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老首长的羡慕 (第1/2页)
书房里,徐驰对《传奇大掌柜》点评了许久。除了故事情节的设计外,他对于刘一民在文章中对北平酒楼名菜的描写也很推崇。
用徐驰的话就是这文字有味儿,没吃过的人读完就知道“葱烧海参”是什么味儿了。
“一民啊,你对生活的观察绝对不是一个旁观者,你是一个深入生活的洞察者。”
徐驰夸赞完刘一民的文章,开始讲自己目前对于写作的想法和态度。
“我跟你一起从法国归来后,就深知我们跟西方世界的差距,现代化方面我们落后很多。我准备把我之后的写作精力放在科学上面,文学是感性的,科学是理性的,我希望将理性的科学传达给广大民众,提高大家对科学的认知,你觉得怎么样?”徐驰虚心求教道。
刘一民首先对徐驰有科普这份心表示赞扬,但又提醒道:“普通民众缺乏理工科的知识储备,太‘科学’的文章大家是看不进去的,只会觉得枯燥无味。
老徐,你不能迈入纯科学写作的思维胡同里。”
徐驰晚年对科学写作的执着,也是他晚年悲剧的一个因素之一。
过于理性的写作思维,让他的文章成了“硬科普”,普通人看完之后难以理解,觉得枯燥无聊,除了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外,不会有普通人追捧徐驰的文章了。
《哥赫巴德的猜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时的争相阅读的名篇,那是因为将“陈景润”这个人给写活了,更多的是对陈景润科学精神的追捧。
一旦从“科学家”转变到“科学”上,那读者将会大为减少。
徐驰这个人对纯文学的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鄂省81年创办的《今古传奇》作为通俗文学的代表杂志,作协和文联分家的时候,有意见准备把《今古传奇》给作协。
徐驰作为作协的领导,直接将《今古传奇》拒之门外。
刘一民认真地给他分析了一下《哥赫巴德的猜想》能成为现象级报告文学作品的原因,以及讲了讲“纯科学”文章的阅读门槛。
给徐驰端了一杯咖啡,看他在思索,刘一民继续说道:“老徐同志,你的思想很危险啊。”
“哪里危险?”徐驰觉得刘一民说的有点过于夸大,甚至有点上纲上线了。
“精英文学主义。文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一种,既然是思想教育,我们应该去寻找最广大的读者群体。你如果这样做的话,会脱离最广大的读者群体。”刘一民毫不客气地说道。
徐驰想说什么,又被刘一民给打断了:“老人家说过,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如果被敌人占领了,那我们只能听到全世界对我们的否定。”
“一民,你觉得我的文学思想出了问题,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徐驰继续请教道。
“你的《哥赫巴德的猜想》猜想就写的很好嘛,要写科学的报告文学作品,就要将人和科学结合起来,增添读者阅读的趣味性。甚至于让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人都能明白,降低阅读的门槛。
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去了解国家科学的进步,国家科学家的努力。其实《哥赫巴德的猜想》跟美国所谓的‘非虚构写作’大体思路相同,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真实性。”
徐驰没有接话,而是在书房里踱步起来。刘一民没有打扰他,独自坐在书房里默默地写起了《传奇大掌柜》。
约写了一千字左右,徐驰神情振奋地走过来说道:“一民,我悟了,我悟了,是我想到太狭隘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我要是按照我现在的思维走下去,是真的走到了误区。‘庾信文章老更成’,但如果按我所想,估计是‘庾信文章老难成’!”
见徐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刘一民放下笔笑道:“其实啊,有一个验证的办法,你两种都写一篇,老徐同志,你就能看出来哪种阅读量高了。”
徐驰笑着说自己有时间会去试一试,刘一民询问徐驰中秋节的时候是否来四合院参加聚会。
“左右也没有几天了,我在燕京过了中秋再走。我跟姐姐都老了,见一面少一面,我清净下来陪她一阵子。”
“那好,到时候就更热闹了。”
刘一民带上稿子将徐驰重新送回了四合院,又赶到了人艺。趁着还没下班,刘一民走进了曹禹的办公室。
“你怎么来了?”曹禹意外地问道。
“《宠儿》翻译好了,我特意拿给您看的。”刘一民笑道。
曹禹起身伸手说道:“快让我看看怎么样,三大翻译家联合翻译,有趣有趣。”
接过翻译稿,曹禹认真地看了起来。刘一民起身去看了看排练室内的排练,四个导演站在舞台的前面,神情一丝不苟。
刘一民走近后,夏淳侧身主动问道:“一民,你觉得这些演员怎么样?”
杨力新如今成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半边天了,自然是饰演归国青年陆光达。
陆光达的妻子则是由严敏求饰演,她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灭绝师太。
严敏求年龄虽然比杨力新大一点,但是化完妆后看不出来。而且剧本里面陆光达妻子王茹慧本身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可谓是极为符合。
核司令冯石则是由朱旭扮演,朱旭著名的角色是吴天明导演的《变脸》里的老艺人。
他52年进入人艺,到如今已经在人艺的舞台上活跃了三十年,年龄和沧桑气质都符合一名转战国内外的军人形象。
“现在咱们排到哪一步了?”刘一民好奇地问道。
夏淳指着台上介绍道:“进入9月开始选角,7号选角工作才结束,满打满算排练8天,还是个草台班子嘞!”
“刘老师,第一幕《接受任务》才走完一遍。”朱霖补充道。
“几位导演,我看角色的气质都挺符合的,我相信排练一定会很顺利。”
听到刘一民对导演的选角和演员的服装化妆等前期工作很认可,几个导演会心一笑。
下班的时间很快就到了,曹禹还没有看完,于是他邀请刘一民和朱霖去家里面吃饭。
回到家,朱霖和刘一民帮李玉如做饭,曹禹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稿子。
曹禹不像是刘一民粗略地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而是认真地把《宠儿》的翻译稿当做是一部英文著作来看。
李玉如将手中的豌豆掰断看了一眼客厅的曹禹:“瞧你写的文章把他迷的,眼睛都快掉进里面了。”
“师娘,说明刘老师写的好!”朱霖说道。
李玉如爽朗的笑了几声开始去忙活,等饭做好端到桌子上曹禹才看完。
“翻译的很好,用词和语法都很地道,没有什么卖弄辞藻的翻译,也没有翻译的特别简单。英语行文很流畅,前边能看出来锺书的风格。”
曹禹点评完,问起钱锺书现在怎么样。两人是同学,但钱锺书闭门在家,已经是很久没见了。
“钱教授身体好,精神也好。我邀请他中秋的时候到四合院赏月,还有您书房里挂着的那位。”刘一民说道。
曹禹疑惑了半分钟,才想到刘一民说的是“黄永玉”。
“永玉啊,他跟锺书关系好,我们也好久没见了。”
吃完饭,曹禹询问刘一民新作品的进展。李玉如埋怨曹禹就知道作品作品,也不知道让刘一民休息休息。
“师娘,我已经把手稿带过来了。老师,没写完,您先看看前面。”
“哎呦喂,还真有意外收获。”曹禹接过刘一民的手稿走进了书房,他其实没想到刘一民写的这么快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