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燕大炸锅了 (第1/2页)
十月的太阳已不如八九月份炽热,加上太阳刚刚出来,城楼上微风轻抚,站在城楼迎风口十分惬意。可若是站在密集的人群中,胸口仍然需要强压着暑气。
城楼一角,朱霖轻轻挽着刘一民的胳膊,站在城楼上往下看,两人的胸中荡起几分豪迈。
广场上空,一排排空色的大红灯笼在空中飘荡,有的灯笼下面还挂着标语。广场上,五颜六色的气球将广场打扮的花团锦簇,下面人头攒动,群众和军乐方队正在准备。
视角沿着长安街延伸,路两旁身穿不同军种服装的战士正在排列,各式军用装备静静地等待着检阅,驾驶员正在进行最后的准备。
检阅部队身穿的不再是两面红旗挂两边的绿军装,而是新设计的85式军服。
而老同志们一般还穿着65绿军装,新军装意味着国防开始走进新阶段。
除此之外,还有民兵方队和群众方队,燕大的部分学生早在半年以前就开始为参阅做着准备。
几名燕大的学生凑在一起,跟其余人的紧张兴奋不同,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慌乱和忐忑,双手紧紧地握着旗杆。
所有人都在进行着紧张的准备工作,谁都没有发现这几名燕大学生的异常。
“一民同志,你好啊!”刘一民和朱霖正在往下看,旁边有人过来冲着他打招呼。
刘一民转身看去,是一位穿着西装扎着红领带的老人,笑容里带着好奇和赞许。
“我是霍英冬。”
“您好,霍老!”刘一民伸手笑道。
霍英冬作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此次阅兵自然也在邀请之列,而他的身份也是足够能登上城楼的。
能来城楼上的人,大多是主办部门的特邀,也有一小部分票到了重要的机关单位,再由各个单位内部商定,比如刘一民从文化部拿到了资格。
能上来的文艺界人士并不多,巴金、曹禹、夏言、张广年以及一些文联的正副主席等。
“你的作品写的好啊,《狼烟北平》在香江演出的时候,很多香江的老百姓都去看,看看解放前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听说你课讲的很好,有机会到香江讲讲课。”霍英冬笑着说道。
“霍老,有机会一定去,希望香江早日回来。”
“一定会的!”
两人简短地聊了一会儿,接着转身去找其他人交流去了。刘一民和朱霖两人去跟老首长和钱老打了打招呼,又见到了核首长张同志。
所有人都是一脸笑意,看着前面的整齐排列的队伍,露出回忆和赞许的目光。
1984年的阅兵意义非同寻常,那是继59年大阅兵之后,再次举行的一次大阅兵。我国讲究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1984年虽然是建国三十五周年,但确确实实是大阅兵。
参阅军民一万余人,各种先进装备都拉了出来。在改革开放和前线交火的大背景下,这场阅兵的意味不言而喻。
向周边展示武力,用炮火丈量和平的空间。
钱老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得意地说道:“一会儿让你看看我们研发出来的大家伙,那可是真的大家伙。”
接着两人低语了一会儿,钱老半开玩笑的向刘一民透露自己的防美国中情局监控的心得。
礼炮响起,广场上开始升旗。接着,金水桥上检阅车缓缓驶至长安街,城门楼上下都安静了下来。
“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声音落下,车辆重新开动,军乐响起。所有人的目光随着车辆移动,车辆消失在眼前之后,众人又再次议论了起来。
长安街上,除了大陆和香江等地的媒体在拍照直播外,西方、东南亚的武官记者也在快速地拍着照片。
朱父朱母和杨秀云几人抱着孩子坐在屋里盯着电视,一边看画面,一边听着解说员的解说词。
“这是继1959年大阅兵之后的又一大规模阅兵,期间整整跨越了25个年头,代表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共四十二个方队,整齐排列在长安街以东,长达两公里.”
麦积大队,社员们围在刘家的院子,冲着电视讨论的热火朝天.
车辆返回之后,讲话完毕,阅兵正式开始。
记者手里的照相机快门都快按冒烟了,东南亚和西方的武官看着整齐划一,脚步铿锵有力的步兵方队,感叹中国军队的军纪和执行力之强。
朱霖兴奋地冲着下面挥舞着双手,又拉着刘一民给他指着重点。
旁边穿着绿军装的摄影师,快速地记录下了这一幕。
曹禹感慨道:“这支军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跨越了数十年啊!”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夏言应和道。
“我们想要和平发展,就得有强有力的军队,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刘一民朝着下面挥手说道。
老首长摘下墨镜看向刘一民:“这句话我爱听,以前是小米加步枪,现在是机械现代化,军队是和平的保证。”
下面的部队大多是有着光荣历史的部队,甚至他们最早的指挥官就站在上面。
看着从前的老部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很多人感慨万分,甚至拿出手帕轻轻擦着眼角。
托枪和三段式劈枪的动作引起城楼和看台上众人的阵阵掌声,方队展现出来的凌厉杀伐气息弥漫在长安街上。
随着战车和导弹部队开进城门楼下,人群更激动了,大家仔细地听着讲解员的声音,生怕错过任何一件重要装备。
这次阅兵,导弹部队的出场是重头戏。机械的轰鸣声挡不住大家的热情,这是中国导弹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不仅有卖给狗大户的东风三,还有东风五洲际导弹。东风五,就是钱老嘴里的大家伙。
三辆为一排,总共十二辆大型导弹装备牵引车,从出来后西方和东南亚的武官、记者就拍个不停,也有人拿着高倍望远镜观察着装备的细节。
城门楼上,有人为了拍照,半个身体都探了出去。
东南亚比较关注中国的空军和轰炸机部队、太平洋沿岸的国家关注中国的海军装备,欧洲的大使认真地记下了每一辆坦克的型号和细节。
导弹部队之后的方队,则是群众花车方队,走在前面的则是国徽方队,硕大的国徽周围是举着鲜花的群众。
之后是拖拉机花车,车上树着标语——联产承包好,还有一号文件白皮书的模型。
群众穿着陕北农民或者各色农民服装,吹着唢呐,跳着秧歌走过长安大街。
学生方队正在行进的时候,人群中忽然打出“您好”的横幅,这一横幅让不少人慌了神。两名举横幅的燕大学生也害怕,十几秒后就赶紧放了下来。
就这十几秒的时间,摄像机、相机全部将它记录了下来。
“这是哪所学校的学生?”曹禹将目光看向刘一民。
刘一民摇了摇头:“您别看我,我真不知道。”
众人面面相觑,好在是一个小插曲,并没有引起什么混乱。
群众方队行进完毕之后,仪式正式结束,人群缓缓散去。
钱老笑着问道:“大家伙怎么样?”
“很威武,像是一个大将军。”
“哈哈哈!”钱老得意地笑了几声。
告别众人后,刘一民和朱霖先行离去,长安街内外人群众多,想要顺利回到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原本骑摩托车十几分钟的时间,两人硬是骑了快一个小时。
回到家,饭菜已经做好了。
朱父和朱母说道:“电视直播的时候,我们看到你们了,霖霖一直在拍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