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林业部的委托 (第1/2页)
林业部位于东城区和平里,南锣鼓巷的北边,雍和宫附近,距离史铁生的家倒是很近。
骑着摩托车跟门卫打了一个招呼,对方笑呵呵地说道:“刘一民同志啊,你稍等,我向里面打个招呼,找人来接你。”
“您给我说下哪个办公室,我自己进去!”
“别,您是我们部里的大功臣,领导一早就交代了,只要您来了我就往里面打电话,他们就出来接您。”门卫伸手拦了一下刘一民,赶紧拿起电话打了进去。
挂断电话,门卫笑着给刘一民倒茶:“刘一民同志,您现在就是我们部里的财神爷啊。”
“这事儿怎么都知道了?”
“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啊,部里面虽然没说,但这楼里早就传的沸沸扬扬了。说实话,不少林场都盯上这.”看到门口出来人了,门卫立即止住了话头。
五六个人从林业部的大楼里面走了出来,为首一人裤腰提的很高,白衬衣的下巴压在裤子下面,看到刘一民后率先伸出了双手,川北口音明显,听起来比川省官话更加晦涩:
“刘一民同志,欢迎欢迎,我是杨忠,我在川省工作的时候就听说过你,一个人去阿坝,调查研究非常认真细致,成都的文学界朋友,没少提起你。”
“您好,感谢林业部的领导同志对我的欢迎,谢谢大家。”刘一民客气地说道。
杨忠是一把手,给刘一民介绍完其余人后,热情地带着刘一民走进了会议室。
会议室内,挂着欢迎刘一民到林业部的横幅。刘一民暗道,这五十万美金的待遇还真不错。
“刘一民同志,这两年各地林业建设都是如火如荼,光靠人力效率太慢,还得上机械。有的机械国内机械厂造不出来,就得到国外买。
到国外就涉及到了外汇,国家缺外汇,外汇都是有规划的用。国家要工业现代化,外汇的份额分配的大头自然在工业上面。我们要想拿到外汇是非常艰难的事情,这五十万美金算是给我们救了急。”
杨忠坐在会议桌前一边倒苦水,一边再次感谢刘一民。五十万美金啊,林业部可以给下面的林场补充一批先进的设备了。
林业部在大部委部门面前,确实是矮一截。这个编制从部到局、又从局变成部,最后又变成局就很能说明一切了。
“领导同志,这笔钱已经到了吗?”刘一民问道。
“别叫领导,叫老杨,我这个领导也没办法给部里搞来五十万美元的外汇。我问过外事部门和外汇局,这笔钱到月底就能到账。”杨忠解释道。
“希望这笔钱能够专款专用,不单要改善种植手段,还要改善一下林场工人的生活水平。我去过塞罕坝,现在条件是好点了,但还是很差。”刘一民说道。
“这是自然,钱是专款资金谁都不能动。有了这笔钱,今年准备好的经费就能省下来不少,这笔经费用于提高林场工人待遇、改善生活水平绰绰有余。”
杨忠说完,让人给刘一民介绍了一下目前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进展。1980年开始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到1990年一期工程结束。
“西北沙漠多,我们采用草方格治沙。这原本是用在包兰铁路周边防止流沙掩埋铁路线的,现在我们采用草方格固沙种草种树,这效果很显著,只是需要用到大量的人力,非一日之功。
在蒙省荒漠化的地区,采取播种草种,种草防沙的措施。钱学森同志最近也在建议国家发展草产业,系统发展草原,提升草原的亩产值。”
钱老在今年6月份提出发展草产业,甚至要专门成立草业局,专门管理草原,种植高价值牧草,带动养殖业,奶产业等。后来认为草业局远远不够,应该成立草业部。
对钱老了解越多越发现,他的贡献远远不止在导弹、卫星等科技领域。
“如今最成功的林场就是塞罕坝,塞罕坝已经完成机械造林十余万亩,人工造林八十余万亩,总共已达到百万亩的造林规模。塞罕坝气候恶劣,但也有它的造林优势,附近的水资源比较丰富,沙漠上运水十分麻烦。”
介绍完毕后,刘一民说道:“我在美国认识的一些民间环保团体,他们也准备给咱们捐赠。不过这个周期比较长,但一旦形成规模,资金不一定低于这五十万。”
“真的?”杨忠的眼前一亮,林业部的其余人也都兴奋了起来。
刘一民看到大家过于激动,赶紧说道:“真是真,不过具体能发展到什么地步,还不一定。”
“有总比没有强嘛!”杨忠幽默地说道。
杨忠又具体的询问了一些信息,再次提到了美国环保基金会想要派人监督资金用途和设立办事处的事情。
“千万别,美国人啊,一个个都跟传教士一样。看着引进来的是几个人,实际上说不定是几条狼。来到了中国,还不得大肆宣传美国所谓的环保理念。美国人大部分人都不信的事情,咱们也不能跑到咱们这儿叫唤。”
“我了解到美国人讲的这个环保,好像跟咱们有种树有相同的地方,这个有什么坏处吗?”
刘一民解释道:“他们这个环保不单单是种树,咱们要发展工业,工业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污染,他们也反对这个。要想不污染,只有不发展。美国对地球的污染可比咱们大多了,咱们的任务是脱贫走向富裕,他们应该多想想环保的事情。
加上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没忽悠到美国人,再把咱们给忽悠可就不好了。”
林业部的人肯定站在林业的角度考虑问题,可是换一个全局的角度看,对刘一民的话就认可了。
“不过要是咱们人手不足,可以招募一些环保主义分子当志愿者,让他们亲自为国际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嘛!”刘一民的笑声中带着一点坏。
“让老外来?他们吃饱了撑的吧!”有人嘟囔道。
杨忠瞪了对方一眼,不过也觉得这事儿好像不太行。
“你们不了解这帮人,确实是吃饱了撑的。西方物质丰富,但心灵很空虚,常年的环保教育下,他们对自然抱有愧疚之心。当然肯定有人是浑水摸鱼,但不乏有人是真心想做。
我接触的旧金山环保团体,这群老外有钱有时间,只要教育的好,挖坑种树肯定有劲儿。
但在招募之前,得想好如何管理这群人,把他们当做普通的林场工人对待,不能有特殊优待。一旦有了优待,这人就容易出现骄狂之心,吃不得苦,慢慢地就远离了初衷。”
会议室内,林业部的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刘一民的话。
西方环保主义者目前还是比较正常,可后来是越来越极端。
杨忠咳嗽了一声:“我们接下来研究研究。”
“还要在国际上宣传一下植树造林的成就,吸引一些基金会捐款。”
刘一民不断地给林业部支招,让他们多方面筹措资金。
杨忠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准备会议结束后让人搜集一下相关的资料,先了解一下,再专门对接国际上的捐赠款。
事情谈完之后,刘一民看没有什么事情了就准备走。杨忠拉着刘一民的胳膊,非得让刘一民去食堂吃中午饭。
“一民同志,无论如何得吃完中午饭再走,我专门让食堂的同志给你做了小灶。走,咱们一起去尝尝。”
在众人的簇拥下,刘一民走进餐厅,厨师将做好的几道菜端了上来:“这都是豫菜,刘一民同志,你尝尝合不合口味?”
“有心了。”刘一民尝了几口说道:“好吃,不过豫菜我吃的也少,小时候也没什么钱尝这些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