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让子弹飞一会 (第1/2页)
刘一民在马兰呆了十七天,大漠戈壁风吹日晒,脖子和脸被戈壁的太阳晒的通红,脸没有起皮,但是被晒出了形状和大小不一的褐色斑,嘴唇有点干裂脱皮。
“此行开了眼界,收获满满!”刘一民说道。
“说说看,收获了什么?”
刘一民刚准备说被曹禹制止了:“先想想什么能说,我只听生活相关的。”
“老师,您看您慎重的!”
“我老了,知道的越少操心的越少。”
“老师,我记得您去过迪化(WL木齐市)啊。您去的地方可比我多了,经武威、张掖、酒泉数地,出嘉峪关,到玉门油田,后来深入疆省,西北的风景都看过。”刘一民想到以前看过曹禹在玉门油田写过的诗歌。
“我那都是四五十年代的事情了,后来最远去的是蒙省。再说了你到的地方,跟我到的还不一样。”
于是刘一民就跟曹禹讲了讲,主要讲了讲生活以及曹禹没有见过的博斯腾湖。
“沙漠里竟然有如此大的淡水湖,简直是大漠江南啊!”曹禹感叹完后,问刘一民写作的情况。
“我本来已经写了一部分,给我半个月时间,到八一之前一定能写出来!”刘一民信誓旦旦地说道。
曹禹问道“你跟首长保证了?”
见刘一民点头,曹禹说道:“尽量吧,以后啊,不要瞎保证,万一因为有事情晚了呢。”
“知道了,老师。”
“你在里面半个月,估计没看到外面的消息,你看看这几张报纸。”
曹禹将报纸递给刘一民,这几份的内容跟朱霖放在书桌上的差不多。
“老师,我其实来的时候已经看过了。”
“什么想法?”
“说实话?”
“当然说实话!”
“这些都是无名之辈,有的人躲躲藏藏,但是又不甘心真正藏起来,你瞧这些笔名起的还别出心裁。”刘一民最后吐出来四个字“江东鼠辈”。
刘一民仔细捉摸了几个笔名后,觉得这些笔名依稀有故人的风采。
“哈哈哈,确实有点藏头露尾,不过呀,总不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心向美国,情有可原。”曹禹说完又认真地嘱咐道:“还是不能大意,尤其是在这个敏感的时候。”
“明白,我明天就写篇评论骂回去。这大热天的,正好拿他们消消暑。”
两人说完,朱霖敲响了办公室的门。走进来后先跟曹禹打了一声招呼,又看向了刘一民。
站在门口的朱霖,眉眼里浓情似水,眼睛仿佛都在笑,但又似笑似嗔又带着心疼。
“好了,你们两个出去聊吧!”曹禹挥了挥手,脸上装作几分不耐烦。
“老师,那我先出去了,等改天脸好了再去木樨地看师娘。”
“行,出去吧!”
刘一民和朱霖走出了曹禹办公室,随手带上了曹禹办公室的门。
“刘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你脸这是怎么弄的?”朱霖心疼地问道。
刘一民解释道:“十二点到的家,这脸都是晒的,没事儿,过几天就好了,你这半个多月在家里面怎么样?”
“我?我当然没什么事情,就是你不在家,无聊的很。晚上回去也不想看电视,就坐在书房里看书,看报纸。”
两个人一边说话,一边朝着楼下走去。楼梯口,蓝天野正假装看风景呢,看到刘一民后,扮做意外的样子:“一民,你出差回来了?”
“蓝导,你是好演员,但是这演的有点拙劣!”刘一民走过去说道。
“这都被你看出来了?你这次出差带什么好东西回来了?”蓝天野看了看四周,低声问道。
“蓝导,我回家了一趟,您信吗?”
“不信,老实说!”
“等我写好吧,现在还没有写好。”刘一民安抚完后,好奇地问道:“您是怎么知道的?”
“嗐,我是谁?你一消失一段时间,必定是去采风了。按照你的文气,肯定是从不走空。”
蓝天野分析的有理有据,刘一民夸赞道:“您确实比苏导技高一筹。”
“那是,从上学的时候,他就没超过我!”蓝天野拍着刘一民的手,让他不要忘了自己。
这时候也到了下班时间,朱霖和刘一民没有在人艺久留,骑着摩托车开始准备回家。
“刘老师,你还没吃饭吧?”朱霖跨上摩托车的刹那,才想起来刘一民可能没吃饭。
“我不饿,下飞机前在飞机上吃了点。
“这都五点半了,该饿了,走回去做饭吃。”
“刘老师,我先给你切一盘糖拌西红柿,这玩意儿治晒伤。”朱霖将西红柿切好撒上糖后,放进冰箱冰镇一下。
“好,菜我来炒吧!”
