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生命的意义是活着 (第2/2页)
“年轻演员都得有这个过程,夏淳同志训练新人有一套,你瞧好吧,到时候首演一定不错。”苏民在旁边插嘴道。
朱霖说道:“梁冠华的眉眼看起来十分喜庆,以后估计能接不少喜剧角色。”
刘一民看了一会儿后,走到曹禹的办公室里,新年伊始,曹禹穿了一身崭新的衣服,看起来年轻了两岁。
曹禹说道:“老巴来信了,也是夸赞你的《宠儿》的,你瞧瞧,通篇赞扬,称赞你对文学表现手法和美国历史、社会现实把握的很准确。”
曹禹把巴金写的信递给了刘一民,刘一民看了一眼说道:“巴老竟然阅读的这么认真,分析的很准确。”
“他不止读了一遍,晓林说他读了很多遍。”
说完信的事情,曹禹叹了一口气,表情中带着失望还有愤怒。刘一民看这情况,还以为谁得罪他了。
“老师,您怎么了?”刘一民关心地问道。
曹禹又叹了一口气:“尼琪给老巴讲了一个她刚发现的情况,这个情况被老巴汇报给了文联,同时也来信告知了我。
我听了之后,简直不敢相信,甚至可以说是震惊和羞愧。”
看曹禹的样子,刘一民更好奇了,追问之下曹禹才说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你知道《花城》杂志吧,《花城》杂志平时会翻译一些外国文学著作发表,这本不是什么事情,翻译也是光明正大的翻译。但尼琪反应她无意中翻了几本杂志,看到有不少的国内作家对外国作家的文学著作进行翻译后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这不是小偷行径嘛!”
听完曹禹讲的,刘一民心里倒是不震惊了。在后世世界交流非常方便的互联网时代,都有人干这种事情,别说今天了。
不过如今专业作家干这种事情的人少,更多的是一些懂外语的人偶尔翻译一篇来补贴家用的。
“文联的同志们听后深感震惊,已经让作协严查此事了。”曹禹生气地说道,接着又看向刘一民:“一民,你怎么不震惊?”
“老师,我当然感到震惊,但并不觉得奇怪,只要有利益,不管是为了金钱还是为了名气,总会有些人愿意铤而走险。”刘一民无奈地说道:
“作协能做的也不多,因为我们并没有一个很快捷的比对方式,只能通过举报或者是‘偶尔发现’这种方式得知,并对这些人采取一些措施。”
刘一民给曹禹认真地将这些人的心理给曹禹分析了一下,以及作协能采取的行动,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惩处。
总而言之归结为两点,第一目前发现难度大;第二则是剽窃成本低。
“不过采取行动总比视若无睹好。”刘一民说道。
如曹禹所言,文联因为这件事情召开了一次专门的会议,主要参加人员都是作协的人。
作协书记张广年知道后大怒。让下令严查。要求各大文学杂志在收稿的时候认真核查,争取做到提前发现。
确定抄袭的文章对作者的稿费进行追回,并向作者的原单位发出通报,加入作协的立即开除。
元宵节刚过,北戴河创作之家的赵秀文同志坐着火车来到了燕京给刘一民和朱霖送来了一棵苹果树。
“老赵,你给我打个电话,我到北戴河去就行了。”刘一民连忙将老赵请了进去。
赵秀文喝了一口茶说道:“你们作家都忙,反正现在天冷,也没有人到北戴河疗养,我也无事,就直接给你们送来。”
刘一民讪讪一笑,他还真不算忙,
“一民同志,苹果树栽哪儿?”赵秀文热络地问道。
二进的院子里已经有了海棠和银杏,再栽一棵苹果树的话院子就拥挤了。于是在刘一民的带领下,两人来到了三进。
找了一个阳光好但又不碍事的地方,两人刨了一个大坑,将苹果树栽到了里面。
赵秀文给刘一民认真讲了讲注意事项,如何浇水成活率高都做了详细的讲解。
“刘一民同志,你有什么不懂的,直接给咱们创作之家打电话,我给你讲。”
