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文豪1978:我得给文坛上堂课 > 第487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第487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第487章 谢忠侯的“名垂青史” (第1/2页)

目前内地的新闻媒体虽然在探索市场化改革,但从整体上讲还是以内容为导向,并不注重商业化。但香江的媒体就不同了,和美国的一样,更喜欢搞些噱头来刺激读者提高销量。
  
  在场的记者都没想到刘一民语言如此犀利,先将他们给教训了一通,不过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热情,反而觉得更有噱头可以抓。
  
  姚雪垠在旁边解释道:“媒体朋友们,我们这次只是路过香江,我们从燕京飞过来很累了,我们没有接受采访的安排。”
  
  姚雪垠年纪大了,说话声音小,但旁边的媒体即使听到也不会放弃这次难得的采访机会。
  
  “刘一民先生,你如何看待《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在香江引起的观影热潮?”
  
  听到这名记者的声音,刘一民才停下脚步,看了看他话筒上面夹着的《大公报》报标说道:“《大公报》的媒体朋友提问的比较有水平,我们应该多聊点内容。
  
  《血战台儿庄》在香江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说明抗战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香江民众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当年东江纵队进入香江成立港九大队,领导香江民众一起抗击日寇。战争胜利几十年了,但我们一起携手应对敌寇的心依然是热的。”
  
  《大公报》记者再次追问道:“听说岛上也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且评价很高,您如何评价?”
  
  “我们正视历史,不会忘记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任何群体党派。”
  
  两个问题讲完,他们已经走到车旁,在上车的最后,有记者询问刘一民认为《霍元甲》能否在香江重续《血战台儿庄》的辉煌。
  
  “《霍元甲》电影上映之后,内地民众踊跃观看,我相信香江民众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内地的优势和香江导演相互结合,会产生更为绚丽的化学反应。”
  
  车子启动,这群记者渐渐地落在了车子后面。他们入住的酒店在九龙半岛附近,推开酒店的窗户就能够看到维多利亚港。
  
  太阳刚刚落下,海平面和海港周围的高楼都洒着一层金黄。华灯初上,海港的灯光逐渐亮起,海风轻轻吹拂着刘一民的脸颊。
  
  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一看维多利亚港,敲门声就响起了。
  
  打开门,新华社的同志们邀请他们一行人去吃晚餐,还给刘一民带来了两个消息:“《大公报》想在香江转载刘一民的《霍元甲》和《绣春刀》;另一个是‘中央社’的谢忠侯想要见一见刘一民。”
  
  “谢忠侯?他还在香江啊?”
  
  “他现在还是香江分社的负责人,不过最近回岛上的次数有点频繁。我们拿到了《中央日报》半年以来的报纸,谢忠侯好几篇文章都跟大陆有关。”
  
  刘一民接过报纸说道:“咱们边吃边看。”
  
  代表团的成员在新华社同志们的带领下走到酒店下面的一家粤式餐厅,一行人数众多,上了好几道有代表性的粤菜。
  
  “广州白切鸡,肉质鲜嫩,配合这个蘸料吃。这是香江当地有名的深井烧鹅,表皮如琥珀,烤的酥脆,咬着有‘喀嚓声’,配合酸梅酱解腻;这是避风塘炒蟹,里面有蒜末、辣、韭菜,味道层次丰富。
  
  同志们,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云吞,大家可以尝尝。”秦牧依次给他们介绍着饭桌上的菜,邀请大家品尝的时候,还讲起自己小时候在香江的往事。
  
  这几样菜刘一民最喜欢吃白切鸡和炒蟹,味道浓郁符合他的口味。大家吃的差不多了,从刘一民的手里各自拿过一份“中央日报”好奇地看了起来。
  
  大家对岛上不了解,这《中央日报》相当于岛上的一手资料,一个个看的都很起劲。
  
  刘一民重点关注了谢忠侯写的文章,重点讲了《血战台儿庄》所展现出来的大陆历史观和大陆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向岛上释放出的善意。
  
  也看了一些“中央日报”发的岛上各地政经社会内容,看完之后,刘一民问道:“谢忠侯什么时候过来?”
  
