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第2/2页)
【中国作协以超豪华阵容亮相新加坡!】
【知名作家刘一民在机场表现傲慢,直言获奖是因为写的好!】
看了几份就觉得没营养放在了一边,姚雪垠说道:“这《大公报》还有点意思,一民,《霍元甲》和《绣春刀》要在《大公报》连载了吗?”
看到姚雪垠指着的一行小字,刘一民点头说道:“对。”
“在香江武侠很有市场,《霍元甲》连载也能够为电影打个前站。”秦牧觉得这是一举两得。
蒋子龙说道:“一民啊,你真是好脑子,津门霍元甲,我天天在津城,我怎么就没想到。”
“子龙同志,要写通俗,得先有被唾沫淹死的觉悟。”刘一民一开口就让众人笑出了声。
“骂声我不怕,老人家说,小小寰宇,几只苍蝇碰壁,嗡嗡叫。写点东西,不让人骂是不可能的。”蒋子龙对此十分坦然。
飞机经过南海的时候,大家都尽力地往海平面上看,大大小小的岛屿或礁盘点缀其间,皆感叹起南海的壮阔。
临近十一点,飞机落在了新加坡樟宜机场。
《联合早报》主编杜南发和另外一名编辑林仁君前来接机,除此之外新加坡华人协会也有派人过来。
杜南发喜爱文学,曾经喜欢写诗歌,看到刘一民后,快步走过来握住他的手说道:“一民先生,辛苦了。我非常喜欢你的作品,你的大多数书籍我都有阅读。你的诗歌我大部分都会背,惭愧啊,没能写出像你这般有名气的诗歌。”
“杜主编,您过誉了,我们得感谢你们《联合早报》,给予全世界华人作家一个交流的平台。”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这是我们为文学界做的微不足道的一点事儿。”
杜南发跟其他人握手的时候,旁边的林仁君也向刘一民介绍起来了自己。
林任君加入《联合早报》后发展迅速,93年成为了《联合早报》的主编,后来更是新加坡报业集团的董事长,还是任职最长的主编和董事长。
新加坡出版社的编辑吕文专门给刘一民送了一束花,搞得其余人多少有点羡慕。
蒋子龙感受着新加坡的空气说道:“这里好热啊!”
“所以叫热带嘛。”刘一民观察了一下新加坡周围的大楼。
八十年代,四小龙发展迅速,新加坡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空气里都充满着经济上行期的味道。此时新加坡正在进行腾笼换鸟的政策,逐步换掉落后产能,开始打造金融和航运枢纽。
坐在车上,众人好奇地打量着新加坡的街景,道路两旁都是常见的热带树种棕榈树。
杜南发坐在副驾驶回头说道:“等到酒店之后,大家可以到楼上吃饭。受邀请的华人作家陆陆续续抵达,如果想交流的话,可以自由交流。”
姚雪垠好奇地问道:“现在都谁到了?”
“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朵拉(林月丝),叶观仕、新加坡华人作家卢涛、美国华人作家陈若曦、西班牙张琴等。岛上明天才过来,三毛晚上十点左右会到。”
刘一民了解过这些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写作风格有大体一致的理解,除了三毛之外,其余人的书还真没读过。
刚下车,刘一民就见到了刚才杜南发介绍过的几名作家,几人目光一直紧紧地盯着刘一民,像是审视又像是在确认。
杜南发笑着介绍道:“这就是刘一民先生。”
他们脸上的表情立即舒缓了,笑着走过来握手:“刘先生,我们在报纸和电视上见过你,但见面仍然为你的年轻感到诧异。”
“大家站在这里是欢迎我们吗?”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新加坡作家卢涛连着说了两遍“是呀,是呀!”:“我们要向优秀的华人作家致以敬意。我们早上就商量好了,一定到门口亲自接你才行。”
刘一民向他们介绍了一下其他人,几位女作家看到王安忆后,立即围了过去,像是找到了话题。
王安忆跟她们交谈的时候有点拘谨,走进房间关上门才松了一口气。
刘一民走进房间,出版社编辑跟在他的身后,跟他介绍了刘一民的在东南亚的表现。
当听到《凯旋在子夜》有越文版出版的时候,刘一民吃惊地问道:“你们都把打越的书送给越南人看去了?”
“一民,你不用吃惊,相当一部分越南人对你的作品很感兴趣,翻译成越文版的作品并不少。”吕文解释道。
刘一民拍了拍吕文的肩膀说道:“干的不错!”
新加坡华人多,但整体市场太小,尽管如此,刘一民的书合计卖了约二十万册左右,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华人文学史上,新加坡的作家不仅在国际上不太出名,在当地的影响力也有限。
刘一民换了一身凉爽的衣服,起身和代表团一起去楼上用餐。
楼上中西餐都有,刚进门一声咖喱味英语差点吓到他们:“WelgomedoSingapore!”
吕文说道:“这是印度侍者,新加坡印度人占很大的比例。”
刘一民微微点头,他对新加坡有印度人不奇怪,只是刚才咖喱味突然扑面而来,吓了他一跳。
他们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坐着吃饭,吕文一边吃,一边向大家介绍着新加坡和阿波罗酒店。
“见习营就在楼上的会议室,整体活动范围就是这酒店,晚上可以在酒店下面散散步。”
下午,中侨集团的人找到了刘一民。中侨集团旗下的电影公司是中影在东南亚的总代理,创始人是林日顺,福清人。他很早就下南洋到印尼打工,后来因为印尼PH,他被迫来到了新加坡。
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很快就在新加坡成立了中侨百货,专卖来自中国的百货,如中药、衣服等特产。彼时,中国跟大部分东南亚国家还没有建交,各地华人想要买特产以解思念之苦就会来中侨。
甚至世界上各地华人路经东南亚,都会专门来一趟。
凭借着百货,中侨开始不断壮大,后来成立了中侨电影,旗下院线主要以放中国电影为主。还不断地邀请各大电影厂来新加坡观光学习,宣传大陆电影。
他们来找刘一民,就是谈《霍元甲》首映活动的问题。
“刘一民先生,我们准备在25号晚首映,放映完之后有个分享会需要您做个演讲。”
“没有问题。”
“另外我们老板林日顺先生想见一见您,可惜他身体不好,不能亲自前来,所以.”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们在方便的时候,我可以登门拜访。”
“那太感谢您了,我到时候打您电话。”
等中侨的人走后,姚雪垠召集大家开会,想让大家晚上一起欢迎三毛的到来,给三毛这种爱国岛上作家打气。
“我没有意见。”刘一民说道。
姚雪垠看向其他人,见大家都同意:“那晚上咱们就晚点睡,根据三毛的行程,将在晚上十一点左右到酒店。”
接下来的时间,基本上没有再来打扰刘一民,他终于能好好地坐在床上休息一会儿了。
晚上吃过饭,代表团的人在周围逛了一圈,接着回到刘一民的房间聊起了见习营的事情。
姚雪垠参加过最有发言权:“其实就是观点交流的舞台,大家既是学员也是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