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朱霖接到《西游记》剧组邀请 (第2/2页)
“刘老师,你这是骗人咯咯咯.哪有剧本啊!”
“冈本也是本啊!”
直到三点,朱霖才收拾了一下,让刘一民看了看衣服没穿错,没异样才跑向人艺。
“朱导,您这是采风去了?”
“嗯!”朱霖点了点头快步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
四点,刘一民来到吉安所,胡同两旁的树遮挡着阳光,十分惬意。
刘一民跟秘书打了一个招呼,就被他领着来到了书房。
“老首长!”
“来来来,先杀一盘,好久没跟你下了。”老首长指了指已经摆好的象棋。
刘一民坐下,快速地跳了一个“马”。
“你小子怎么这么没精神,怎么?中午去翻地去了?”
“整理了一下四合院,不过下棋是没问题的。”刘一民说道。
两人杀了两盘,一胜一负。老首长将桌子上压着的稿子交给了刘一民,刘一民则是掏出了两个奖杯。
两人互相欣赏着对方的物件,老首长在序里面又详细讲了一下当时对待战俘的政策以及中央层面的争论,最后在结尾写道:“目前来看,我们过去执行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些人经过改造都成了新中国的新人,确已弃恶从善。”
“我写得怎么样?”
“来龙去脉写的一清二楚,读者看了之后,对前因后果就更明白了。”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跟你的文采肯定是没得比,不过在D内,我的文字水平可以说相当不错。”
“文笔不行,也当不了黄埔的政治教官啊!”
“哈哈哈,我看到这群从功德林走出来的旧军官,也是感触颇多,有些人亲口叫过我老师。”
《序》里面也体现出了,老首长在黄埔跟这些人打交道的经历,对于他们从黄埔毕业后的执迷不悟感到惋惜。
老首长其实是黄埔同学会的顾问,不过并没有出席在郑洞国家里的黄埔同学会。他们跟这群人正式开会的话,一般在官方公开的地点。
“天下黄埔是一家,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大陆还是对岸,统一是黄埔人的职责所在,是我们D员的职责所在。”老首长背着手看向窗外庭院树,感慨道。
“一定会的,我看双方会慢慢恢复交流。”
老首长笑道:“希望能够看到。《血战台儿庄》好好拍,出版的时候,我就等着你来让我写序呢,可惜你看不上我这点墨水。”
“您真冤枉我了!”刘一民叫冤。
从吉安所出来,这序就被刘一民顺手送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李书看完全文后高兴地说道:“万事俱备,就等《序》了。老首长写的真好,高屋建瓴又有舐犊情深的师生情。”
“李书同志,应该将你带到老首长面前感慨的。”刘一民说道。
“哈哈哈,你以为我是不想去吗?我是见不到啊!”李书摇了摇头。
时间来到五月中旬,史蒂文还在燕京饭店住着,也不知道在干什么,他没来找刘一民,刘一民也没空搭理他。
研究生论文已经提交到院里了,另外还有大四学生毕业的事情。
听到带的几个学生论文答辩通过,刘一民才放下了心。从明年开始,刘一民就不再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了。
他可是三级教授,本科论文这事儿占他的时间,那不是资源浪费吗?
刘一民来到将《巴黎评论》递给吴组缃,让他看看《黑奴的救赎》。
吴组缃读着上面的简介:“一部黑奴的逃生之旅,一个人奴隶如何成为自由的‘硬汉’?反抗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手段。”
“我来看看。”王瑶同时凑了过来。
刘一民笑道:“各位教授慢慢看,我先下班了。”
晚上,朱霖从人艺回来告诉了刘一民一件事情。
“试戏?”刘一民反问道。
“是啊,不过是《西游记》剧组,导演给我拍的电报,问我能不能过去。”
刘一民故意问道:“演谁啊?”
“女儿国国王。”朱霖高兴地说道,这可是四大名著,目前国内观众最期盼的电视剧之一。
“我瞧瞧,咱朱霖同学不打扮也是女儿国国王啊。”刘一民笑道。
“刘老师,你净瞎说,人家导演还没定。不过好处是他们拍这场戏还要很久,几个月后,两个小家伙更大了。要是现在就开拍,我还真不能去。”朱霖说道。
“导演只要不瞎,肯定选你。”
被刘一民这么一夸,朱霖嘴角一勾,忍不住得意起来。
喜梅笑着问道:“《西游记》我看了,真想到时候看看拍出来电视剧怎么样!”
朱霖见刘一民支持自己去外地拍戏,于是准备给导演回电。按照历史上《西游记》拍摄进度,女儿国国王那部分是在10月份到11月份在南方园林拍摄。
“这个要拍多久啊?”杨秀云关心地问道。
“估计半个月到一个月。”朱霖说道。
见杨秀云有点担心,刘一民赶紧说道:“娘,我还在家呢,两个小家伙现在大了,没事。”
吃完饭回到书房,朱霖将《西游记》给找了出来,拿着《西游记》女儿国国王那一回读了起来,想提前考虑一下应该怎么演。
美国和欧洲,《奴隶的救赎》这篇隐隐有了曲线向上的趋势。各种文学评论家和记者对《奴隶的救赎》里面隐喻的报道,让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兴趣了起来。
美欧各大报纸,都在讲“虚伪的政客、辛辣的讽刺、个体的自由与革命”,在铺天盖地的赞美下,读者的群体如同滚雪球一般壮大。
跟《宠儿》不同,《宠儿》的魔幻写作方式有阅读门槛的,《黑奴的救赎》门槛更低,里面加上冒险、反抗、硬汉的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对黑人命运不关注的读者。
《巴黎评论》的销量一路狂飙,从最初的首印40万册,又重新加印了40万册投向市场。
曲线向上的走势,让主编乔治欣喜若狂,不断地在编辑部称呼刘一民为“美国纯文学的救世主。”
美国文学评论家对刘一民如此精妙的把握美欧读者的心理感到震惊,一个中国的作家越来越了解美欧读者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的作品将在西方世界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跟刘一民合作的出版社纷纷发电商谈出版,在中国游山玩水的史蒂文接到了投资人催促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