  “估计要到九点到十点,有很多媒体盯着我们,他只能等记者走了再来。”
  
  “那我就等一等他。”
  
  吃完饭,将报纸塞进皮包里面才走出包厢。从饭店回酒店的路上,在灯光下,刘一民稍微一观察,就看到了几名鬼鬼祟祟的记者。
  
  “这群人除了跑得快,努力一点,什么本事都没了。”刘一民再次忍不住嘲讽道。
  
  蒋子龙环视了一圈说道:“香江媒体跟国内媒体真的很不一样,可能是香江特色。”
  
  “商业化媒体都有此特点,除此之外,也跟媒体的水平有关。”
  
  回到酒店,刘一民先去洗了一个澡,接着慵懒地靠在沙发上继续看起了报纸,直到十点,房间的门才被敲响。
  
  谢忠侯穿一身黑衣服,头上不仅戴着帽子还戴着口罩,搞得跟街头一样。
  
  走进房间,谢忠侯才将口罩和帽子摘掉,松口气后说道:“一民先生,没想到咱们能在香江见面,希望没有打扰你,祝贺你荣获金狮文学奖。”
  
  “老谢,赶紧坐,吃饭了没?”刘一民笑着给他倒了一杯水。
  
  谢忠侯笑着说道:“吃过了,吃过了。我来就是想见见你,这才不到一年,你的文学成就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尘埃落定》这篇非常好,宛如身至川康雪区,也让我看到了贵军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
  
  “老谢,你别跟我说你现在才知道。”刘一民打趣道。
  
  谢忠侯嘿嘿一笑,没有接话,而是讲起《血战台儿庄》在岛上引起的反响:“大家一致认为拍摄的非常好,没有进行丑化,演员的选角也很像。蒋大进行了正面肯定,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也积极发文.”
  
  刘一民听完谢忠侯的话,替他分析道:“说明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一股交流的潮流。这股力量在不断地孕育,而老兵探亲就是催化剂,是绝佳的理由,我相信未来不久,就会放开探亲政策。
  
  老谢,两百多万离乡军民翘首以盼,你老兄做的贡献是要名垂青史的。”
  
  谢忠侯听到名垂青史这四个字不由自主地坐直了身体,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法拒绝这四个字。
  
  刘一民又连续的夸赞了他几句,把谢忠侯灌的晕头转向、迷迷糊糊,姿态都亲近了许多。
  
  刘一民希望谢忠侯能在“中央日报”上报道一下新加坡华人文学界交流的事情,让各界看到交流的希望。
  
  “我会跟驻新加坡分社的同仁讲的,就算他不发文,我也可以发表些评论。我这么做绝不是为了我个人的名望,我是为了两百万离乡军民。”
  
  刘一民重重地拍了拍谢忠侯的手背:“老谢,我懂,分别几十年的骨肉亲人也应该再见一面。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的,现在轮到我们了。”
  
  谢忠侯被刘一民这句话搞得眼眶通红:“一民,我能托付你一件事情吗?”
  
  “你说?”
  
  “你回到大陆之后,能不能找人在各地取点土寄过来,我带到岛上。”
  
  “好,我答应你。”
  
  谢忠侯戴上口罩离开酒店怕被人看到,专门从后门打了一辆出租车在市中心转了好几圈,才下来坐上另一辆出租回到了“中央社香江分社”。
  
  谢忠侯离开之后,代表团成员打开房间看了一眼刘一民,刘一民冲他们摆了摆手,他们才退回了房间。
  
  18号凌晨,代表团正式坐飞机离开香江。临出发的时候,他们买了几份报纸,上面有大量关于代表团落地香江的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