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文研所规模逐渐扩大 (第1/2页)
这台放映机是金陵电影机械厂制造的“长江牌”16mm放映机,跟35mm放映机相比,体积小,方便灵活,在家里面用非常不错。同时也是乡村放映队的首选,方便在乡间“打游击”。
如今是金陵电影机械厂的黄金时期,车间昼夜不停的生产放映机,却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想要插队弄到必须得批条子。
“以后片子出来能直接拿到你家里让你审片了,你有什么想看的电影,我让他们给你找几盘胶片带回去。”汪阳询问道。
刘一民没有选胶片,他对现在的大部分电影都没什么兴趣。
“一民,这剧本按咱们以前说的,先付一部分,等真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挣到钱后,厂里额外给一部分分成。”
“好,汪厂,导演和角色的事情厂里先行做准备。我看主演选那个李连杰挺不错,咱们的胶片制作和拍摄设备也得选好的,清晰度和色彩尽可能地高一点。”刘一民说道。
“这我懂,这两年厂里也在大规模的更新设备。”
汪阳跟刘一民交换了一下想法,准备拿着本子让电影局审核一下,让局里先提供一部分的拍摄经费,汪阳觉得《霍元甲》要是想拍好,非得有一百五十万以上的经费准备不可。
“汪厂,最重要的是以此为思路,多多培养类似的剧本编剧。”
“我一会儿就让人将剧本拿回去学习,一民,你不介意吧?”
“不介意,剧本是要发表到《剧本月刊》的,到时候都能看得到。”
剧本分成了三份,一份给了北影厂、一份给《剧本月刊》投稿,一份送给老首长。
刘一民让汪阳派人帮忙把设备送到四合院,他自己去一趟吉安所。
8月底,各部门在北戴河夏季办公时间已经结束,早已回到了燕京。
吉安所,刘一民在李秘书的带领下走到院子里,老首长正在院子里打太极,看到刘一民后停下了动作,接过其他警卫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汗。
“一民,在台儿庄一个多月辛苦了,那个‘中央社’的记者走的时候,冲着咱们新华社的同志对你是一顿夸,对你印象深刻啊,简直成了你的书迷。”
刘一民笑道:“真心换真心,谢忠侯能把这本书的事情告诉蒋大,说明此人本身并不是死硬分子。尤其是他还是一个新闻方面的工作者,长时间在香江,接触到的信息比一般人要多的多。”
老首长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霍元甲》的剧本,看了一会儿询问道:“还没写好吗?我更喜欢看文章。剧本这东西,非专业人士读起来总觉得太单薄。
但一旦被拍成电影,不说在国外,在国内的肯定是万人空巷。”
“正在写,您要想看的话等个十天半月就行。”
老首长将剧本放下,双手情不自禁地做了几个武术的动作:“武术是杀人技,可惜无缘见到霍元甲当年的风姿。”
“您老手上功夫也不错啊。”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年轻的时候,像你这样的还能打几个,但我不如H老总等几位老总。”
刘一民跟着老首长练了一会儿太极,离开了吉安所。
在四合院里,刘一民从朱霖的嘴里得到了一个消息,徐驰的妻子陈嵩去世了。
去世的时间是8月中旬,当时刘一民正在台儿庄,徐驰让朱霖不要打扰刘一民在剧组的工作。
陈嵩遗体火化后在燕京举办了一个小型的追悼会,之后由徐驰和几个儿女将骨灰送回了南方老家安葬。
“老徐同志的精神状态还好吗?”
“很差!”朱霖说道。
陈嵩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妻子,一直是徐驰的支柱,去世之后,徐驰的精神一下子就颓废了下来。
刘一民走进书房,准备给徐驰写一封书信。
晚上,朱父朱母也来到了院子里,朱母手上还带着一只王八,朱霖冲着刘一民抿嘴一笑。
刘一民此时看着王八没有了之前的面目可憎,反而觉得亲切异常,天生就应该是自己的嘴中物。
“爸爸,吃。”刘雨支着胳膊颤颤巍巍地走到刘一民旁边,右手捏着一块梨膏糖。
刘一民看着深黄色的梨膏糖,将刘雨抱在自己腿上:“你吃,爸爸不吃。”
刘雨一听,将梨膏糖放进自己的唇边,用舌头轻轻地舔了舔:“好甜”。
这梨膏糖是正常大小的四分之一,杨秀云怕整块的会噎住两个小家伙。
刘雨眉眼弯似月牙,一脸的享受,双腿漫无目的的摇晃着,望着刘一民的下巴,嘴里时不时发出风铃般的笑声。
刘雨的眼睛跟朱霖的差不多,现在脸有点婴儿肥,增添了许多可爱。
刘林手里拿着稻草当作木棍,逗着树下的黄狗富贵儿。刘林脸上没多少肥肉,一双眼睛经常是滴溜溜转,世界上好像没有他不感兴趣的东西。
看着这两个孙子孙女,杨秀云止不住的满意,刘福庆离京的时候,抱着两个孩子时眼圈都红了。
但真要让他们留在燕京,就又不愿意了,舍不得离开老家。
电影局,汪阳将剧本交给电影局审核没多久,电影局就立即组织专人讨论《霍元甲》的拍摄工作。
刘一民也被喊了过去,夏言坐在旁边。
夏言拍了拍面前的剧本说道:“我的意见是,全力支持《霍元甲》的拍摄工作,中影的同志也在,你们谈一谈,这样的作品在国际上有没有竞争力?”
“沈老,《霍元甲》这个剧本要想走向国际,重点在打斗,这方面一定要拍摄的精彩。我们认为这剧本如果出海,是能够赚钱的。整部剧围绕着霍元甲这个人,以及和他的比武,叙事集中,外国观众理解的难度也低。”中影的总经理丁达明连忙表态。
“我看也是,我看了许多外国的电影杂志,发现现在外国人对暴力类电影情有独钟。”夏言说道。
刘一民补充道:“硬汉,各国都喜欢硬汉。像《黑奴的救赎》这本书里,塑造的就是一个自我拯救的黑人硬汉。”
《霍元甲》不但要拍,而且要拍好的共识在会议前已经达成,也可以说大家在看到剧本的时候,就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
这次会议,更多的是讲筹拍和拍摄经费的分配、中影在国外发行的利润分配问题。
电影局从专项资金里面下拨一百万人民币,北影厂自家出七十万人民币,经费总共一百七十万。
但在中影海外发行的利润分配上,北影厂并未跟中影公司达成共识,双方各有五个点的分歧。中影想按照在原分配基础上增加五个点,北影厂想增加十个点。
一个想加最低,一个想最高。
“汪厂,剧本是好剧本,但拍出来是什么样咱们谁知道?你不能拿着剧本给我们开一张空头支票啊!”中影总经理丁达明红着脖子说道。
汪阳生气地说道:“我们北影厂拍的都是精品电影。”
“要不这样,根据海外的成绩设置分档次的利润分配协议,比如海外挣五百万美元,五个点,八百万是一档,一千万是另一档。”
众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了刘一民的身上,听到刘一民的建议,除了汪阳和丁达明外,其余人都觉得可行。
两人还想斗斗嘴,这关系到以后的电影利润分成问题,不过在夏言的干涉下,两人在具体数字上达成了一致。
分别是五百万美元、九百万美元、一千三百万美元,基础是五个点,一档加一个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