刘一民走进厨房又被朱霖给推到了沙发上:“刘老师,我来炒,你在疆省辛苦了,厨房交给我,川省的回锅肉和炒猪肝再煮一个肉丝粥。”
“或者你坐在沙发上给我讲讲疆省,我还没去过呢。”
“好。”
朱霖做饭,刘一民就坐在沙发上给她讲自己在疆省的见闻,朱霖时不时的插嘴询问几句。
晚上,刘一民躺在床上,朱霖拿出蛤蜊油和雪花膏,给刘一民进行全身涂抹。
“刘老师,以后出去带着点蛤蜊油还有雪花膏。”朱霖温柔地将雪花膏和蛤蜊油揉进刘一民的皮肤里面。
“知道了,朱霖同学。”
“别动。”
“你涂就涂,别乱摸啊!”刘一民埋怨道。
朱霖咯咯一笑:“刘老师,我真不是故意的。这沙漠里的蚊子也太厉害了,这包都快变成伤口了。”
“这还好,听战士们说,刚去那里的时候,住在地窝棚里,那是夏天漏雨,蚊子一抓一大把。地窝棚到处都是缝隙,蚊子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正说话间,朱霖拍了拍刘一民的屁股,刘一民麻溜地翻了一下身子,换另一面涂抹。
抹完后,关上灯两个人就在黑暗里面聊天。分别了十几天,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儿,一直聊到凌晨才睡了过去。
翌日,朱霖端着鸡蛋和烙饼走进书房询问道:“刘老师,你怎么不吃早饭?”
“等写完这篇文章再吃早饭。”刘一民头也不抬地说道。
朱霖拿着鸡蛋轻轻地在桌角磕了磕,一边剥一边走到刘一民的身后看他写的是什么。
“真话究竟是踩了谁的尾巴,我们必须将广大群众区分开来,谁是‘心向’美国之人,谁又是.”
朱霖看完刘一民写的后笑着说道:“刘老师,早就该写了,徐驰同志前天还在《燕京日报》上替你骂了,不过徐驰同志可能是顾忌自己形象,欠缺战斗力。”
“老徐同志一把年纪了,你让他骂街那不是难为他了。”刘一民笑道。
“嗯,我知道。刘老师,鸡蛋已经给你剥好了,我先去上班了。”
“你路上慢点啊!”刘一民说道。
“知道啦。”
等朱霖走后,刘一民在房间里专心写起了文章。约莫到九点种,一篇战斗力十足的文章就写了出来。
对一些污蔑之言进行反驳,将批评的群体给区分开,团结大多数,批评极少数。
那些“心向”美-国的,刘一民可就没客气了,好一顿乱喷。
你去过美-国吗?你就反对我?闭嘴吧你,数典忘祖的玩意儿!
写完这篇文章,刘一民开始去写《横空出世》,稿子原本就已经写了约一万五千字左右,等到十一点左右的时候,稿子的字数几乎快到了两万字了。
刘一民甩了甩有点酸痛的手走出了华侨公寓,骑着摩托车先来到《中青报》,将自己的文章交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看着刘一民的样子,也忍不住问他去哪儿了。
“总不会是去沙漠里了吧?你这样子跟塞罕坝的同志们有一比。”
刘一民笑了笑,算是承认了。
于佳佳又说道:“这样挺好,以前啊,你身上文人气息太浓,现在这幅样子,多了几分英雄气。”
“按照你说的,我还得再晒一晒。”
“那倒不用,再晒一晒就认不出你来了,会以为是哪里的非洲同志。”
于佳佳开完玩笑,开始看刘一民的文章,看完之后说道:“估计你这篇文章发完之后,反对的声音基本上都没有了。”
“为啥?”
于佳佳看了看左右,低声说道:“现在报社、杂志都在审查关于资倾的文艺作品,凡是能感觉到这事儿的人,肯定不会再冒头了。”
刘一民没有说话,冲着于佳佳露出了了然的神色。
“那你这文章还发不发?”
“发啊,好不容易写的当然要发,没人说话又不等于没打到人,让子弹飞一会儿!”
“那行,刘一民同志,欢迎你回到燕京,我尽量让明天刊发。我们中青报换新主编了,我跟他还不太熟。”
“行,我先去四合院了,有结果你给我打电话。”
于佳佳拿着稿子先去了一趟主编办公室,新任主编叫做佘世光,一直做的都是宣传方面的工作。56年就是中青报的副主编了,后来《中青报》停办被调走了,去了体育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