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官方认证青年作家第一人 (第1/2页)
飞机上,刘一民和汤达成、许孟雄三人都没怎么睡觉。两人是激动此次的收获,文学奖姑且不算,一百六十万美元的捐赠金额,足以让林业部疯狂了。
三北防护林建设资金一直短缺,不少地方都存在着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一百六十万美元,加上去年的五十万美元,能极大填补资金、物资缺口。
刘一民睡不着是想朱霖、两个小家伙和家人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说不定两个小家伙都试着走路了。
休息不了,刘一民索性给他们讲起几人疑惑的地方。比如沃尔玛为什么愿意花一百万美元来买一个奖杯,不是因为奖杯多有收藏价值,而是广告需要。
“那为什么又送回了呢?”
“也是营销,经过半个月,美国民众对沃尔玛慈善的讨论度已经在下降,返还奖杯,能够重新激起美国民众的热情。大家只看到了她花了多少钱,谁知道她赚了多少呢?”
“赚多少?”
“估计翻个十倍,再加上美国股市,那可不只是十倍那么简单了。”刘一民慢悠悠地说道。
嘶!
两人长吸一口冷气:“这挣钱的速度还真比印钞机印的快!”
两人是文人,还是很传统的文人,根本无法想象资本主义的挣钱方式。
汤达成倒是在沪市上学期间知道股市,但他知道的股市,是物价上涨,股民哀嚎遍野的股市。
民航飞机越过太平洋抵近国家领空时,机舱内响起广播的声音:
“国航全体机组成员欢迎刘一民同志载誉归国,感谢刘一民同志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
广播声音刚落下,机组成员捧着鲜花走了过来,送上花后再次说道:“刘一民同志,欢迎回国!”
“谢谢你们,谢谢全体的机组成员!”刘一民接过鲜花客气地说道。
不到二十分钟,飞机稳稳地落在沪市机场的跑道上,下面铺着红地毯,站着等候的人群。
南方文学界在沪市给刘一民举办欢迎仪式,巴金先生站在正中间,正期待地看向稳稳停下的飞机。
“父亲,瞧您急的,法国总统来给您授勋的时候,也没见您张望个不停。”李晓林在旁边调侃道。
巴金笑着说道:“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这些老家伙迟早要走,不能留个青黄不接的文坛,一民这次在国际上争了光,也给国内文坛下了一副提振精神的药。”
“出来了,出来了!”李晓林指着打开的舱门说道。
刘一民手捧鲜花一马当先,旁边的汤达成和许孟雄倒成了左右护法。
汤达成笑着说道:“巴老他们辛苦了,今天的太阳很大呦,毕业快四十年了,沪市的空气还是那么的熟悉。”
几人快步朝着欢迎人群走去,密密麻麻的得有三四十人,南方主要省市的作协、文联都有派人过来。
“一民,欧美之行实在是辛苦了,要是搁在我们这群老家伙身上,绝对熬不过来。”巴金握住刘一民的手紧紧地说道。
“巴老,您客气,您年轻的时候,飞的可比我勤!”
“去的国家多,但是没你这个强度大啊。半个月欧洲主要的几个国家都去了,又是半个月,美国大多数的州挨个跑。年轻人还是年轻人,体力好,我看你精神着呢。”
“也感谢作协同志们的帮助。”
旁边的汤达成立即挺直了胸膛,笑着看向其他人。
巴金说完身后的人开始向刘一民问候,鄂省文联主席姚雪垠也在这群人里面。
“姚老,咱们可是很久没见了。”
姚雪垠开心地说道:“虽然没见,但是余音在耳啊!同志们已经给你准备好了接风宴,先在沪市挽留你一程,我知道你很想回去,但都回国了,也不差这一半天。”
巴金在这里,刘一民也不可能转身再上飞机。
沪市作协对招待活动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吃饭是在黄浦江边的涉外饭店的宴会厅吃的。
下午刘一民南方各省市文联、作协的代表一起开了一场座谈会,除了谈论文学奖之外,更多的谈中国文学在跟世界交流的同时,应该吸收什么,或者说应该拒绝什么。
“中国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向国外的作家学习。但我想,现实主义的风格绝对不能轻易抛弃。另外,我们要首先满足国内群众对于文学等精神产品的需求。不能为了获奖,而单纯的迎合国外文学的评价标准。”
姚雪垠马上接话道:“是啊,我们的目标先国内文学,再然后是华人文学,最后才是写给外国人看的。当你真正的写好之后,外国人会下功夫研究你的作品的。”
姚雪垠的《李自成》依托明末的历史,完全就是为了国内读者,但随着在法国的出版,已经在欧洲有了相当的影响力。
在华人文学界,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作品。
“是啊,我们要用中华文化的魅力去感染他们。我们作家也要记住,你们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你们的成功是这片土地文化的成功,并不单单是个人的成功。
海外华人的后裔,也有许多喜欢文学的,但大多只能从事文学分析工作,他们没有在中国生活的经验,他们写不出有中国精神内核的作品。”巴金一字一句地说道。
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巴金更是称刘一民为中国青年作家第一人,文坛青年主力军,文坛知名作家。
巴金的话更像是给刘一民打上了一个官方认证,告诉文联、作协的人,这是他亲自承认的,是作协主席承认的。
巴金的话音落下,其余人纷纷鼓掌,参会的人对于刘一民在文坛的地位表示认可。
晚上,刘一民、汤达成、许孟雄三人在巴金家里吃晚餐,巴金和李晓林两人听三人讲着在美国的趣事。
“一民,一百六十万美元,一民,你比我这个老头子有用啊!”巴金打趣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巴老,话可不能这样说。”
“一民,你写的《血战台儿庄》一经发表,读者就纷纷购买杂志阅读。这篇纪实文学,在国内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李晓林夸赞道:“突出了正面战场的作用,以历史主义的严肃性,向读者和抗日战士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晓林师姐,你们销量怎么样?”
“卖的特别好,截止今天,应该卖了一百四十多万册了。”
李晓林让刘一民多多投稿《收获》,刘一民满口答应。
“这还差不多。你那个童话杂志搞得是有声有色啊,四月期杂志开售以来,势头比第一期猛的多啊,听说印了十五万册,你们可真胆大。”李晓林对《童话大王》这本杂志兴趣很浓。
沪市也有一家少年文艺出版的童话杂志,目前在南方卖的还行,但整体销量也不高。
“上次晓林给我拿来一本,我看了看。想看看是谁写的,翻一篇是郑渊杰、再翻还是,好家伙,一个人相当于一个编辑部加上十几位供稿作家了。”
巴金说完看向汤达成:“达成同志,你初任作协书记处书记,事情繁多,如果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给我打电话。”
作协实行的是双首长制,巴金是主席团主席,汤达成是书记处书记,但巴金因为年事已高且在沪市,汤达成实际上负责作协的日常事务。
晚上,三人没有住招待所,直接就住在巴金的家里。第二天一大早,三人就坐上最早的航班回燕京了。
燕京首都机场的停机坪旁,也站着一众欢迎人群。文化部、教育部、林业部、文联作协的人都来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燕大中文系学生代表和记者。
夏言和曹禹站在人群前面,侧着身子低声说着话,眼睛时不时瞄向机场上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