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横空出世》首印六百万册 (第1/2页)
《人民文艺》编委会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专业编辑,另一部分是作家。
作家在《人民文艺》编委会里面的作用并不是像坐班编辑那样,处理编辑部的日常事务,是一个兼任身份。
具体的作用是参与杂志编辑方针的制定,帮助编辑部把握方向,提供一些策划建议,对于一些难以把握的稿子提供一定的审稿建议。
另外《人民文艺》编辑部之所以聘任作家当编委会的成员,也是看重了作家自身的作品资源以及为杂志推荐优秀的新人作者。
能进入编委会的编辑,将很大可能成为杂志社的副主编。
例如这次,好师兄崔道逸就已经成为编委会成员的备选人之一了。
王濛继续向刘一民讲道:“一民,这次不仅仅邀请你了。我们也邀请了蒋子龙同志,写《人到中年》的谌(shèn)容、黄宗英等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作家,当然青年指的是你,你是最年轻的。”
王濛说完品了一口茶,余光一直在刘一民的脸上,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一民,你不要急着拒绝我们,你好好考虑一下。《人民文艺》是国家级刊物,你跟咱们又有那么深的渊源,《人民文艺》确实需要你的帮忙。”王濛见刘一民想要拒绝,赶忙说道。
刘一民笑道:“王濛同志,我还没说什么。加入编委会,我同意。”
正如王濛所讲《人民文艺》是国刊,在文学界的地位跟其它的杂志有所不同,代表着作协和整个思想阵线的意志。
加入《人民文艺》编委会,刘一民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国内文坛发表意见,或者通过编委会来影响《人民文艺》的收稿和作者的创作方向,最起码算是占领了部分文艺阵地。
王濛没想到刘一民会这么痛快的同意,崔道逸拉着刘一民的手爽朗笑道:“以后咱们两个也算是半个锅里搅马勺了!”
“好,一民同志,欢迎你加入《人民文艺》编委会,新的编委会组建需要时间,成立之时,我们邀请你来参加新一届编委会成立大会。”王濛高兴地说道。
事情解决之后,王濛和崔道逸拿着稿子要告辞。临走时,崔道逸磨磨蹭蹭的落到王濛后面,低声对着刘一民嘿嘿一笑:“《横空出世》快把老王给酸死了,杂志市场给王濛同志来了一个下马威。”
“走吧你,我看你是想说我给你王濛同志来了个下马威。”刘一民在后面推了一把崔道逸。
“有一些人这样瞎嚼舌根。”
崔道逸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快步跟上了王濛的脚步。
本来早准备走的卫廉和李俊还留在刘一民的书房里面,刘一民刚把门关上,李俊就笑着走过来说道:“一民,我觉得你这个可以改编成电视剧啊,你觉得怎么样?
《狼烟北平》改编成电视剧那么受欢迎,在电视剧里面属于小成本大制作,我看你这个《传奇大掌柜》也可以,有没有意向?”
李俊觉得这两年电视制作成本虽然也在上涨,但《传奇大掌柜》只需要两个酒楼家加几个四合院完全可以满足拍摄需要,成本算下来跟《狼烟北平》拍摄差不多。
刘一民眯着眼睛看看向李俊:“李导,这拍电视剧还得是你们厂里面决定才行,咱们说都不管用。”
李俊一听,立即说道:“我回去就跟厂长讲这个事情,我相信厂里面一定会同意,能挣钱的本子,我相信厂里面不会不同意。”
“只要你能说服电影厂,我一定将这改成电视剧。”刘一民说道。
“好,那咱们就说定了!”
李俊和卫廉高兴地走出了华侨公寓,李俊一路上不断对卫廉讲着,这次来真是不虚此行。
回到厂里,李俊和卫廉就跑到副厂长刘佩然的办公室,向他讲了在刘一民家里面的收获。
“又一篇?改编成电视剧?”刘佩然只听到李俊和卫廉不断地描述着剧情,没看到全文他心里面也打嘀咕。
李俊见刘佩然有点犹豫,从沙发上走到刘佩然的办公桌前极力向刘佩然表明这是一个可以赚钱的本子。
“刘厂,我算了一下,四十万拍成电影都有的赚,何况是拍成电视剧。如《红楼梦》动辄上百万的经费,咱们只需要四十万,到时候卖给电视台,肯定赚。实在不行,还像《狼烟北平》那样,跟电视台联合拍摄。”
刘佩然起身说道:“你们两个七嘴八舌的,听的我头疼。走,咱们一起去一民家里面看看!”
“刘厂,稿子已经被送到《人民文艺》了,到一民家里面也看不到啊!”卫廉插嘴道。
“让一民给我讲,也比你们两个讲强太多!”
刘佩然让厂里面的司机把吉普车开到楼下,再次带着李俊和卫廉来到了华侨公寓。
看到满头大汗的三个人,刘一民说道:“刘厂,你们怎么这么急?”
刘佩然说道:“我来听听你的到底是什么,老李想拍成电视剧。电影拍的差了有中影保底,电视剧拍的不好,电视台可不兜底啊!”
刘一民理解刘佩然的慎重,拿出自己在之前做过的思路大纲,并配合自己的讲解,让刘佩然将剧情主线和情节大事件都一一给刘佩然讲清楚了。
刘佩然听完后当即拍板:“我的意见是可以拍成电视剧,《狼烟北平》在电视上的反响就不错,剧集数目依旧安排在12集左右。”
李俊和卫廉对视了一眼后皆眼巴巴地看着刘佩然,想提前获得拍摄权。
刘佩然没有搭理他们两个,而是询问刘一民剧本什么时候能够写好。
刘一民在脑海里面盘算了一下,没有告诉刘佩然具体的时间,只是说可能要等到11月底了。
“马上就到十月份了,十一月底也没多久,我们等得起,这本子我们八一厂预定了。”刘佩然豪爽地说道。
刘一民点头答应,刘佩然侧面表达了一下对于《横空出世》目前没办法拍成电影的遗憾。
刘一民倒是没觉得怎么样,这些经典的剧本是越放越香的。
“上级这样做,肯定是有上级的理由。老刘,你们厂将《凯旋在子夜》和《雷场相思树》都给拍出来了,百花奖和金鸡奖的评选上,自己人要跟自己人打架喽。”刘一民打趣道。
李俊咧嘴一笑,不管是哪部影片获奖,他都是导演,要是两部都能够获奖,他李俊要名扬天下喽。一年两部电影获奖,同行嘴里面的羡慕说不完。
“无论哪部片获奖,我们八一厂都是双手赞成。要是能多拿几个奖项,我们也算是为北方几个电影厂出了一口气,沪影厂拿的奖太多喽。”
临走时,刘佩然邀请刘一民一个月后到八一厂看《雷场相思树》,想在明年获奖,《雷场相思树》必须在明年元旦前上映。
一个月后也就是到了十一月份,加上购片会啥的,到上映基本上是十二月份了。
“刘厂,李导、卫副导合作愉快!”
“一民,你留步!”
9月30号,距离《横空出世》单行本的销售只有一天的时间了,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特意将单行本定在国庆节当天销售。
刘一民正在燕大办公室里忙碌,李书和黄春雨两人赶到了燕大。
两人都给刘一民送来了数量不少的样书,书的封面上是沙漠里核弹爆炸的画面,远处的沙丘上一群战士和科学家正举帽欢呼。
“你们两个这是比赛谁送的样书多吗?”刘一民一看两家加起来,最少得有五六百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