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即将登上中国话剧史教材 (第2/2页)
燕京的各个话剧团一股脑的涌入人艺,向人艺学习《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创作和编排方法。
蒋子龙坐着小板凳在人艺连看了五场《天下第一楼》,回到津城后,极力向津城人艺推荐剧本,并且在《津城日报》上发表评论,希望津城人艺向燕京人艺学习,多排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话剧作品。
三月二十九号,《人民报》的文艺部和人艺在全聚德的大厅里又举办了一次座谈会。
全聚德的鸭子摆在座谈会的正中间,大家一边吃一边讨论,讨论的内容跟上次差不多,不过这次当着全聚德的面,大家再次一致认为全聚德就是燕京第一楼。
全聚德的总经理姜俊贤春光满面,在接受《人民日报》的采访时,对全聚德的未来发展做了一次展望。
临结束的时候拉着刘一民的手依依不舍,心里感慨两万块钱真是没白花,这可是《人民报》啊!
临近4月,刘一民和燕大的几名老师坐在了大教室内,身后坐着的是学生,台上也站着一名学生。台下的学生坐立不安,台上的学生内心忐忑,喉咙发干。
这是大四学生的毕业答辩现场,刘一民手里拿着台上学生的论文,嘴角微不可查的“嗯”了一声,台上学生提到嗓子眼的心顿时放了下去。
“下一位,闫真,以代替论文,现在答辩。”
闫真走上台,将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一一做了分析。
钱理群说道:“闫真同学,你的人物描写前后是不是有矛盾之处?前后两种性格,我像是在看两篇。”
“钱老师,这是人物性格的一个前后转变。”闫真说道。
“转变是否太过僵硬?”
闫真咽了咽口水将目光看向刘一民,心里不断喊着救救我,救救我。
刘一民微微一笑,还是让为师代你舌战群儒吧!
刘一民探出身子看向隔着几个人的钱理群:“钱老师,是这样的,他这个转变略微有点生硬,不过是对于学生而言,当做毕业论文水平已经足够了。”
钱理群笑呵呵地说道:“刘教授带的学生啊,略微有点生硬,不过短篇字数少,转变也不能写太多,要不然篇幅就长了。”
钱理群自己给闫真找了一个理由,旁边的其余老师也不再询问了,闫真顺利通过。
本科答辩本身也不是太严格,没什么大问题的都会通过。
一上午的时间,刘一民这组学生全部答辩完,他也结束了他的答辩工作,下午则是由其他的教授带队进行另一组学生的答辩。
回到办公室,几个西语系的教授正在里面谈魔幻、论《宠儿》,刘一民在门口打了一声招呼,就快步走到楼外,骑着摩托车回到了华侨公寓。
吴组缃得意地说道:“你们西语系就别打主意了,一民是不可能到你们西语系去的。”
“能不能让一民同志兼任一下我们西语系的课?”
“不能啊,一民同志在中文系的课程非常多,且平时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时间。”
“非常多?明明只有两节课?”
“两节课?看似是两节课,准备可得一个星期啊!”
朱霖不去上班住在华侨公寓之后,每天中午刘一民都回来吃饭。
“你怎么又做饭了?我做就好。”刘一民看着桌子上的午餐笑着说道。
等刘一民洗手出来,朱霖拉着他坐在餐桌旁说道:“一直在家,我要是不干点活,我真成‘猪’霖了。”
“哈哈哈,在家心态不错。”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一边吃饭,一边慢条斯理的讲起上午在家里面干了什么事情,报纸上的精彩内容跟刘一民一一进行分享。
朱霖快到了预产期,刘一民想给朱霖找一个保姆,她不同意,觉得自己找个保姆真成了资产阶级的大小姐了。
“下午楚红过来找我聊天,她最近去了沪市,说有很多好玩儿的事儿跟我讲呢!”朱霖说道。
“她怎么去沪市了?”
