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功德林往事 (第1/2页)
书房内,喜子几人讲着这次阅兵的事情。他们年初就进京展开训练,紧锣密鼓地训练了几个月,才有了这次阅兵的成功。
“你们很有精神,当时我听到劈枪的声音,血液都在沸腾啊!”刘一民夸赞道。
喜子捧着茶杯问道:“刘一民同志,你在现场?”
“我就在城楼上面!”
几人笑着讲述着激动的心情,杨秀云端着几盘水果走进来邀请大家赶紧吃。
喜子看起来比以前更成熟了,脸庞的稚嫩消失不见,目光凌厉,棱角分明。
刘一民问及几人的打算,喜子告诉刘一民他想转业了。
喜子认为已经从前线转到地方了,该打的仗打了,该立的功已经立了,像他们这样没有学历的农村兵,干到排长已经到顶了。
“现在已经不从战士里提干了,我们几个很幸运,立功之后送到了教导队待了一段时间,在首长的关怀下直接提干。如今各单位的教导队也逐渐取消,但再进一步基本不可能了,要想进步只能到军校了。”喜子觉得当排长一直干也没什么意思,还不如选择退伍。
我军各级教导队一直是一个培养基层军官的地方,取消后很多单位还存在教导队这个说法,但已经不是为士兵提干做准备了,而是为了培养骨干战斗员。
“你们也可以考军校嘛。”刘一民劝道。
农村兵并没有多少出路,退伍回去的日子并不好过。几人都有实打实的军功,刘一民打心底里认为他们应该在部队多干干。
“我们考军校?”几人都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考也不一定能考上。
刘一民说道:“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你们好不容易穿上军装,就这么脱了?你们从前线回来了,有作战经验,经过学习又有文化水平,部队就缺你们这种军官。”
说话间饭菜已经做好了,几人快速吃完饭准备归队,临走的时候喜子说道:“一民同志,谢谢你的话,我决定了试一试。以前没有机会上大学,现在在部队有时间,实在考不上再说。”
刘一民的一番话点燃了陈秋喜的那颗进取的心,农村出来的,退伍后他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一民同志,大妈、喜梅同志,再见,代我们向朱霖同志问好。”
刘一民看着几人的背影,他们要是考不上军校,估计到明年就算自己不退伍,部分人也难逃裁军的命运。
百万大裁军啊,11个军区合为7个,多少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回到院子里,喜梅开始收拾碗筷,杨秀云推着两个小家伙出去转悠。
自从喜梅来了之后,杨秀云清闲多了,喜梅平常还能唱几句豫省的曲剧和豫剧,两个人相处的很好,快要把喜梅当成闺女对待了。
晚上朱霖下班回来,听到声音的杨秀云当即准备回去。
梁大妈扇着蒲扇说道:“老姐姐,你这媳妇儿生完孩子还是那么苗条,丝毫看不出来生了俩啊!”
“哈哈哈,我这老二媳妇儿生下来就俊。”杨秀云高兴地说道。
朱霖生完孩子后,平时注意调整后就恢复到了跟往常差不多的水平。另外,在人艺的时候也经常练习舞蹈动作等基本功,根本看不出生过孩子的痕迹。
“刘老师,你还在写?”朱霖问道。
“马上写完了!”
朱霖洗完手走进房间,将书房门给关上,轻轻地用手揉着刘一民的肩膀,低头在耳边细语道:“刘老师,你觉得这改编成话剧剧本怎么样?”
“最近事情有点多,改编的话可能得等等。”
朱霖拖长时间说道:“刘-老-师——”
感受着耳边的暖风,刘一民知道朱霖想排《最美的青春》,但偏要逗一逗她。
“朱霖同学,刘老师确实累。”
“刘老师!”朱霖双手搂着刘一民的脖子,将下巴压在他的头顶,继续撒娇道。
刘一民将稿子盖上笑着说道:“刘老师看你表现。”
忽然刘一民想到了什么,拍了拍朱霖的胳膊说道:“起来起来,外面能看到影子。”
朱霖赶紧起来整理了一下头发,推开门看到喜梅和杨秀云皆背对着他们在树下聊天才放下心来。
“唉!”刘一民叹了一口气。
“刘老师,周末咱俩去打扫一下华侨公寓吧?”
