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中国出了个国际一流作家 (第1/2页)
下午,酒楼拍戏继续。李俊跟刘一民坐在旁边讨论着剧情以及自己的意见。
笔记本上记载了密密麻麻的拍摄注意事项,刘一民看了一遍,觉得李俊的思路没有任何问题。
“李导,剧组啥时候放假?”刘一民笑着问道。
李俊说道:“大年二十九了吧,多拍一天,剧组的演员能多拿一天的补贴。今年八一厂利润虽还不错,也不过每家发了一兜苹果和一包白菜萝卜,想年过得好,还得多挣点钱。”
刘一民今年也从燕大领了点米面油,另外作协在北戴河的创作之家给刘一民送来了一袋苹果。
创作之家还给他们准备了一株小苹果树,等到春季的时候移植在四合院里。
李俊忽然看向刘一民:“一民,《天下第一楼》也让我们拍成电视怎么样?《时代三部曲》拍成《时代电视三部曲》,我觉得这能成为时代美谈,你觉得怎么样?”
“李导,你这个本子还得几个月才能拍完呢!”
李俊开玩笑道:“我得为我找几个月后的活啊!”
“剧本方面我没有问题,你跟厂里面商量好就行。”刘一民笑着说道。
自己写了三部曲,李俊拍了三部曲,以后传出去确实算是一桩美谈。
李俊闻言笑道:“那咱们就这样说好了,厂里面肯定没问题。前几天跟刘厂长还谈了这件事,可惜这阵子总政太多的会议要开,刘厂长太忙。
我这次邀请你来剧组,也是有这层意思在的。”
“李导啊,你直说就行!”刘一民说道。
李俊看向剧组又指了指酒楼:“这也算是你的剧组,你不来看看不行啊!”
快下班的时候,剧组要拍晚上的戏份,刘一民没有多待,而是去人艺接朱霖去了。
1月19号,燕京的天空上飘着雪花,胡同的黑泥和各家流出的“过年油水”相互搅拌,散发着难闻的味道。
好在南锣鼓巷胡同这边路上铺着青砖,就算是偶有烂砖,也总不至于让双脚沾满泥。
刘一民骑着摩托车,摩托车后面绑着白菜和萝卜。今年不回家过年,刘一民和朱霖得如燕京居民一般准备点年货。
院子种的有白菜,可这阵子吃下来,只剩下两三颗了,根本支撑不了过年。
两个人也吃不了太多,不用像老燕京居民拖家带口推着农用架子车往家里面拉白菜或者是萝卜。
巷子里欢声笑语不断,正在煮肉的家长“贼眉鼠眼”的到胡同口低声将自家的孩子招呼回去,悄咪咪的撕下一大块肉塞进孩子嘴里,并嘱咐他吃肉不要乱跑。
孩子狼吞虎咽咽下去后,两眼死死地盯着案板
等到了门口,梁大妈一边擦手一边冲刘一民打着招呼。
“今年在燕京过年?”
“是啊,梁大妈,我妻子怀孕了,这不好回去,今年就在燕京过年了。”刘一民笑着说道。
“家里东西买齐了吗?我看你老婆这肚子越来越大了,是该注意了。还是你们文化人说话好听,‘我妻子’,我们都是说我家那口子哈哈哈。”
梁大妈戴着绿头巾,揣着胳膊笑的前俯后仰的。旁边有小孩子冲着刘一民的摩托车左瞅右瞅,梁大妈伸出胳膊装作要打人的样子将他们全都给骂开了。
聊了十分钟左右,刘一民将摩托车骑回了四合院,将白菜和萝卜扔到了厨房的角落,又出去买了些干菜、虾米之类的东西。
晚上下班,朱霖看着厨房里放的东西笑道:“刘老师持家有一手嘛,我看看有没有什么少买的。”
“就咱们两个人,也吃不了多少东西。”刘一民拍了拍身上的雪花说道。
朱霖点了点头:“那倒是,差不多就行了。”
朱父和朱母本来打算让两人过年住他们那里,但是两人觉得不方便。另一方面,朱父朱母那里离人艺还有一段距离,现在天气不好,上下班有点困难,就没去。
朱霖将人艺发的票递给了刘一民,里面有肉票还有鱼票。平日里比较宽裕的肉蛋等物资,到了过年再次紧俏了起来,没票不好买到。
吃完饭,两人在书房里聊了一会儿,就跑回了卧室,地面上的雪又积攒了厚厚一层。
回到卧室,两人躺在床上,朱霖摸着自己的肚子让刘一民猜一猜怀的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
“男孩儿女孩儿都行。”刘一民说道。
朱霖来了兴致,让刘一民提前起个名字,刘一民的反应慢了半拍,朱霖就推着刘一民的胳膊撒起娇来。
“好了好了,别晃了,再晃整个人都要晕了。男孩叫刘林,双木林,女孩儿叫刘雨,雨和林合起来就是你的‘霖’字,你觉得怎么样?”刘一民搂着朱霖的肩膀说道。
朱霖用手指在刘一民的手心将两个名字给写了一遍,写完之后幸福地看向刘一民:“好,寓意好,这两个字必须凑全。”
“你说生出来的孩子像你还是像我?”刘一民笑问道。
朱霖将脑袋一歪:“肯定像咱俩!”
“我还以为你会给我用医学知识分析一下呢!”刘一民用来脸颊蹭了蹭朱霖的额头。
“医学啊,我业务都生疏了。”再次提起医学,朱霖好像觉得这是很遥远的事情。
刘一民伸手将灯拉灭:“睡觉吧,朱霖同志,明天还得上班。”
“刘老师,你躺过来抱着我!”朱霖将双脚放在了刘一民的大腿上,轻声说道。
刘一民转身,怕碰到朱霖的肚子,只能两只手互相搭在一起。
美国旧金山,一架飞机缓缓开上跑道,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飞机成功升空。
中国书刊社的尼琪.诺伊斯正坐在这架飞机上,手中拿着最新一期的《巴黎评论》杂志。
这期《巴黎评论》的封面如同恐怖的封面一般,暗黑的色调夹杂着几丝鲜红如鞭状的血痕,如果仔细看的话这血痕握在一道黑影的手中,结合在一起确定是鞭子无疑。
黑影骑着形状怪异的马,马蹄下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正在流血。
封面上方空白的地方写着一则预言——1984年美国最精彩的发表于1984年《巴黎评论》春季刊。
另外还有一行字:“来自东方作家——刘的笔下”。
尼琪.诺伊斯将杂志翻到《宠儿》的那一页,她看了三遍的内容仍然能激起她的阅读兴趣。
刘一民以为《巴黎评论》1983年冬会发表他的,可惜没有,《巴黎评论》的编辑部认为将他刊发到1984年的第一期将会更有意义。
等到飞机飞抵小日子的东京时,尼琪.诺伊斯已经将内容又重新看了一遍。
“God,他是怎么写出来的!”尼琪.诺伊斯合上《巴黎评论》的杂志,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脑海中想起当时在大学演讲时,美国教授挑衅刘一民以及东方作家,认为他们写不出来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她还记得当时刘说了一句:“我会写出来的!”她觉得时间久远到已经忘了当时刘一民说这句话时的神情,或者究竟原话是不是这样。
她相信当时挑衅刘一民的教授也已经忘记了这个场景,只当做是一场笑谈而已。
但没想到,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真的写出来了。
1984年《巴黎评论》春季刊发表的三天后,《宠儿》这个的名字跟刘一民的名字一起刊登在了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之类的大报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