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荣归故里 (第2/2页)
刘一民郑重其事地告诉他,与其搞打坐冥想,还不如多做点实事儿,冬天来了帮校工铲铲雪
“红尘修行也是修行。诗歌的产生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你要想写出好的诗歌,必须到劳动人民中去。”刘一民苦口婆心地说道。
海子点了点头,也不知道听进去没有。
将海子送回学校,刘一民回到家待到三点,又回到燕大。
到办公室先给在《十月》编辑部工作的骆一禾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在平时注意点海子。
“你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气功这个歪门邪道的东西,少沾染。”
“刘教授,海生给我说过,我听不太懂,我想着他喜欢,平时还鼓励了他几句。不过这阵子在文研所培训,他比以前高兴了不少,说您和所里的其余学员对他都很照顾。”骆一禾说道。
刘一民交代了骆一禾几句挂断了电话,闫真走到刘一民旁边问今年文研所年终会议定在什么时候召开。
“12月27—28号吧!”刘一民说道。
“好,我去发通知文件。”闫真说道。
等闫真走了,吴组缃说道:“闫真这小子最近挺努力的啊,我去文研所办公室几趟,他不是在背书就是在看《文艺报》上的文学评论。”
“还行。”刘一民淡淡地说道。
王瑶笑道:“一民,看你那个得意劲儿。”
刘一民跟他们聊了几句,接着又埋头忙起了自己的事情。
晚上回到家,桌子上摆着邮递员今天刚送来的信,信封上面写着文化馆馆长老张的名字。
馆长老张邀请了刘一民出席汝县汝瓷博物馆的剪彩仪式,在博物馆准备建的时候,老张就提过这件事情,当时刘一民也是答应了的。
在信封的末尾,老张怕打扰刘一民的工作,提出要是实在太忙,走不开就算了。
刘一民看了下时间是12月2号,刘一民准备明天回一封可以参加的电报。
听说刘一民要回家一趟,杨秀云很高兴,差点想跟他一块回家一趟。
刘一民和杨秀云谈论着汝县的时候,朱霖从北影回来了。
“馆长老张是个不错的老同志。”朱霖夸奖道,两人总共见了两面,第一面是老张将鹳鱼石斧图的大缸送到燕京时,第二次就是老张千里迢迢参加两人的婚礼。
“所以一定要去。”
朱霖笑着说道:“要是刘老师不去,大家肯定在想刘老师当大官了脱离群众了。”
吃完饭,一家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刘一民询问《霍元甲》的拍摄进展如何。
朱霖将拍摄的进度和明天要拍摄的片段一一跟刘一民讲了:“不过我们过阵子可能要去津城和沪市取景,终究有些片段在燕京拍不了。”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剧组的八卦,比如哪个副导演最卖力之类的。目前副导演里面李文化跑的最卖力,是干摄像的出身,对镜头把握的特别好,一心想当国际大导演。
十点半,电视播放完,一家人开始去睡觉。
第二天,李书拿着《霍元甲》的连环画找到了刘一民,让他看看怎么样。
“总共三百页,分成了上下两册,花了三千六百块钱。”李书得意地说道。
封面是用黄色的牛皮纸,刘一民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每个人物都画的非常饱满,尤其是霍元甲,肌肉的线条和脸上的表情配合的十分到位。
“这钱花的值啊!”刘一民赞叹道。
李书给刘一民送来了二十本连环画,刘一民决定好好的收藏起来。
“《霍元甲》单行本上市以来销量一路攀升,我们准备再加印两百万册,三百万册的首印根据目前的形势来讲是不够。”
刘一民将连环画放到书架里面:“老李,这连环画你们印了多少册?”
“我们两家印了五百万册。”李书伸出了右手的五根手指。
“好啊。”连环画的定价是上下两册,每一册的价格都是八毛,合起来一块六毛钱。
刘一民在连环画里面的稿酬,也是根据单行本的分成比例走的。
五百万册,刘一民能分得约五万块钱,不过还得扣税,到手就没有这么多了。
送走李书,刘一民拿了两本《霍元甲》的连环画递给刘雨和刘林两个小家伙,还特意嘱咐了刘雨一句,不能撕。
11月30号,刘一民从首都机场起飞前往郑州,汝县的吉普车已经在机场门口等着了。
“刘教授,还得等一人才能走。”
“等谁啊?”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的。”
“他们来干什么?咱们又出土宝贝了?”
司机摇了摇头说道:“不是,文物管理局要给咱们馆长发文保纪念章。”
文物管理局的人坐的是火车,他们在火车站等了约半个小时,来人看到刘一民后,笑着伸出手道:“刘教授,要是知道您也回来,咱们干脆一块了。”
文物管理局的人叫谢辰生,是文物管理局的顾问,两个人见过一面,不过刘一民对他只是眼熟。
谢辰生做过自我介绍道,刘一民握住对方的手说道:“老谢啊。”
回去的路上,谢辰生和刘一民坐在后面热络地聊了起来,谢辰生不止一次的感谢刘一民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归国所做的贡献:“欧洲这趟我也去了,我是明白文物归国的难处。
您去美国领奖了,我们在英法德等国转了几圈,没有什么成效。我们不像您,您到哪儿都一群人围着,我们到哪儿,人家都知道我们是来讨账的,敷衍之极。英国倒还好,归还了一个瓶子,也有几位华侨捐献了几件收藏的宝贝。”
“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刘一民知道谢辰生所讲的难处在哪里。
吉普车摇摇晃晃跑了三四个小时,抵达文化馆的时候,门口挂着欢迎刘一民的横幅,还特意用了“莅临”这个词。
《欢迎文化部文研所副所长刘一民教授莅临我县文化馆指导工作》
下面则是欢迎谢辰生的横幅。
谢辰生这个文物局干部是局级,目前看两人的级别算是差不多,但在文化部这个系统里,刘一民的地位无疑是要重要许多。
车门刚打开,文化馆里就走出来了一群人,书记杨玉山在前,馆长老张在旁边,后面的是县干部或者是文化馆的人。
杨玉山没有握手,而是热情地给刘一民来了一个拥抱:“一民,好啊,越来越壮了,都是三级教授了,了不得。”
接着杨玉山跟谢辰生握了握手,馆长老张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一民,辛苦了。”
“老张,你这话太见外了,咱们县能请我是我的荣幸。”
走进文化馆的会议室,大家热络地坐在一起聊着天。大家最喜欢听的是刘一民在国外追讨文物的事情,他讲的没谢辰生讲的精彩,谢辰生讲的跟似的。
大家在一起聊了两个小时就散会了,杨玉山带着他们去县里的食堂吃饭,一直到晚上八点才散去。
坐在招待所的房间里,刘一民跟老张聊起当年的往事。刘一民两年没回来,老张脸上的皱纹更多了。
老张从皮包里拿出一本书递给了他:“这是咱们县修的县志,印好了,送你一本做个纪念。”
刘一民翻到自己那一页,看了几眼赶紧合上了。
“真是紧追时事啊,连领文学奖,慈善晚会捐款这事儿都写上了。”刘一民无奈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