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百老汇剧院求合作 (第1/2页)
7月30号上午,女排在许海峰胜利的消息下走进了体育场。今日十点,她们将迎来女排在美的第一场赛事,对手是巴西女子排球队。
参加排球比赛的总共有八个国家,分为A组和B组。A组为中国、美国、联邦德国和巴西。B组为日本、韩国、秘鲁、加拿大。
小组赛之后进入两组交叉赛,接着进入半决赛、决赛,前两名进入冠军角逐赛。
刘一民的座位就在女排的教练席后面,能够清晰地看到和听到教练对于技战术的安排以及场上的情况。
两方运动员还未上场,场内的嘈杂和音乐声交织在一起,教练席周围座位有人提前入场,看到刘一民后笑着伸出了手:“一民同志,欢迎你来观看比赛,我是体委的。”
“您好,期望看到一场精彩的比赛。”刘一民笑着说道。
对方轻声给刘一民说了几句,目前巴西女排的技战术还不行,80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今年是第二届,以中国女排的实力,没有失误的情况下,打巴西根本没有悬念。
随着广播的声音响起,现场逐渐安静了下来,体委的工作人员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刘一民举起了自己的相机。
两国的排球队依次入场,袁伟民走到教练席的时候冲着刘一民微微颔首,一切尽在不言中。
女排的队员目不斜视,眼里此时只有对手巴西队。
伴随着开赛的哨声响起,观众的目光聚焦在赛场中心,队员们站位就绪,裁判员抛硬币决定谁先发球。
“好!”随着中国队率先拿下一分,刘一民激动地喊了出来。
从双方的焦灼程度看,巴西女排实力虽不如中国女排,但分差一直拉不开多少。
袁伟民在旁边不断地指导着女排的战术,看到巴西女排跟的如此之紧,内心的忍不住焦急了起来。
好在第一局的哨声落下,女排以15比13拿下了第一局。
双方在补充水分,放松肌肉的间隙,袁伟民根据上一局对巴西队的观察,针对性的安排战术。
接下来的两局,巴西队的体力有所不支,比分差距没有拉的那么开。第二局15–10、第三局15–11。
随着裁判的哨声落下,比赛结束,中国女排3比0拿下巴西女排。
袁伟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冲着后面的刘一民竖起了一个大拇指示意。
袁伟民邀请刘一民到更衣室里和大家一起庆祝下首战胜利,刘一民跟郎平等人击了击掌,笑着说道:“祝接下来的比赛都能赢得干脆利落。”
郎平说道:“第一场比赛有点紧张,我接下来一定能打的更好。”
“同志们,今天也不是我们的问题,巴西女排确实是非常有实力,接下来的比赛大家全力以赴,在对战联邦德国的比赛中,再取佳绩。”袁伟民不断地鼓舞着士气。
随后两人走了出去,女排的队员开始换衣服,队员离开体育馆的时候,不少记者围过来采访。
下午,美国对战联邦德国,除了第一局有悬念外,其余两局赢得干脆利落。
联邦德国的女排还没有在对阵美国的失败中走出来,又被中国女排进行了暴揍,三局比赛的总得分14分,还没有中国女排一局的得分高。
按照实力,联邦德国女排无疑是垫底的。可让人没想到在跟巴西的比赛中,巴西竟然被联邦德国打了3比0。
巴西队在面对美国的时候,还打成了2比3。
巴西女排的实力一直有,但总是拿不到成绩。直到08年BJ奥运会,终于打败美国拿下了冠军,那一届的中国女排只获得了铜牌。
中国女排在小组赛高歌猛进,在小组最后一场比赛中却输给了美国队,这让球迷和球队都为这次的夺冕之战蒙上了一层阴影。
比赛结果出来的时候,刘一民正坐在车上回酒店。他刚跟中国书刊社的尼琪从南加州大学开完签售会,之后又到了南加州大学的中国文学研究学会,跟学会里的南加州大学的教授开了一次学术会议。
“刘,你觉得美国队能赢还是中国队能赢?”尼琪看着疲惫的刘一民问道。
“中国队能夺取最后的胜利。”
尼琪不置可否地耸了耸肩:“从个人情感上来说我希望美国队能赢,不过体育就是这样,中间发生了什么其实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结果。”
“尼琪女士,中间也重要,中间决定了能否进入决赛。”刘一民笑道。
“你说的对。”尼琪没有再说话,而是给刘一民以休息的时间。
刘一民坐在车上闭目养神,司机悄悄的将广播关掉。
在酒店门口,尼琪握着刘一民的手说道:“刘,明天我们要到黑人社区巡演。洛杉矶有许多的黑人社区,这里的黑人跟其它社区的黑人有所不同,有许多的艺术家,算是黑人艺术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他们是你最大的一个读者群。”
“明天见。”刘一民笑着说道。
回到酒店,听到房间门打开的声音,隔壁的李聪仁立即走了出来,笑着向他讲今天的比赛是多么的精彩。
他去观看的是篮球比赛,场上激烈的身体对抗让李聪仁全身上下充血。
刘一民笑着说道:“你应该上场参加一下比赛。”
“他们要选我,我肯定去。”李聪仁大言不惭地说道。
后世的公知都说美国人对金牌不那么重视,不重视队员还天天吃各种兴奋剂?还利用奥运会里的话语权,为参赛队员创造一份属于自家的兴奋剂白名单。
到酒店里,刘一民给袁伟民教练打了一通电话,袁伟民笑着说道:“你说的对,应该看谁能笑到最后。”
挂断电话后,没跟李聪仁说两句话,于佳佳的电话又打了过来,询问明天刘一民有没有活动,想跟着他一起去参加。
“于大记者,你不去采访比赛现场,怎么想着来找我了?”刘一民说道。
于佳佳笑道:“明天的比赛看点很少,估计采写不到什么新闻。况且我们《中青报》不只是我来了,我不在也没什么事儿。”
“我们明天到黑人社区巡演,你要去的话明天去接你。”
“好。”于佳佳高兴地挂断了电话。
翌日,中国书刊社的车队在楼下集合,刘一民向尼琪讲了一句于佳佳的事情,尼琪吩咐司机,先到奥运村接于佳佳。
上车之后,于佳佳熟络地跟尼琪聊起了天,时不时询问一些问题。
尼琪笑道:“记者女士,你是要对我进行采访吗?”
“可以吗?尼琪女士!”于佳佳询问道。
“可以,你可以问我任何问题。”
于佳佳询问刘一民的在美国的销量以及真实评价,尼琪不断地进行举例,告诉于佳佳在美国刘一民是多么多么的受欢迎。
聚会在生命之树浸会教堂举行,这里是黑人社区的教堂。在旁边的街道上,尼琪向于佳佳和刘一民展示着十几年前黑人社区经历过的惨状。
1965年,洛杉矶爆发黑人骚乱,国民警卫队镇压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街区伤痕累累,现在还能看到当时的惨状。
“仅仅是因为黑人酒后驾车,就引发如此大规模的暴乱?”于佳佳感到不可思议。
刘一民说道:“黑人和白人之间本就关系紧张,白人警察对黑人有歧视,而美国警察拥有最大限度的开枪自由,跟咱们国家并不一样。
黑人一个动作不小心,就容易吃子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