“打扫?离冷还远着吧?”
朱霖踢了一脚椅子腿:“提前打扫打扫!”
“哦——”刘一民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河大中文系接到文件后,马不停蹄地通知了王立群,让他立即带着行李到文研所报到。
王立群早已准备好了,行李都打包完毕了。几天没有接到通知,心里面忐忑不已,生怕有了变故。
“于教授,任教授,我走了!”王立群高兴地说道。
任访秋说道:“去吧,好好在燕大中文系进修,咱们河大中文系未来还得靠你们这群年轻人。”
王立群走后,于安澜嘀咕道:“不会走了不回来了吧?”
“不会,燕大不会留,文研所也不会留,要是留下了,以后咱们还怎么合作?”任访秋笑道。
王立群来到文研所的这件事情,立即引起了中文系的震动,双方没这个合作啊?
文研所内,闫真跟王立群相处了一阵后非常高兴,觉得这个老大哥好相处,而且懂得还多。闫真甚至觉得,王立群更像是燕大毕业的。
王立群在文研所里会参加一些研究项目,平常的时候不是到系里听课,就是跟一些老教授做交流。
讲古典文学的吴组缃和王瑶两个教授,对王立群是赞不绝口,事情慢慢地发展到吴组缃怂恿王立群报自己博士生的地步了。
“吴教授,您想让河大的老教授们打上门来是吧?”刘一民笑着问道。
“我真觉得这年轻人适合深入的学习古典文学,不读个博士实在是亏了。”
“那您就多教教,文研所讲的是进修半年,有的是时间。”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时不时看向王立群的眼神,也带着某种渴望。
“河大还是有底蕴啊,能培养出来这么好的学生。”严家炎感叹道。
刘一民笑着说道:“毕竟祖上阔过!我在河大遇见了他,觉得确实可以,所以才起了邀请他到燕大学习的念头。”
“系里非常支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培养学生,不如直接培养老师。”严家炎拍着刘一民的肩膀说道。
“不过放在你们文研所下面比较合适,系里面还没这笔经费,不过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系里帮你们解决住宿。”
“严教授,您家晋省的吧,抠的跟个土财主一样。”
“阿拉上海人也会算账的好伐!”
刘一民笑着走出了严家炎的办公室,王立群正坐在吴组缃和王瑶旁边传统文化保护的问题。
“刘教授!”王立群赶紧起身打招呼。
“坐,你们聊。”
刘一民看着王立群,若有所思的提笔写了一篇报告。
文化部,夏言拿着刘一民的报告仔细的阅读,看完之后说道:“文研所培训老师,这倒是挺有意思,不过你们的经费可不够啊!”
“我就拿一两个人先试验一下,不过这个事儿得跟您通通气。”刘一民解释道。
“可以,放手去干嘛。咱们也不能总让外国人培训,咱们自己也得好好培养一下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就不能歪。先摸着石头过河,几个人花不了多少钱。”夏言问刘一民经费够不够,不够的话再追加一点。
“够了,几个人的经费文研所还是能拿出来的。所里的教授还让我感谢您呢,批了一万美元的外汇,买了不少资料。”
“别,这一万美元是要听个响的,这响绝对不是你们的几句口头谢谢。”夏言打断了刘一民的感谢。
刘一民问道:“爱荷华国际训练营的事情怎么样了?”
“我们核对了一下多方消息,对方拿的是中情局和甚至是直接拿过美国国务院的钱。我们准备透过欧洲的媒体将这消息放出去,打草惊蛇一下。据相关部门总结,爱荷华国际训练营的存在,整体上是利大于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