赵秀文将一切处理好就准备走,刘一民拉着说道:“老赵,别介啊,吃过饭再走。”
老赵经过刘一民再三邀请,终于答应一起吃中午饭。
刘一民带着赵秀文去了人艺一圈喊上朱霖到外面的国营饭店吃饭,想起赵秀文跟曹禹也认识,于是去将曹禹也拉了过来。
吃饭的时候,赵秀文拉着曹禹的手一直谈论着往昔,曹禹也讲起当年赵秀文在北戴河照顾他的一幕幕。
“你们今年再去咱们北戴河创作之家条件就好多了,咱们作协在计委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已经旁边的仪表厂占的地给赎回来了,听说还有建设计划,未来条件会越来越好。”赵秀文高兴地说道。
趁着几人吃饭,刘一民先离开了饭店到旁边的百货商店买了糕点、糖果装在了网兜里面,又掏出五块钱放了进去,当做老赵的火车票钱。
回去后老赵死活不要,还是曹禹开口说道:“老赵你拿着吧,回去给创作之家的同志们分一分。”
老赵这才收下,刘一民骑着摩托车将老赵送到了火车站。
正月十八,燕大正式开学。刘一民到中文系办公室的时候,学校内外和办公室楼都在进行着大扫除。
严家炎带着刘一民走进了后勤仓库,新印刷的教材就放在这里。学生们在班长的带领下,一个个从后勤老师的手里将教材领走。
严家炎拿起一本说道:“今年中文系大二的学生都将用上你的新教材。”
“严教授,现在有几所大学用咱们教材?”刘一民问道。
“将近三十所,北方学校就占了一大半。所以我联系了复旦中文系和美国文学研究学会,准备在沪市举办一场比较文学研讨会,邀请各大高校的教授学者参加,主要是南方高校。咱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推介咱们的教材,你觉得如何?”
“您都已经联系过了,还问我如何?”刘一民将书放回到了原地。
“哈哈哈,那就这样办了,争取在3月初举办。”
刘一民跟着严家炎走回了中文系的办公楼,里面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
到了办公室,吴组缃笑着说道:“一民,瞧我根据《宠儿》写的这篇分析怎么样?”
“吴教授,您的文艺理论功底肯定是比我强。”刘一民接过吴组缃的文章看了起来。
旁边的几个教授在讲自己过年前后这段时间,都在看这篇,看的是意犹未尽,余韵悠长。
吴组缃写的分析完全是处于自己的爱好并没有想要发表,他之前的偏向于乡土文学,后来转向理论研究,也并不是研究现代文学的。
意思就是,并不专业!
就在此时,朱光遣走了进来,随手拿起吴组缃的文章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后摇了摇头说道:“老吴啊,你还是研究你的《红楼》吧!”
其余几个教授仰头大笑,吴组缃丝毫不生气:“我要是写的好了,你们这写搞现代文学的,岂不是要失业了?”
第一天大家都没课,办公室里充满了轻松的气氛。刘一民见了闫真几个人,看了看他们的毕业论文和。
“闫真,你的我就不讲了。你们两个准备好论文答辩,争取一次通过,工作单位都联系好了吧?”
“联系好了。”
“好。”刘一民没有再多说什么,让三人离开了。刘一民向严家炎推荐过闫真,但目前来看闫真是没办法留在中文系的。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李俊将电话打到了中文系,高兴地说道:“一民,你今晚在四合院还是在华侨公寓?”
“我在四合院,李导,您这是?”刘一民疑惑地问道。
李俊笑道:“下班在四合院见,我带个朋友到四合院找你。”
“谁啊?”
“你不认识,但是以后就认识了,从桂省专门赶来的,他最近有点迷茫,找你来点拨他几句!”李俊说完直接挂断了电话。
ps:不好意思,今天一更,明天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