朱霖道:“单位出差吧,具体的没跟我讲。”
下午刘一民在系里有一节课,讲完课后就回到了华侨公寓。从信筒里面掏出了几封信,一封是家信。
家里面询问朱霖的身体情况,让刘一民平常多多留意,好好照顾。
另一封是美国的李聪仁、还有中国书刊社的尼琪。里面用手一摸,就知道放的有书。
推开门,楚红正在跟朱霖坐在客厅里面聊天,楚红看到刘一民回来了,站起来跟他打招呼。
“哎呦,楚红同志,我应该感谢你,感谢你能来陪陪霖霖,她一个人在家没人聊天也很无聊。”刘一民笑着说道。
楚红道:“没打扰到刘大教授我就放心了,刘教授,听说您的课是中文系最受欢迎的课程啊!”
“‘最’字不敢当。”
刘一民坐在客厅里面,听着朱霖跟楚红聊天,时不时插嘴一句。
楚红能来,朱霖非常高兴,谈起来就止不住。
楚红看着刘一民手里面的书问道:“刘大教授,你手里这是什么啊?”
“一个朋友刚寄过来的杂志和《宠儿》的美国单行本。”刘一民说道。
楚红不认识英文,但看过《收获》的《宠儿》,朱霖当着楚红的面秀了一下自己的英语能力。
“霖霖,你什么时候学的英语?”
朱霖甜蜜地看向刘一民:“我跟着刘老师学的,不过我的英语水平还不行,只能看懂简单的句子。”
“还真是近朱者赤啊,家里有个大教授、大作家,学习进步的就是快。”楚红调侃道。
楚红从刘一民手里接过杂志:“霖霖,我考考你,你给我翻译一下这个。”
朱霖看了一眼刘一民说到:“刘老师,这是名字是《思想》杂志的意思吧!”
刘一民点了点头:“是《思想》,这是留学生李聪仁创办的,你在燕大见过他。”
“有点印象,厉害啊,竟然自己创办了一本杂志。”
朱霖和楚红两个人摸了摸上面的纸张,这印刷的可比国内的个人创办的刊物精美多了。
两人凑在一块,朱霖给楚红翻译着上面的内容,刘一民到书房里面看李聪仁给他写的信。
李聪仁告诉刘一民,这是第一期《思想》,李聪仁从想要创办杂志到说服自己的父亲,联系印刷厂、组建编辑部整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目前通过他父亲体育用品的经销渠道进行售卖,另外还有旧金山地区的中学。
上面的内容短小幽默,成年人休息间歇用来一乐非常不错,阅读难度低,中学生也不会出现读不懂的事情。
里面的内容不仅仅是他以前写过的中国短故事,也有日韩等地区的。
睿智有礼的中国人、自大的韩国人、奸诈的日本人、纳粹德国军官的无耻、还有美国年轻人的青春情感遗憾。
“这小子干的不错啊!”刘一民由衷地夸奖道。
朱霖和楚红还在上面发现了农夫与蛇等中国成语典故,过了一会儿,朱霖和楚红走了进来,指着上面的内容问道:“汉武帝砸钉子的事情,我们怎么没听过?”
“那是你们历史知识太贫乏了!”刘一民老神在地说道。
“史书上也没有啊!”
“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又不是汉武帝,怎么知道没有呢?”
朱霖和楚红对视了一眼:“有道理啊!”于是又坐在书房看了起来。
到了六点左右,朱霖磕磕巴巴的翻译了一半,楚红说道:“这些故事虽然简单,但看起来还挺有意思的,都是哲理啊!”
“这杂志主要就是给学生阅读的,成人看只是娱乐,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提高道德思想水平。”刘一民解释道。
楚红道:“这样看,咱们的学生也需要培养啊,这杂志在咱们这儿也挺有用的,介于儿童杂志和传统文学杂志之间。我看咱们也需要办,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会有的。”刘一民说道。
楚红调侃道:“怎么?刘大教授也要办?”
刘一民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而是打开了收音机,听起了音乐。
等快吃饭的时候,刘一民起身对着楚红说道:“楚红同志,今天让你尝尝我的厨艺。”
“早就在报纸上看到你学会丰泽园的几道菜了,今天露一手?”
“露一手!”
刘一民在厨房忙碌,两个人还在书房看《思想》。刘一民一边做菜一边想,《宠儿》单行本会卖多少本。
尼琪在信里面表示《宠儿》的单行本会在四月中下旬发售,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印刷和铺货工作。
“刘,我对《宠儿》的销量充满信心,《巴黎评论》春季刊的销量到了六十八万册,面向全球卖出了将近两百万册,这是《巴黎评论》历史上最好的销量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