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传奇大掌柜》发表 (第1/2页)
书店一个柜台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下午书店经理带着人将一摞摞新书摆到大街上,前面摆上桌子,开始了“占道经营”。
火热的销售场景又吸引来了不少的人过来围观,记者面对火热的销售场景纷纷过来采访,读者表示自己来买书就是为了学习科学家和战士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并向默默奋斗的科学家和战士们表达心中的敬意。
“同志们,今天是国庆节,我们向科学家和战士们唱首歌表达一下我们的敬意吧!”
“好!”
“就唱那首刘一民同志写的《祖国不会忘记》。”
十月和煦的阳光下,现场排队的读者群情振奋,电视台带着摄像机拍下了读者排队时合唱《祖国不会忘记》的画面,镜头当晚就登上了央视。
晚上,刘一民和朱霖坐在沙发上看着新闻。
“刘老师,你觉得六百万册多长时间能卖完?”朱霖好奇地问道。
“我觉得备货充足的话应该三个月左右。因为最热闹的时间就是这几个月,偏偏这几个月又备货充足,可以无限供应。几个月后随着新作品的问世,大家对新作品的讨论热度会逐渐上升,老作品会下降。首印的册数卖完之后,接下来应该不会再大批量的印刷。”
刘一民的分析赢得了朱霖的认可,朱霖回道:“我觉得整体追上《凯旋在子夜》就行。”
国庆节放假时间为两天,两天时间内各大书店都被围的水泄不通。国庆第一天,燕京有的新华书店《横空出世》的销售数量可以高达两万册。
汇集了一下各地的报纸,加上各省第一批报的订书数量,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都觉得首印六百万册还是有点太保守了。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如同过大年一般,在社里庆祝起来了这次成功。
刘一民收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寄来的稿费,六百万册首印,基础稿酬加上印数稿酬,总共给了他四万五千块钱。
加上《收获》杂志的稿酬和各地报纸杂志的转载稿酬计算,《横空出世》总共给刘一民带来了五万块钱的收入。
刘一民拿出了一部分钱买成了单行本,又买了一些其它的书送到了马兰基地,一部分捐给基地和基地的中学,一部分捐给了部队,这部分花了刘一民五千块钱,书通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发行渠道送到了疆省。
“一民,咱们国家要有一个畅销书榜单排名的话,今年书籍的销量前五都是你。”吴组缃拿着报纸走进办公室冲着刘一民夸奖道。
刘一民笑着问道:“吴教授,国庆过的可好?”
“国庆过得很好?”
“好,当然好,人逢喜事精神爽,国家有喜也一样!”
吴组缃摇头晃脑的样子,逗笑了朱光遣和刘一民。
随着教材编写速度的加快,朱光遣现在心里面反倒没有那么急迫了。
“一民,听说王濛请你做《人民文艺》的编委了?”吴组缃好奇地问道。
“您怎么知道?”
朱光遣说道:“吴教授以前是作协书记处的书记,也当过《人民文艺》的编委,《人民文艺》的事情没有他不清楚的。”
吴组缃赶忙说道:“那都是老黄历了,不过在《人民文艺》的关系嘛,还是有一点。”
“是,王濛同志找我了,我答应了!”刘一民笑道。
“答应的好,《人民文艺》的这艘大船,得一直航行在正确的道路上,你在编委会一定要起到好的作用。想当年我当编委的时候,崔道逸这小子刚进《人民文艺》,如今也要成编委了,时间溜走的真快啊!”
吴组缃看着外面掉落的树叶,感叹道。
“在我面前,你就别提时间了,我掐指一算,没几年喽。”朱光遣指了指自己的满头白发,笑着谈论着生死。
朱光遣是1897年出生,如今已达到86岁的高龄了。
吴组缃说道:“生有先后,走可不一定是按照出生的先后排的。”
“好了,两位教授就不要在这里谈论生死了,要是让严教授听到,保管他在办公室里坐不安稳,你们可都是咱们中文系的宝啊!”
吴组缃和朱光遣不以为意,互相谈论有什么事情是还没有做的,趁着身体还健康赶紧做完,别等到不能动了就来不及了。
刘一民看了几眼伸长耳朵偷听的研究生,用手指轻轻地敲了敲桌子,示意他们赶紧忙手里面的工作。
两个人聊到最后,朱光遣也不编书了,开始记自己未完成的事情。
刘一民等吴组缃走后,就在办公室门口贴上“闲杂人等不得入内”的字样。
“你这几个字怎么像是模仿严家炎的?”朱光遣问道。
刘一民笑道:“谁让他官儿大呢!”
“有道理!”朱光遣不假思索地说道。
严家炎路过办公室门口的时候也在好奇,自己什么时候写的这几个字儿,怎么完全没有印象了?
于是走进来问道:“大家教材编的怎么样了?”
“严教授,十一月底第一版就可以出了,到时候系里面先组一个内部的评审委员会,评审一下。”刘一民说道。
严家炎高兴地凑过来说道:“好,好啊,经费还足吗?”
“严教授,够用了。不过到时候专家评审的费用,需要系里面另外出。”
系里面组织内部的专家评审倒还好,抽个空当工作就行。但教材真正印刷使用,还得通过部里面的高校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查。
部里面邀请各大高校专家评审,那是需要费用的。
“这个没问题,都到了这一步了,系里面绝不含糊。”严家郑重说道。
“好了,家炎没你什么事情了,你先回你的办公室吧!”朱光遣摆了摆手说道。
“好,朱教授!”
严家炎老实地走出办公室,临走之时又看了几眼贴在门上的纸条。
10月15号,刘一民以崭新的身份走进《人民文艺》,人民文艺的门口挂着庆祝新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的横幅。
刚到《人民文艺》的楼道口,蒋子龙站在门口的阶梯上冲着刘一民打着招呼。
“子龙同志,你怎么不进去?”刘一民问道。
10月下旬,天气已经开始凉了起来,蒋子龙脖子上的灰色围巾围的死死的。
“听崔编说你马上过来,就在这儿等你聊聊天。”蒋子龙笑着说道。
刘一民看了看左右,抬起手腕还有点时间,于是说道:“咱们在院子里面走走?”
“好!”
今天《人民文艺》要制定新一代的编辑方针,关系到以后的办刊和收稿,蒋子龙在这里等刘一民主要是想跟他聊一聊关于编委会的事情,提前交换一下意见。
刘一民开玩笑道:“子龙同志,没来《人民文艺》当副主编,可惜吗?”
“有什么可惜的?在哪儿都是工作。不过我要是来燕京,举家就都来了,咱们两个交流方便许多。”
蒋子龙对没调来《人民文艺》也没什么遗憾的,在津城作协他是领头人,到了燕京那就不一定了。
“一民,我跟《人民文艺》的故事比你曲折,也是《人民文艺》的编辑同志没有放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所以,我是真心想让《人民文艺》好。”
“子龙同志,你有话直说,我都明白。”
“8月的时候,《人民文艺》发表了告读者书,说以后杂志要不仅仅为了文学。我是这么理解的,文学作品不仅仅要有文学价值,更要关注社会进步、时代未来和群众命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