候。
“我们都有一种游子心态,我们怕中华民族忘掉我们这些游子。你的《南侨赤子》让我们明白,中华民族、大陆没有忘记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