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拒绝哈佛大学招揽 (第1/2页)
德雷克当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二十年,从71到91年一直都是,其中的一些教育理论对中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史蒂芬跟德雷克打了一个招呼,便不再说话。
“你好,请问有什么事情?”刘一民笑着问道。
“刚才听到你的演讲,我觉得你跟我们哈佛大学的办学宗旨很像。我致力于将哈佛办成一所国际学校,多元化教学爱和民主,在这块土地上从不缺乏,我们对世界各地的人才敞开了怀抱!”
德雷克巴拉巴拉的讲了一大堆,刘一民点着头并没有说话。
“刘,我研究过你在中国的和诗歌,你特别优秀,你对文字有天然敏锐。我想邀请你加入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我知道你现在在燕大读研究生,我们可以为你提供硕博连读的全额奖学金,并且提供十万美元的写作基金,帮助你成立东方文学写作中心。”
德雷克从奖学金开始,讲话的时候就极慢,一个个词显得极为有诱惑力。
讲的时候一边观察着刘一民的反应,他觉得十万美元这个数目,这个年轻人一定无法拒绝。
有很多来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计划的作家,各个大学一旦抛出橄榄枝,都会选择留在美国。
“我们哈佛大学,有很多来自中国的教授。我们还可以提供一处公寓,供你居住。其余的待遇,则是需要看以后的贡献了。我相信,哈佛大学可以成为你的一个平台,让你拥有国际视野,进行国际化写作。”
“十万美元.”刘一民啧啧了两声,缓缓地摇了摇脑袋。
“怎么?十万美元太少吗?最多十五万美元!”雷德尔心里面不免有点冒火,年轻人的胃口倒是挺大。
“不,我的意思是,十万美元已经很多了。但是德雷克校长,我想你误会我了,我是不会来美国的。在中国,有我的父母、妻子和朋友。”
“我可以想办法为你的家人办理绿卡,永久留在美国!”
德雷克觉得自己已经把价钱出到最高了。
“在中国,还有我的国家,德雷克校长,你没办法为我的国家办理绿卡吧!”
德里克深深地看了一眼刘一民,觉得这人真是油盐不进,无奈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哈佛大学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德雷克校长,这是美式幽默吗?我在我的国家待不下去?”
“刘,你还年轻,我们美国有很多在中国待不下去的人,至于理由有很多”
德雷克给刘一民留下了一个信封离开了,里面有他的联系方式。
史蒂芬好奇地问道:“哈佛大学工作的机会,刘,我都心动了,你知道吗?我最多只当过中学老师,你怎么不同意?”
“我是中国人,自然要在中国!”
“文学没有国界!”
“但文学家有祖国啊!”
史蒂芬看了一会儿刘一民说道:“你让我想起了一位中国的教授!”
“谁?”
“钱学森教授!”
“史蒂芬,我可没办法跟钱学森先生作比较。”刘一民赶紧说道。
“据说政府正在邀请钱学森先生回访美国。”
不过最终并没有成行,因为钱学森先生要求美国为当时对他的行为道歉。美国民间和政府邀请了三次,均被拒绝。
颁奖仪式终于结束,刘一民手握众多出版商的名片跟着张广年几人一起离开了音乐厅。
爱德华让人将他们送了回去,并再次对刘一民发出家宴的邀请。
张广年说道:“二战老兵?咱们应该去见见,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化干戈为玉帛嘛!”
“那明天晚上吧!”刘一民说道。
从音乐厅回到公寓的路上,几个人纷纷拿起刘一民的获奖证书看了起来,当得知好几个国家的出版商都希望签授权合同的时候,更是觉得这奖的分量很重。
“什么时候咱们国家可以有国际性的奖项啊,达到这样的影响力!”张广年再一次感慨道。
众人沉默没说话,等到了公寓,聂华令夫妇已经在等着他们了。
聂华令见到他们,就冲着刘一民说道:“一民,听说哈佛大学的校长在你这里碰壁了?”
张广年、徐驰几个人疑惑地看向刘一民,不知道是什么事情。
“一民,你什么事情隐瞒着我们?”徐驰笑呵呵地说道。
聂华令向他们讲了讲,看来这件事情她提前也知道。也对,毕竟聂华令对中国的作家非常熟悉。
张广年脑袋“嗡”了一下,这要是来领个奖,人跑美国了,自己回去可怎么交代。
徐驰拍了拍刘一民的肩膀:“干的漂亮!”
“十五万美元?美国佬可真敢开价!”王濛说道。
刘一民笑呵呵地说道:“别聊这个了,没啥好聊的!”
聂华令接过文学奖的证书仔细地看了一遍,羡慕地说道:“一民,期待你继续在国际文学界大放异彩!”
下午,刘一民见了几个跟过来的出版商,聂华令帮刘一民找了一名律师,最终签下了五份授权合同。
谈判的过程很简单,不答应要求就不签。签下合约的国家分别是日本、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德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