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金狮奖:授予华人文学最优异者 (第1/2页)
新加坡《联合早报》是新加坡综合性的华文日报,前身是著名爱国侨商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和华商胡文虎、胡文豹兄弟1929年创办的《星洲日报》。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独立之后,在新加坡的部分依然独立运作,83年两家合并成为《联合早报》,全称为《南洋·星洲联合早报》。
《联合早报》不仅在新加坡,在东南亚和大陆、岛上以及世界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新闻内容主要为新加坡、东南亚和大陆及华人聚集地发生的即时新闻,整体代表新加坡政府的立场,对中国的报道相对客观中立。
在国际上,许多报纸和国家对中国展现出客观中立态度就会被许多人冠以亲华之名。
《联合早报》为了扩大华语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提高自身在华人世界里的地位,开始举办华人文艺训练营,并且设立了一个金狮文学奖,授予华人文学最优秀的作家。
这个金狮奖和意大利的电影金狮奖、国内的话剧金狮奖没有半毛钱关系。
刘一民赶到作协门口的时候,就看到有工作人员在清理大楼门柱上的脏东西,拿着笤帚打扫卫生。
看到刘一民后,工作人员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工作:“刘一民同志,恭喜你啊,今年又获奖了!”
“你们这是?”刘一民笑着指了指他们手中的工具。
“我们打扫下卫生,准备拉个横幅,庆祝一下。”工作人员说完给刘一民指了一个停摩托车的地方:“汤达成书记正在楼上等您呢!”
刘一民往里面走的时候碰到了77级的陈健功,他是作协的专职作家,只不过作协的专职作家跟文化馆的专职作家差不多,都不经常待在作协大楼。
“一民,恭喜你啊,再获新奖!”陈健功真诚地夸赞道。
刘一民客气地说道:“陈师兄,我相信以后你也会获得更多的文学奖。不过咱们作家,文学奖不是评判标准,更重要的是作品在读者心里的影响力。”
陈健功听到刘一民的话点了点头,旋即苦笑摇头说道:“我呀,就是你停滞不前,我也不可能追得上你了。我下煤矿的时候发表作品,大学期间获得短篇奖。我原本以为我就算不像你一样是文学天才,也是有文学天赋的。
我现在明白了,我的文学成就是时代赋予的,以前写的差不多都能当作家,随着国内文学的发展,大家的水平都提高的极快啊。”
陈健功的人生发展轨迹从加入作协成为专职作家开始,与体制结合的越来越紧密,随后成为如汤达成、张广年这样的文化体制内的官员。
跟他聊了几句,陈健功就催促着让刘一民上楼找汤达成和王濛去了。
汤达成的办公室门没有关,他和王濛坐在会客桌旁边的沙发上一边谈笑,一边等着刘一民的到来。
汤达成回忆着刘一民如何一件衣服让美国人拿十万美元,一个奖杯让美国人拿出一百万美元的往事。
旁边的王濛不断地发出赞叹声,故事听了许多次,越听越觉得这事儿太魔幻。
“这才是真正的魔幻现实主义啊,我看《百年孤独》都比不了。”王濛嘴巴再次发出了“啧”声。
听到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汤达成笑着说道:“这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是咱们中国的马尔克斯到了。”
两人起身走到门口迎接刘一民,看到后立即大声说道:“我们就知道是你到了,一民,快看看。”
汤达成和王濛热情地簇拥着刘一民走进办公室,汤达成将桌子上的邀请函递给了刘一民。
邀请函上面印着《联合早报》四个大字,总共发来了两份,一份是给作协,一份给刘一民个人。
上面写着邀请刘一民参加在新加坡阿波罗酒店举办的华人文艺营,为期一周。文艺营结束之后,会举办国际华文金狮文学奖颁奖仪式,刘一民获得本届金狮文学奖组一等奖。
汤达成看刘一民在沉思,出言说道:“一民同志,训练营的日期是在四月底,我记得你的两个双胞胎快生日了吧?”
“月中。”刘一民感叹道:“就是我走了,两个小家伙更难带哦,我和妻子都要上班,保姆一个人照看两个刚满两岁的小孩子很累。”
汤达成和王濛对视了一眼顿时急了:“一民同志,你这是不想去?这个文学奖项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不大,但是代表了世界华人文学。
况且文艺营知名的华人世界作家都会过去,这是一个难得的交流舞台,正是向他们展现大陆优秀作家风采的一次机会。”
“一民,你要是怕家里没人,我让我老婆去带你那两个小家伙,她可喜欢小孩子了。”王濛急忙说道。
刘一民笑道:“两位别急啊,我也没说不去。”
汤达成说得对,不管是文学奖,还是文艺训练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华人文学交流的舞台,岛上的作家也会去。
“你吓我们一跳。”汤达成脸上的表情立即舒缓了。
接着汤达成跟王濛商量这次派谁跟着刘一民一起去,《联合早报》文艺训练营除了邀请刘一民之外,还邀请了蒋子龙和王安忆。另外还邀请作协派出一个作家访问团参加,人选由作协决定。
刘一民拿着邀请函走出了作协,访问团的人员就由作协、文联和文化部讨论去吧。
走到作协院子里的时候,作协大楼上已经挂起来祝贺刘一民获得金狮文学奖的横幅了。
得知消息赶来的记者恰好拦住了刘一民,他们本来想拍一拍作协大楼的横幅,没想到来了个搂草打兔子,碰到了刘一民。
“刘一民同志,您能跟我们讲两句吗?”《燕京日报》的记者笑着问道。
“可以。”
“你对于这次获奖怎么看?”记者快速地问道。
刘一民平静地说道:“得奖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认为交流更重要。新加坡《联合早报》提供了一个交流的舞台,让我能够和全世界优秀的华人作家一起聊天。”
“到了新加坡,你最想跟他们聊什么呢?”
刘一民笑道:“当然是聊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文化和华人文学是我们之间最大的公约数。”
“您有什么想见的作家吗?”
“岛上的作家三毛,我对她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读者也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她跟她丈夫的感情和在撒哈拉沙漠的异域风情。”
在院子里聊了约十分钟,刘一民就骑着摩托车离去了。小报社的记者跑得快,围在这儿的记者大多都是地方媒体,央媒如《人民报》《中青报》要采访刘一民,肯定是约访。
刘一民从作协出来,拿着邀请函去了一趟人艺,将这喜讯告诉了曹禹。
曹禹乐呵呵地说道:“你来的时候,我已经接到老沈的电话了。老沈说部里对这次获奖很重视,甚至要比意大利的诺尼诺和美国图书奖都重视。
这是咱们华人内部的文学交流,而且是大陆作家获得文学奖,这意味着在华人作家里面,大陆慢慢地将处于一个引领地位。这种聚光灯产生的聚集效应,将是巨大的。”
曹禹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邀请函看了一会儿,看完后再次递给了刘一民。
“我明白。”刘一民说道。
这个文学论坛不是第一次召开,姚雪垠就去过一次,可惜是看别人领奖,产生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谈完文学奖的事情,曹禹指了指桌子上的《绣春刀》:“有点意思,可惜不能排成话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