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站在你面前的是燕大三级教授 (第1/2页)
“娘,你看这是《人民报》,咱国内最大的报纸,上面写着《中国青年作家刘一民同志载誉归国,于4月17日上午十点落地燕京首都国际机场》”
《人民报》《光明报》《中青报》等各大央媒齐齐发文,除了头版头条的消息外,各自配上了一篇或者两篇的新闻评论。
林业部在《人民报》上刊登了杨忠亲自写的文章《林场工人的心声——感谢刘一民同志》。
文章对刘一民在欧美多方筹措资金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及刘一民为了获得更多资金,将奖杯拿出去拍卖之时,更是写的说者伤心,闻者落泪。
大家仿佛看到刘一民,拿出奖杯拍卖时的纠结、无奈和坚定。
文章末尾,杨忠这样写道:“去时形单影只,回来手提百六十万!但这一百六十万不是他拿来给个人用的,而是给公家的,是给三北防护林建设的!”
他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感谢刘一民,另一个方面也是想让其它的部门不要打这笔钱的主意。
文物局同时也发表文章,讲述国宝归国的事情,中国对欧洲文物追讨再次迈出了一大步。
这么密集的报道非但没有让读者感到厌烦,反而每个人手里拿着几份报纸,一字一句看的十分认真。
每家报纸都有自己的角度,每家报纸的报道都写的非常认真。关键大部分报道,看的读者心情澎湃,欲罢不能,看完之后还觉得不过瘾,暗骂报社记者偷懒,写的实在是太少了!
“巴金先生说的没错,当真是青年作家第一人,国家文坛主力军。”读者感叹道。
“早就是第一人喽,可不是现在才是!”
读者看向旁边人说道:“这就不懂了,巴金先生代表的是国家文坛,这是国家认证,更有权威性和不容置疑性!”
“那倒是!”
朱霖不厌其烦地将报纸上的内容跟杨秀云全部念了出来,杨秀云听的不亦乐乎。
“好了,别念了,听得我怪难为情的。”刘一民靠在墙边笑道。
“刘教授,我觉得写的很好啊!”喜梅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坐到沙发上拿起报纸扫了一眼:“其实事情没那么难!”
“但也没那么简单。”朱霖接话道。
“《血战台儿庄》首演了吧?”刘一民问道。
朱霖冲着刘一民说道:“前几天刚首演,本来想等你的,可是观众热情实在是太大,自从三月中旬《收获》将发表以后,天天有观众给人艺打电话,问什么时候能够演出。
除了打电话的,还有上门的,排练场下面经常是坐了不少前来要求尽快首演的观众。”
《血战台儿庄》在《收获》一个月的时间卖了一百四十万份,自然在读者群体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响如何?”
“演出结束,哭声一片。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近日以来,门票被炒高到了十倍不止,人艺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演出场次,并规定一人只能看一次。”
可惜这没啥用,不像后世能够直接联网查购买信息,人家真要来了,你也没办法知道对方看几次了,最终只能停留在倡议的层次。
桂省电影厂听说人艺盛况的时候,对《血战台儿庄》的电影版的看重程度又提高了几个档次。
电影厂去桂省文化部门要特批资金的时候,更加理直气壮。
“等过几天我也去看看。”刘一民捶了捶略微有点酸痛的大腿。
正聊着,郑渊杰夫妇来了,还抱着自己的孩子。早先孩子在老人那里,两人现在住的地方大了,就把孩子给接过来了。
郑渊杰将新一期的儿童杂志给刘一民看,刘一民指着桌子上的《童话大王》说道:“这刚一开售,喜梅就买回来了。”
郑渊杰“哎呀”一声连忙道歉:“以后等印好了,我先送来几本样刊。”
“老郑同志,不用这样客气。”
郑渊杰看向喜梅笑着问道:“喜梅同志,你念我写的故事,觉得怎么样?”
“郑主编,我觉得不错,我念的时候,刘雨和刘林听的可认真了!”喜梅说道。
“有哪里不妥的,你可要尽快地告诉我。”郑渊杰说完,向刘一民汇报起来上期的最终销量以及本期的印刷数量,和目前销量。
“上一期咱们印的十万册只有三千多册没有卖出去,这一期印了十五万册,我觉得最少能卖出十三万册。”郑渊杰自信地说道。
“老郑同志,我相信你,十五万很稳扎稳打了。”
郑渊杰瞟了书房一眼,刘一民明白他的意思,顿时带着他走了进去。
郑渊杰将财务情况跟刘一民讲了讲,除去各项收支,上一期盈利了约七千元。郑渊杰本来算能挣一万左右,后来实际算了一下,根本挣不了那么多。
“很不错,开门红,不过老郑,你也要注意身体,”
郑渊杰拍了拍自己的胸脯,示意自己身体还很好,又不太好意思地问道:“一民同志,咱们分一次钱吧?”
上一期盈利七千,又有相当一部分的钱投入到了本期的材料购买和印刷里面了。
郑渊杰想用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条件,刘一民答应了他的请求。
“另外一民同志,我平时得写作,钱这方面算着实在是太累,太浪费时间,你找一个会计吧,这样账目也能算清楚。”
刘一民是股东,且是主要出资方,按理说是应该派一名会计,进行财务监督的。
见郑渊杰提起这个事情,刘一民就答应了下来。
郑渊杰和妻子郭薇薇没有吃饭,就急忙离去,说是要赶紧准备下一期的内容。
刘一民走到客厅冲着喜梅问道:“喜梅,你们厂原来的会计找到工作了吗?”
“会计?刘教授,你找算账的啊?”
刘一民点了点头,喜梅高兴地说道:“我们厂有个年轻的会计,叫梁向东,他在街上接零工呢!”
“人怎么样?”
喜梅赶紧说道:“人很好,我刚到厂里的时候,经常帮我。”
“行,改天你带来让我看看。”
刘一民说完,去接书房里响起的电话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