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金狮奖:授予华人文学最优异者 (第2/2页)
“老师,《绣春刀》确实不适合,以后总有适合的。这是给八一厂写的本子。”刘一民说道。
曹禹点头说道:“《霍元甲》卖了两千多个拷贝,八一厂也急喽,明朝锦衣卫这个题材,非常有趣。”
不过曹禹饶有兴趣地跟刘一民讨论了一下明朝的历史,尤其是黄仁宇写的那本《万历十五年》。
“明实亡于万历,这个观点很有意思。明朝皇帝靠宦官和锦衣卫制衡大臣,万历深居内宫,也可控制朝堂。一民,你觉得宦官和东林党对明朝灭亡的影响谁更大?”曹禹问道。
“自古私心往往是最难克服的,封建王朝都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朱元璋号称要与百姓共天下,最后还是士大夫共天下。士大夫这个群体有大义者,但同时他们也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
明朝的东林党更为复杂,明朝中后期,南方资本主义萌芽,他们是地主和商人的集合体。而南方又是对峙后方,打仗要靠南方的白银,南方不免觉得有些无辜,毕竟清朝的铁蹄踏不到南方,他们想保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对明末政治进行分析,魏忠贤权倾朝野,但也知道辽东局势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他依附于皇权,明朝亡了他也便亡了。
士大夫这个群体,更想要的是掌控皇帝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一民说出了自己的结论:“要是魏忠贤还在,明朝或许还能苟延残喘几年。掌握朝政的东林党,并不懂军事。南明风雨飘摇之际,且仍然内斗不止。”
刘一民的最终观点是,东林党里面或许有不错的人,有为国为民的士大夫,但这个群体具有腐朽性。
就像地主阶级,或许有真正靠辛勤劳作成为地主,对佃户相对不错的乡贤,但地主阶级作为剥削集团而存在,本身就是错的。
能代表地主阶级的不是小地主,而是士绅。在治权不下县的时代,他们掌握了基层的行政权。再大一点的,就是家有大官的官僚地主。
曹禹听完后说道:“是啊,私心最难以克服。”
从曹禹办公室出来,刘一民去跟朱霖见了一面,她和蓝天野一起排节目。
临近中午的时候,刘一民回到了华侨公寓。
下午回到燕大,严家炎和中文系的众教授,向刘一民表示祝贺。
隔天报纸上刊登了刘一民荣获金狮文学奖的新闻,宣称这是刘一民确立自己在国际华人文学界地位的重要象征。
一时间对刘一民的讨论度直接把《绣春刀》的讨论度给压了下去,文学界几乎没人谈论这篇通俗。
4月3号,一群人来华侨公寓向刘一民表达祝贺,刘一民邀请他们入屋观看《霍元甲》。
人一多,屋子就感觉到小了。
刘振云笑着说道:“《霍元甲》今天首映,早几天票都卖疯了,根本买不到,好了,咱们今天不用票就能看了。”
这份拷贝是北影厂送给刘一民收藏的,这时候成了招待他们的最佳选择,毕竟谁都想看,但谁都没票。
崔道逸跟刘一民讲起自己来时路过电影院的盛况,燕京地区拿到的拷贝最多,况且北影厂为了挣钱也在卖票,如此还一票难求,更别说其它地方了。
“国内好看的功夫电影少,主流的市场都被香江的电影公司垄断,咱们自己电影厂拍的,观众都想看看是个啥样。”刘一民脸上并没有多少的喜色。
接下来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谁也没有再说话,只是偶尔到精彩的地方,会鼓掌感叹几句。
等到电影播放,刘振云几人仍然是意犹未尽,这两百万拍的功夫片,谁也抵挡不住它的魅力。
接下来陆陆续续有人前来,放映机跟电影院的放映机一样,一天24小时都不带闲的。
晚上九点多,最后一波客人离去之后,刘一民疲惫地伸了伸懒腰。朱霖和喜梅两人脸上也带着疲惫,脚步不停地招呼客人实在是太累了。
“咱们一起收拾客厅吧。”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刚拿起扫把,书房的电话声又响了起来,朱霖笑道:“去吧刘老师,这里我和喜梅两人就行。”
刘一民快步走到书房,拿起电话:“您好,我是刘一民。”
“一民同志,恭喜你啊,今天忙坏了吧?”
电话那边传来了老首长的声音,刘一民笑着回复:“还好,跟意大利文学奖还差点。”
“哈哈哈,我刚从中海回来,我在中海电影院看了《霍元甲》,同志们热情很高,掌声一浪接过一浪,咱们在拍主旋律电影的时候,也要满足一下群众的多样娱乐需求,钢公对你很是赞扬,认为你写出了中国人不屈、也不愿臣服于任何种族的精神。”
聊了约十分钟,听到电话那头传来的“请老首长去休息”的声音,刘一民迅速找机会挂断了电话。
朱母跟单位请了假,刘一民前往新加坡的日子里,由她来照顾两个小家伙。朱母刚向医院申请,医院立马就批了,对她照顾外孙的行为非常支持。
“方贞同志,这也是咱们医院为国内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嘛!”
看到院长如此通情达理,朱母将有限的归院日期变为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整的假期。
“院长,一民去新加坡说是一星期,但您也知道,一民在国外受欢迎,都想多留他几天,万一有什么事儿.”
“全准!”
听到院长的话,朱母笑容满面地离开院长办公室。
刘一民和朱霖得知朱母请假得到批准,朱霖松了一口气,她原本计划自己请假呢。
很快,作协组建的访问团名单已经出来了,共三人,上次去过新加坡的姚雪垠赫然在列,第二个是秦牧,秦牧原名林觉夫,在香江出生,小时候跟随父母在新加坡生活过,目前是粤省文联副主席和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
刘一民跟他在复旦中文系主办的论坛上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主要目的是推售教材,没有深入聊天。他的写作范围很广,跟刘一民一样,诗歌、散文、和童话故事都擅长。
最后一名成员是张乐平,《三毛从军记》的作者,创作的三毛形象家喻户晓,也是作家“三毛”的干爹。
因为三毛是看了张乐平的作品,才将自己的笔名改为三毛的。
这次让他一起去,也有跟三毛见面,增加一下影响的意思。
三人在国家的天南海北,接到作协的通知后立即准备起来来燕京,等到4月17日,大家一起乘坐飞机前往新加坡。
作协的会议室里,姚雪垠率先跟刘一民握手并表示恭喜,接着将秦牧和张乐平给他介绍了一下。
秦牧紧紧地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一民同志,上次你在复旦大学的发言可是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咱们国家文坛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有望兴盛起来啊!”
“您客气,暨南大学中文系在您的带领下也是稳步前进,还得感谢暨大对我的支持。”
“兄弟单位,携手前进,你在我面前是后辈,但你们燕大中文系是全国中文系的老大哥。你那个文研所青年教师培训做的很不错,今年九月我推荐个小伙子到你们那儿受训。”
刘一民答应给他们安排一个名额,接着握住张乐平地手说道:“您的《三毛从军记》以前我可是最爱看了。”
“现在呢?”
“现在向您学习呢,看看如何创作出经典的人物形象。”
ps:下一章被审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