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时代三部曲》 (第2/2页)
从人艺出来后,刘一民将《天下第一楼》交到了《人民文艺》,王濛和崔道逸两人看过后一致认为是好作品。
王濛感叹道:“老壶烧出来的开水,虽然是老味道,但是确实是经典啊!一民,在这上面,你让我看到了《茶馆》的影子!我这个人你是知道的,我这人赶时髦,最近用西方的意识流写了不少作品,得奖的,没得奖的都有。
但你这部作品,比我最近写的都好。看来不管是哪种写作手法,归根到底还是在内容上面。”
“王濛同志,不管什么时候,现实主义都是写作的一条康庄大道!”刘一民笑着说道。
“你说的对,老崔,咱们就把这篇发到84年的第一期吧!”王濛看向旁边的崔道逸。
崔道逸将热茶放到刘一民面前:“王濛同志,我觉得不仅是第一期,还得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来!”
“对,放到最重要的版面上。”
“王濛同志,师兄,我准备将《狼烟北平》《传奇大掌柜》《天下第一楼》合称为《时代三部曲》,这三者描述的都是同一时代,同一个京城,一脉相承,都是现实主义文学,你们觉得如何?”
崔道逸看了王濛一眼,对刘一民的想法了然于胸,刚才他还奇怪,刚送来过《传奇大掌柜》又把《天下第一楼》送了过来,原来是这么个打算。
“时代三部曲,同一个时代的故事,我觉得完全可以,到时候咱们印刷的时候也可以把一民这个提法加上去。我相信,等到《天下第一楼》发表的那一天,人人都会记住《时代三部曲》的名字。”崔道逸笑着赞扬道。
编辑部的其他编辑,纷纷向刘一民表示恭喜。继《家园三部曲》之后,刘一民又有了新的三部曲。
王濛说道:“我看到时候,全聚德也该在报纸上宣布一民吃烤鸭终身免费了!”
“哈哈哈!”
编辑许一开玩笑道:“一民,到时候可得请我们吃烤鸭啊!”
“行,到时候让全聚德给大家送几只烤鸭过来。”
编辑部里热闹的声音落下,王濛和崔道逸又拿给刘一民看了一篇,作为《人民文艺》的编委,他们请教一下刘一民的意见,看是不是应该发表。
刘一民看完之后,纳闷地问道:“这不又是一篇《苦*恋》吗?”
文章将一个人在中西方的经历进行了详细描写,通过对比,得出了在西方自由,富足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编辑部的同志们有很大的分歧,一方面认为这名作家内容不好,但是他的写作手法很令人欣喜,用了魔幻现实主义,这在咱们国内尚是首次。”
稿子上面的稿签写了满满一大页,支持和反对的意见几乎一样多。
崔道逸将铅笔递给了刘一民,让他给个意见,刘一民旗帜鲜明地在稿签上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不同意刊发!”
刘一民对王濛希望用西方写作技巧来发展和丰满国内现实主义写作表示理解,又讲出了自己的担忧。
旁边的崔道逸数了数稿签上面的意见对比:“现在是不刊发的占了上风。”
“那给作者回信吧,就说不适合在咱们《人民文艺》上面发表。”王濛说道。
王濛对这篇文章也是心有戚戚,他刚上任,要是搞出什么大事情,估计大概率会被直接调走。
《人民文艺》出事情换主编是老传统了,十年期间,崔道逸迎来送往了不少主编。
等刘一民走后,王濛拉着崔道逸商量,既然是《时代三部曲》,《狼烟北平》发表时间过长,不如这次,直接将三篇都再刊印一遍。
崔道逸觉得王濛此举有点不符合规矩,但是挺符合他的口味,于是直接同意。
“《传奇大掌柜》虽然刚发表过,但是咱们这次是另拓版面,不改变原有的新内容的数量,版面的成本是咱们编辑部承担了,并不是读者承担了。”
王濛向几个副主编讲了讲思路,三篇逐篇阅读下来,更能了解其中的一脉相承。
“那稿费?”崔道逸装作不经意的样子问道。
王濛看了一眼崔道逸,没好气地说道:“给三篇的!”
“老崔啊,你啊!”其余副编辑知道崔道逸心里面的小九九,调侃了两声没有说明白。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收到了老家来的电报是大哥拍来的,大嫂在医院生了,生了一个七斤的大胖小子。
电报里,大哥告诉刘一民和朱霖,因为刘一民没放假加上朱霖怀孕,坐车和坐飞机都不方便,所以不用回老家“送米面”。
“送米面”是豫省的一个规矩,一般多于女婴出生后第九天、男婴出生后第十二天进行。亲戚朋友送上米和面,或者新生儿的衣服、棉布等扶持小家庭,后来有的地方跟满月酒一起举办。
另外考虑到朱霖的不便,让他们过年也不必回去了。
朱霖看完电报,觉得他们两个不回去不太好。
“我回去一趟吧,你就安安心心上班吧,这阵子让爸妈来照顾一下你。”刘一民笑着说道。
朱霖这才同意:“刘老师,给你搞点米面背回去?”
“算了算了,你饶了我吧,我带点棉布是个意思就行。”刘一民知道朱霖这样说是故意捉弄他的。
这阵子他们已经往家里面寄了不少东西,心意足够了。现在回去带东西,更多是一种形式。
朱父朱母和师娘李玉如知道后,各自拿出了点东西,让刘一民一起带回去。
不知道朱母从哪里搞来的一把银质长命锁,装在木盒里面交给了刘一民。
连朱霖都调侃,这是从哪儿翻出来的“four旧”的东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了,前阵子突然翻出来的。”朱母解释道。
时间还长,刘一民并没有马上回去。
回去的当天恰好有课,将中文系的课程跟别的老师对换了一下,回到家里面只待一两天,就再次回到燕京。
燕大的课堂上,刘一民讲完课走到了余桦旁边,余桦笔记本上面记载的密密麻麻的。
刘一民将余桦带到办公室,余桦询问刘一民还有没有地方能去转悠。
刘一民抛出几个地点,发现余桦全都去过了。
刘一民看着脸已经皴了的余桦,嘴唇也裂着:“这么多地点你都转过了,看来你该回去了。”
余桦拍了拍脑袋:“周编也是这么说的,看来我是该回去了。刘一民同志,你的课我还没听够呢!”
对面的吴组缃听到这话,嘴角不自觉地抽了一下插话道:“你这小同志,我们中文系还有很多好听的课嘛,你应该多听听!”
“嘿嘿,吴教授,我这脑子记不清楚那么多事儿,光听一门课都够我受用了一阵子了。”余桦嘿嘿一笑,看起来十分乖巧。
余桦要走了,刘一民要履行他的承诺,请他吃一顿离别的饭。余桦在燕京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没看到雪。
“我以为这次来燕京肯定能看到雪,谁知道就飘了那么几次。”余桦遗憾地说道。
嘉兴的冬季基本上不下雪,下雪也是很小的雪。
有教授冲着余桦说道:“小同志,你可别乱说话,下大雪没什么好的,一不小心就要摔个仰八叉,上班教课都不方便!”
“鲁省的山大也选择咱们的教材了!”严家炎笑着冲进来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