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拒绝哈佛大学招揽 (第2/2页)
张广年代表作协跟这些人聊了聊,希望他们多到中国去看看,还会有很多优秀的书籍,值得向全世界传播。
等送走他们之后,张广年说道:“今天算是有惊无险的结束了,一民,我是领教你的战斗力了。上次法国没见,这一次可是亲身体会!”
“哈哈哈,我比较幸运,两次我都见了!”徐驰说道:“这次比上次更好!”
“好了,明天上午是跟华人作家交流,有一些岛上的作家,所以一些话,要特别的注意。”
张广年说完,大家就开始散了。刘一民回到屋子里继续写,写完就送给徐驰审核加翻译,两个人合作的是亲密无间。
在关于经济政策的文章中,刘一民一边讲政策,一边给美国人讲市场,希望他们能够到中国投资。
整体的意思就是中国有市场,有人,你们到中国投资能够挣到钱。
对于资本来说,爱屁用没有,挣到钱才是关键。
一些经济方面的政策,有时候刘一民甚至要跟团里面的所有人商量,生怕自己记错。
其余人都十分配合,看到美国的发展,自然也希望中国跟上去。
美国对于国内普通人的冲击大,对于他们这些人的冲击也不小。
文联的大佬之一的丁令在前两年从美国回去,沮丧的说美国有现代化的超级商场、房子和车子都可以贷款购买等等,跟她以前想象的美国不一样。
王濛第一次来到美国,回去的时候心情也没办法平静,不知道该怎么向国人描述美国。
隔天,美国的报纸开始刊登昨天的发言,刘一民的发言被各大报纸转载,一些报纸用了一些惊悚的标题《中国作家蔑视美国的发展成果》。也有一些报纸,比较客观的刊登了刘一民的所有发言。
上午准备去参加华人作家的聚会,几个人在路边顺便买了许多美国报纸阅读了起来。
看完一些断章取义的报纸,几个老同志气得脸色铁青。
“记者就是这样!”聂华令安慰道。
到了纽约的一处别墅,聂华令说道:“你们认识宋希炼长官吗?他现在也在纽约,和一些华人成立了统一促进会。”
“是吗?我去政协见过几面!”张广年说道。
“对,宋希炼长官今天也在!”
走进别墅,里面坐着十几个人,中间一个老头穿着格子衫,头发花白,但看起来带着威严,刘一民猜测应该是宋希炼。
介绍之后,果然如此。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引起了刘一民的注意,那就是郑愁予。
“这就是美国报纸上的那位年轻人吧,小同志,我是宋希炼!”
“您好,宋长官!”
“你讲的好啊,比我们敢讲,跟老头子讲讲国内吧,几年不在,想知道发展到什么样了!”宋希炼说道。他1980年被批准来纽约探亲,之后就一直留在了这里。
张广年握着宋希炼的手,几个人慢慢的讲着。
郑愁予低声对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国内朋友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上面写了你的一首诗歌《从前慢》,我很喜欢!这是我年轻时写的一首《错误》,送给您!”
这首诗歌刘一民太熟悉了,里面的有几句刘一民很喜欢。
“郑先生,您这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写的很好,我很喜欢,将惆怅的情绪一下子写了出来,只是不知道,您这里边是祖国之情多一点还是男女之情多一点?”
郑愁予的父亲是军人,跟着张自忠参加过抗战。他幼年就是跟着母亲躲避战乱,最后去了岛上。
“我的母亲一直在等着父亲,一次次的失落,一次次的眺望。这首诗写的是我母亲,另外,我相信祖国之情也在其中。我们从大陆到岛上,你不知道,我和母亲时刻思念着大陆。”郑愁予心情悲怯地说道。
“郑先生,现在政策开放了,随时欢迎您回家看看,大陆和岛上都是中国!”
宋希炼拍了拍大腿,站起来说道:“对,都是中国,一个中国,谁要是搞分裂,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郑愁予原先在岛上,后来也是参加了爱荷华国际写作训练营,之后就留在爱荷华和耶鲁大学任教。
“有时间,我会回去的,我要去看看,我得看看!”郑愁予说道。
“我们这些在外面的人,都想着能为国家做点什么,如果有我们能做的,可一定要说出来!”旁边一名华人说道,他并不是作家,属于在美国的富人。
“欢迎你们回国投资!当然,祖国的统一,也离不开各位的奔走呼吁!”
聊了一上午,不单单聊文学,宋希炼时不时的也谈战争,谈以前的事情:“老人家比光头高明多了,光头私心太重,心眼极小。杜聿明的儿子,竟然被活活逼死,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心里面寒心极了!”
吃完中午饭,几人才离开别墅。到离公寓不远的地方,已经能听到吵闹的声音。
几个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走近了才看到两拨人举着标语在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