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话剧中兴之作家 (第2/2页)
另外吴组缃教授的课程,成为部里审核通过的优质课程。咱们系其他方面的教学成果也十分显著,不少教授都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一民学业奖学金的成立,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严家炎在下面长篇累牍的讲,台下不少人哈欠连天。等到会议最后的重头戏,不少人才支棱起来了精神。
“今年经由群众推荐、系里申报、学校批准,将刘一民副教授主持、朱光遣教授、杨诲教授为辅编撰的《西方现代文学思想》教材列为今年中文系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是现代文学教研室孙玉石教授编写的《鲁迅文学思想》,三等奖是
同志们,刘一民同志留校任教以来的表现,大家是知道的。所以,系里面准备将“青年优秀教授”的称号授予刘一民同志,大家有没有意见?有意见的请举手!”
严家炎扫视了一下全场,看到现场鸦雀无声满意地说道:“没人反对的话,那就通过。其他“优秀青年教师”提名人员依次为钱理群.讲师为曹文轩”
严家炎依次念出一串名单,没能听到名字的青年老师心里面都很不是滋味。
知识分子平日里再清高,也逃脱不了柴米油盐住房的枷锁。能得奖的老师,分房子排队都有加分的。
青年教师从筒子楼单身宿舍搬出来进不了燕东园和燕南园的独栋别墅,但也想有个两室的房子。
除了刘一民大家都没意见外,其余人多多少少都有点意见。但知识分子重脸面,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撕破面皮,只能向系里面发问为什么没自己之类的。
台上的严家炎一一给大家解释,往往解释几句对方明面上就不再会有什么意见了。
这时候是最能展现一个系主任,平衡各方利益的能力了。朱光遣捅了捅刘一民的胳膊笑道:“学着点,以前老杨做的最好,作为老杨的学生,家炎多少是学到了点。”
最后,获奖的人一起上台领了一张奖状,刘一民和朱光遣因为教学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一百块钱的奖励。
刘一民将“蚊子腿”收进口袋,握住严家炎的手微笑表示感谢。
会议开完,走出会议室的众人脸上的表情各不相同。
回到办公室,刘一民将奖状摊开仔细看了看,冲着吴组缃吐槽了一句:“系里也不舍得买个框!”
吴组缃掏了掏耳朵:“你应该跑到家炎的办公室嚷嚷。”
下午,系里办公室开始集体大扫除,水泥地和窗户都清理的干干净净,煤球炉的煤渣全部掏空,所有私人物品和教学资料整理到位之后退出办公室,关上门贴上系里的封条。
其实刘一民一直在好奇放假前清理的意义,开学落了一层灰,不还得清理吗?
最后,除了系里面值班的办公室保留之外,其余的全部贴上了封条。
一群人熙熙攘攘的走出中文系大楼,学校里冷冷清清的感觉让大家多少有点不适应,学校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走光了。
跟几个教授告别之后,刘一民骑着摩托先到了华侨公寓一趟,将奖状放到了华侨公寓的书房里面。
木樨地,刘一民和朱霖正在曹禹的公寓里面做客。厨房里不断地响起“咣咣咣”的剁肉声,万方正在做酱牛肉。
“一民,《天下第一楼》的剧本到了我们《剧本月刊》,所有人都夸写的好。我们编辑部有不少剧本评审大师,他们都说这是国内话剧中兴之剧本。
这剧本至少能在人艺演出三十年,搭配着《狼烟北平》和《传奇大掌柜》,口口相传五十年。”万方扯着嗓子说道。
朱霖高兴地看了刘一民一眼,扭头说道:“师姐,这两天我们去全聚德学习,我再看几天,我都会烤鸭子了。”
万方笑道:“学会了咱们开一个全聚德分号!”
公寓里笑声不断,刘一民手上拿着师娘李玉如写好的京剧剧本《青丝恨》,《青丝恨》并不算李玉如的原创之作,只能说是改编,改编自传统剧目《王魁负桂英》。
讲的是各地戏剧都喜欢用的故事,那便是负心忘义状元郎的故事。落第举人王奎和桂英相遇相爱,之后王奎高中状元后因为身份差异开始忘恩负义,退还定情信物。
桂英激怒之下跑到海神庙怒斥王奎,但海神碍于王奎的权势不敢出手,最终桂英含恨自杀,老家院王福闻讯后怒斥王魁忘恩负义。
李玉如一边摘菜一边看向刘一民,想听一听刘一民嘴里的评价。刘一民举起剧本说道:“师娘,等演出的时候,您得送我张票去听听。”
“有,大家都有。”李玉如高兴地说道。
旁边的曹禹笑而不语,这部戏剧的剧本创作的过程中,他出力了不少。但这样的剧本放到他面前,着实是有点小儿科了。
“瞧你老师,他可看不起我写的这点东西。”李玉如抱怨道。
曹禹赶紧说道:“我可没有,这部戏剧到时候我也是要去看的。”
“哈哈哈!”
万方站在厨房门口说道:“一民,这两个剧本都在2月《剧本月刊》上发表,本来《青丝恨》一月就能发表的,李姨说等等你。”
李玉如说道:“到时候大家都在讨论一民的话剧,也没人挑我毛病,说我写的不好了。”
李玉如的话把大家都给逗乐了,在木樨地吃完饭,两人回到了四合院。
翌日清早,刘一民从邮递员的手里收到了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寄过来的汇款单。
《横空出世》再次印刷四百万册,加上其它的稿费,双方寄来了约三万块钱的稿费。
这些稿费没有加上《时代三部曲》的,合集要想出版的话,估计要等到春节后,二月底三月初了。
刘一民将汇款单在家里面放好,骑着摩托车来到了《传奇大掌柜》的片场,李俊和卫廉早就打电话让刘一民到片场指导工作,只是他一直没过来。
剧组专门寻找了一处两层的临街老房子,将它重新修缮了一下,装修成了酒楼的样子,上面挂着“丰泽园”的的大牌匾。
李俊指着酒楼的布局说道:“我们这些布局参考了一下老照片,另外还请了丰泽园的名厨王义均老爷子作为场景指导,听他说,你当时写书的时候就没少请教过他。”
“王义均老爷子在吗?”刘一民笑着问道。
卫廉插话道:“今天老爷子没来,这不要过年了,丰泽园有很多要忙的事情,上面有时候也需要老爷子做饭。”
旁边的冯恩和冲着刘一民微微颔首,他这次在电视剧里面饰演的是大厨。
等开拍之后,卫廉和另外一个执行导演忙着去拍摄,李俊坐在一旁跟刘一民一起看起了拍戏。
演员们炒菜都是真炒,炒完到中午大家坐在酒楼里一起吃。刘一民调侃李俊,这拍戏连盒饭都省了。
“你是不知道,刚开始的时候,演员们炒菜忒难吃了,我们都是吃一半扔一半,最后看的王义均老爷子心疼坏了,亲自上手给我们炒了几道菜。”
李俊乐呵呵地说道,旁边的冯恩和悄咪咪的挪到刘一民旁边,跟他讲起了自己对角色的感受。
“演厨子是有点大材小用了,最起码在剧里面应该是个警察局局长,或者保密局站长之类的人物。”
冯恩和原本还以为刘一民说他不演一号可惜了,听到最后差点将饭吐出来,还是厨子好啊,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