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中央社”来访 (第2/2页)
“因为凉快啊!”
谢忠侯被噎的说不出话,刘一民又带着他不断地去拍摄“精彩”的照片,半个小时后,谢忠侯将自己的西装给扯了下来,衬衣的袖子高高挽起。
“怎么?这布料不透气?”
“不是,我怕太阳晒坏。”谢忠侯嘴硬道。
“晒坏了我再给你买一身。”
谢忠侯败下阵来,连忙说道:“刘先生,大陆确实太热了。”
“这多好。”刘一民见他不再装犊子了,也笑了起来。
刘一民走回树下,谢忠侯去河边洗了洗脸,将衣服微微打湿散热,回来后开始跟刘一民谈起他的作品。
谢忠侯常年在香江,刘一民的书他基本上都读过。《狼烟北平》他最为熟悉,里面对记者陆中庸的描写,让他觉得非常的妙。
“你在《狼烟北平》里面就肯定了GMD的抗战作用,难为可贵。领导还顺便了解了一下你在欧美的发言,称赞你挺起了华人文学的脊梁。”谢忠侯说道。
“比我厉害的作家大陆还很多。”
谢忠侯问刘一民如何看待两岸,刘一民对他讲自己的想法时有所保留。
“我看了很多作家骂你们,一些从大陆出去的作家,骂你们不让人讲话。”
刘一民说道:“他们不是讲话了吗?老谢啊,你说这话,先看看自己。你们岛上报禁还存在呢,不单在岛上,跑到国外讲两句,还得被你们暗杀。”
谢忠侯脸上有点挂不住,“江南案”让国际上一片骂声。
“唉,确实。报纸限制的很严重,不过我相信慢慢会好的。蒋大先生我前阵子跟他送书的时候,我看他的意思里有对大陆的善意,但很多人没敢讲。”
“老谢,你怎么就不敢讲呢?”
“我,我有几个脑袋啊!”谢忠侯脑袋一缩。
刘一民跟他讲大陆方面的善意,又暗示被裹挟的老兵肯定会很想家,谁知道说到这里,谢忠侯率先难受了起来。
他在岛上当记者的时候,去见过不少老兵,老兵说起家乡时都泪流满面,许多老兵身上写着“想家”的口号。
“诗人余光中写了一首诗,叫《乡愁》,多少人读起泪流满面啊。”
“该让他们回家了。”刘一民说道:“你们记者,应该多做点事情嘛!”
“我哪儿敢啊。”
“老谢,你既然说蒋大有这种心思,你们报纸应该帮他说出来嘛!”
“我等明确的指令。”
“领导不好说的话,能轻易说吗?领导需要台阶,你要是送上了这个台阶,领导能不青睐你吗?”刘一民拍了拍谢忠侯的肩膀。
“中央社”在岛上的地位,相当于大陆的新华社。
谢忠侯眼珠子溜溜转,没具体回应。几天时间内,谢忠侯除了去拍照片,就跑到刘一民跟前聊文学,聊两岸,散场的时候总感觉到意犹未尽。
“一民,未来的中国文坛和国际上的华文文坛一定是属于你的。”谢忠侯敬佩地说道。
刘一民笑道:“老谢,有你这一番话,我一定得努力。岛上的作家你了解多少?”
“我跟余光中、李敖等人见过面。目前还有一位女作家很受追捧,叫做龙应台,散文印刷即售罄,被余光中称为‘龙卷风’。”
“哦?不知道她的风刮的有多大?”刘一民饶有趣味地说道。
“当然跟你这风没法比,光大陆的文学市场就极大,千万册的单书销量,全世界都没法比。在国际上,你获得那么多奖,更不能比了。”谢忠侯拿起木棍划拉着地上的沙子。
这两天谢忠侯再也不装犊子了,穿上了背心,刚开始觉得不穿西装和衬衣难受,后来一想,刘一民身价几十万美元,不比他有钱,照样穿背心戴草帽。
这就是属于有钱人的朴实无华,人家追求精神共鸣,根本不屑于物质享受。谢忠侯一想到这里,就更不穿西装了。
谢忠侯在片场待了几天,在新华社分社的安排下去了一趟微山湖,看了看湖边的美景。
“大陆的风光真美啊,岛上也有日月潭,一民,真希望你有机会去看看。”
刘一民笑道:“希望有一天能坐上火车去。”
“火车?可是隔着海峡呢!”谢忠侯差点跳起来。
“没什么不可能的,海底难道不能通火车吗?”
谢忠侯这才想起还有海底火车隧道,于是说道:“真希望有那么一天啊,唉,真要是分开了,那可是民族的罪人啊。”
谢忠侯拿着杯子在微山湖边装了一杯微山湖的水,准备带回去。
“老谢,咱们都要努力。”
谢忠侯将杯子外面的水擦干净:“你说的我会记住的,我会慢慢做的。”
谢忠侯远远地望着自己在北方的家,这次行程匆忙,他没办法回去。
谢忠侯凝望北方的时候,新华社香江分社负责人冲着刘一民低声说道:“一民同志,可真有你的,谢忠侯私下对我说,你的学识让他佩服不已。学识高,而且眼光长远,跟偏安一隅的人完全不一样。”
“哈哈哈,这人也蛮有意思的。”
“嗐,刚坐火车的时候,这看不上,那看不上的,生怕给他的白衬衣染脏了。”分社负责人吐槽道。
“只有咱们发展上去了,他们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看法。”
谢忠侯询问两人在说什么,刘一民说道:“我们在说我们应该如何发展经济。”
“很难。”谢忠侯说道。
刘一民淡淡地说道:“拭目以待吧。”
从微山湖回来,谢忠侯就坐上火车离开了。他准备将自己拍的照片刊登在岛上的报纸上,先告诉一下民众大陆正在拍摄电影的事情。
蒋大购买的五百本书,此时也已经被送到了图书馆或者是高层的手里。
在质变之前,往往会有一个积累期。
等谢忠侯走后,杨光远和翟俊杰询问谢忠侯对剧组怎么看,刘一民向他们转述了一些夸奖的话,比如真实、敬业等等。
谢忠侯也采访了两人,但并不多,主要还是放在刘一民身上。
“等拍出来再让他看看!”杨光远豪情万丈地说道。
从八月初开始拍摄,他们算了一下,到十月初拍摄就能够完成,真正拍起来比预想的快了许多。
“11月剪辑完,争取年底上映,不行的话也就是年初。”杨光远咧着大嘴,对进度非常满意。
火车站,送刘一民回燕京的时候,杨光远还不忘跟刘一民讲到时候要请他参与审片。
“杨导放心吧,到了燕京我肯定看。”
“路上慢点。”翟俊杰摆了摆手。
一天半后抵达了燕京,去北戴河休假的一家人都回来了,刘福庆早就回汝县了。
回去之后,他先将《霍元甲》的剧本直接送到了北影厂,汪阳看到后连连叫好:“一民,你真是个天才编剧。津城霍元甲的故事,你是怎么想到的?”
“多研究一下以前的人物,津城离咱们这儿也不远。”刘一民说道。
“真精彩,这打斗真提气,扬我国威啊!”汪阳喜不自胜,已经迫切地想找导演完成拍摄任务了,但导演的选择是个大难题。
要想拍出能挣外汇的功夫电影,可不容易,导演必须得擅长这题材,拍摄的思维还不能僵化。
“汪厂,慢慢挑,不用急,咱们要的是质量。”
汪阳频频点头,将稿子收起来后,将刘一民带进了设备室:“一民,这就是给你买的放映机,以后你在家里就能看电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