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城门楼上观阅兵 (第1/2页)
会议室内,郑大中文系的教授最关心的除了刘一民的美国之行外,就是关于中文系如何去培养学生。
刘一民说道:“我认为如今的中文系学生培养,已经不能单单的教大家文学方面的内容,要多教一些交叉学科的内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三个学科交叉培养。
让学生既有文学思维又有社会历史意识,对社会的看待,不只是从文学角度去看,要多维度的去看。单一的角度,我们只能培养出狭隘的文学学生。”
光文学思维很容易陷入误区,成了怼天怼地怼空气,常思己过的公知。
刘一民可不想,以后有人指着自己鼻子说中文系出反贼。
天下高校的中文系那么多,要真正的改变风气,还得一步一步来,教材的编写只是第一步。
张静教授说道:“刘教授言之有理,一个系的教学观念和变革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固步自封不是发展之道。”
晚上,张静教授拉着刘一民要去给他接风洗尘,豫省文学界来了不少人,作协主席于黑丁、作家张一弓等人。
刘一民走进去后,一群人跟他打着招呼,刘一民笑着一一回应。
于黑丁握着刘一民的手笑道:“一民同志,如今你可是咱们豫省文坛的领军人物啊,欢迎你从燕京回老家。”
“您客气了,豫省文坛不是哪一个人撑起来的,是大家共同撑起来的。”刘一民说道。
作家张一弓主动上前做自我介绍,刘一民说道:“我看了你今年发表的作品,明年不出意外的话应该能获得鲁迅文学奖。
咱们南阳真是作家辈出啊!”
张一弓祖籍是南阳新野,在豫省文坛里面,南阳籍作家有很多。当年在燕京对刘一民颇为照顾的李记同志也是南阳的,南阳可以说有全国最大一批地市籍的作家群体,如二月河、姚雪垠等等。
于黑丁感叹道:“这两年西北出了不少好作家,咱们豫省要是没一民,在全国年轻一代的文坛上就要被比下去了。一个中原文化名省,在全国文坛竟落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一群人感叹完之后就立志要为豫省文坛多做贡献,探讨目前的文学创作方法,让刘一民多给他们讲一讲中外文学创作体系的对比。
10点多的时候,刘一民才回到招待所,跟张静教授核对了一下讲课时间之后倒头就睡。
九点钟,刘一民走进郑大。郑大在燕大面前是所年轻的学校,但教学设施一点都不年轻。
礼堂外面的路口,都被学生围的是水泄不通。张静教授感叹道:“我还没见过这么热闹的课堂,好像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过来了。”
刘一民在郑大中文系教授、老师的簇拥下走进礼堂。张静教授先对学生介绍了一下刘一民,他才上场准备讲课。
西方文学思想的课讲完之后,刘一民又讲了四十分钟的中国和中国文学、中文系和中文系学生之间的关系。
前者讲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后者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培养。
“中国文学要写的内容是什么呢?写的就是中国。我们中文系的学生包括作家,对于中国文学要有足够的敬畏之心,因为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是会影响很多人的。
不单单我们自己人在看,老外也在看,胡写是不行的。中国这片土壤,是能够支撑起中国文学发展的。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刘一民讲完中国文学,开始讲中文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很简单的关系,郑大中文系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出去后,敢自信的说,我是郑大中文系的。所以张静主任很努力,促成了郑大和燕大的合作。
学生要做的是什么,是要让郑大中文系骄傲的说,某个学生是我们中文系出来的。
我告诉燕大的学生,多读一读社会学、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解科学文化,踏实学习,不要夸夸其谈。了解的越全面,越能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社会问题。
这席话,同样送给大家。”
郑大中文系的学生听到后,慌忙将这番话记在了笔记本上,颇有一种燕大学生这样学,我也得这样学的意味。
“刘教授,你觉得我们跟燕大中文系的学生差在哪里?”
刘一民看着举手的学生说道:“你们不比任何一名燕大的学生差,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谁比谁差啊!”
礼堂内的学生和教授,顿时笑作一团。
“考试成绩或许有差别,但这不代表思想和能力有差别。大家抓住在学校的时光,多读书多看报,早日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是豫省出来的,希望有一天郑大的中文系比燕大的中文系更强。”
说完,刘一民在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讲台。
郑大的教授上台又演讲了一番,才结束了这次演讲。
接下来的时间,刘一民在郑大的办公室待了两天,都是跟郑大的教授做交流,探讨他们的研究论文。
张静教授想跟刘一民合作几个研究项目,刘一民看了看并不符合他的研究方向,全部给拒绝了。
“可惜,刘教授,只能以后再合作了。”张静无奈地说道。
刘一民说道:“张教授,以后有的是时间。咱们两家单位以后是长久的交流下去,不急一时半会。”
刘一民在郑大调查了一下编写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没有出现问题,讲课的时候有哪些不容易讲通的点。
“倒是没出现什么问题,有资料还有配套的论文,教授和学生都能理解。另外燕大的讲师经常过来,有疑惑的地方都能请教。”
“那我们就放心了。”
9月24号,河大的车抵达了郑大的招待所,接上刘一民前往了河大。
走进开封,古城的气息扑面而来。刘一民踩了踩坚实的土地,向着迎接自己的于安澜教授问道:“您猜这下面是哪个朝代的城?”
“不管是哪个朝代,都已经随风飘散喽,不过要有的话,也应该是宋代。东京汴梁的繁华,还会再现吗?”于安澜感慨道。
开封这个地面离黄河近,黄河每一次发威裹挟的河沙,掩埋了一朝又一朝,往下挖各个朝代的建筑都能够挖到。
刘一民说道:“没有随风飘散,每一个朝代留下的印记都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嘞!”
“刘师弟说的好啊,确实是刻在我们骨子里面。”
于安澜介绍道:“这是任访秋教授,说起来你们还是师兄弟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